西安文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新工科”的概念与传统工科的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加快调整速度和适应新形势,调整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式,并结合课堂教育方式的改革。
【关键词】“互联网+”;“新工科”培养目标;教学改革
引言: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现如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东西不断深入工科,这个“新工科”的概念与传统工科的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如何来调整和适应?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有统计数据表明,到2020年,我国新一轮的人才短缺行业排名是: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配、制造数控基础、机器人、新材料等。可见排前几名的行业都与我们机材学院的下设专业相关,所以我们更要借力这阵东风以及肩负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为社会输出更多的人才。
培养目标的修订。
为响应文理学院以培养现今社会急需的高级实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自动化专业确立了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对能够已获取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还要具备对在工程实践上解决、排除问题的能力。进而做到能在过程控制、制造自动化、智能系统、仪表自动化等方面具备维护、管控以及初步开发拓展的能力,成为更高一级的全能应用型管理及工程人才,也为此类人才下一步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培养,要更加注重能力、职业素能的培养,下面从这几方面来展开。
二、知识培养。
虽说不能只注重知识的培养,但绝不是不注重知识培养,知识的掌握还是后续一切能力培养的基础。一开始提到,现在的信息技术不得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几种信息的叠加,还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这些技术对传统的教学、传统的课堂确实是一种颠覆。现在网上的资源如慕课、虚拟课堂、远程课堂繁多,任何人都可以听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知名教授的课;还有移动终端技术可以让人们利用手机学习。这样,将来学习知识可能是碎片化的,可以利用坐车的时间、休息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如果还依靠传统教学,我们怎么跟那些名校名师竞争?我们凭什么把学生吸引到坐进我们的教室?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谈一点我个人的体会。因为在16年有幸参加了咱们学校教务处与东南大学合办的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班的培训,其中有一堂课的讲师带来了她与她的团队研发的一款教学微平台。是一个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从教师角度研发的教学辅助软件。我在之后的新学期就把它引入了我的课堂教学。这个应用操作非常简便,方便实用,并且能给教学以及过程性评价带来趣味性。因为老师们都深有体会,手机网络的普及使得手机成为了与我们抢占学生关注力的最大敌人。虽然学校教学管理严格禁止学生上课看手机,但实际执行难度大,效果也不理想。所以我觉得对于手机的问题应当犹如治水,不能一味堵,还要疏,利用学生对手机的兴趣服务于教学。此应用提供课堂签到、讨论评测等多种师生互相配合实时沟通我不知道你弄,我不知道咋弄我不我不我肯定不会做,你不用问我,你我妈现在回来了,你看她啥吧,你问她她干嘛回来了,的功能。它的妙处在于学生和老师可用手机登录各自的界面来互动操作,老师还可登录电脑端并用投影大幕布显示。就最简单的签到功能来说,学生们都新奇于用自己的手机签到,加上因为签到情况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他们都积极争抢第一名、第二名;第二种,工科的学生大多数都偏木讷,不敢于表现自己,反映在老师在课堂上针对一知识点发问,下面的学生响应了了,这就让老师很尴尬,其实不是学生不会不思考,是他们不好意思在大课堂上表述,我利用了微助教的课堂讨论功能提出问题后,学生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也活跃不少[1]。我还在每章节后通过平台给学生下发测试题,学生也是用手机作答,软件根据学生的答案会实时显示出作答的学生数,每题正确率等,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排名,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也可根据后台统计数据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易出错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或调整教学进度。总之在我的《电路》课实验了这一辅助教学方法后,期末考的成绩确实比前一年提升不少。
三、 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就要通过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以及转变实践教学思路的途径了。由于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我们着重了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这一学期,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就改为了“基于项目的课程实训”。课时由原先的4周增加到8周,采用项目对接方式教学,采取“教师指导+学生项目组” 的运作模式,学生团队动手自主展开实施项目全部过程。教师渗入到各环节中,指导学生们在动手实施从选题到物资器件集成,测试、运行各方面的活动。可设立模拟电子、电工类设计和技能展示等比赛环节与项目[2]。由教师在现场给予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核查,评分。
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意识。主要办法如下:1、大力支持学生们设立课外活动组织,来从事小型的学术讨论;有条件的也可指导学生创办一些学术性小型刊物鼓励学生通过各样的活动参与实践,为以后进入社会融入专业,创建一个良好的基础。还可通过学生们各自所具备的兴趣和能力,指导他们有选择的进入专业性对口的社团,营造一种完善的学习环境。2、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具备条件时可开展学科项目竞赛。本专业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基本完成基础课学习后,可本着自愿报名、组织挑选的原则,教研室根据能力水平分配指导教师。从大二到大四形成阶梯型队伍,参加多种专业性学科竞赛。3、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近年来我院引进了大量的高层次教育人才,不少人与企业之间联系发展形成来“产学研”一条龙的合作模式,选择性的引进具有可操作性且含有配合教学工程的项目[3]。根据实际需求,挑选一些适合的学生参加到以教师为主的科研组中。通过此类课题的确立、项目运行、测试工艺操作、流程监控等环节,达到培养及锻炼学生提早具备专业研究、实践操作的能力。
结束语
自动化专业不但要求学生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构建,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研发及实践运行的适应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将新技术引入辅助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随着社会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增大?怎样更好的去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全面,突出特点”的工程高级人员,是现在社会不断“更新换代”的需求,也是对高校自动化专业给出的一道重要且必须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四化,袁慧,王琪.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9,22(01):98-101.
[2]赵进辉,袁海超,刘木华,黄俊仕.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19,6(56):1-3.
[3]白晓虎,王君玲,王瑞丽,辛明金. 中职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16(02):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