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 497300964@qq.com17815105682
摘要:研究对西部某校中外合办法学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该项目学生跨文化交际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且呈现不均衡特点,在交际能力和意愿水平方面较为不足。建议中外合办人才培养可注意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及课外活动中促进学生交际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激发交际意识,全面提高其国际化交流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证研究
1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践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政策,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重点关注对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语言能力,还需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后者往往被忽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在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的背景时,遵循一些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规约,进行得体有效交际的行为能力。
笔者在负责西部某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法学专业工作中,发现不少学生存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模糊,对中西文化了解有限,缺乏国际沟通常识等情况;基于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现实诉求,及培养适应全球化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拟通过实证调研分析该群体跨文化交际现状,为中外合办项目的优化和学生国际化发展路径提供新思路和视角。
2 研究综述
作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探讨颇多,对象集中于英语学习者,前期学界多从理论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介绍,近年来多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形式进行实证研究。
高永晨(2006)对264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其设计问卷主要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自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评(知识掌握和习俗了解,非语言交际和态度心理等),该问卷主要从百分比描述,未进行更多分析和信度效度分析。调查得出其在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都存在不足,建议优化教师队伍和教学模式。
王玉敏(2015)通过使用钟华等人于 2013 年设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对中部某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 270 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多数学生仅具备中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统计结果显示外语考试成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呈现正相关的相关性,建议加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
崔瑛琼(2016)参照了Byram(1997)提出的跨文化交际构成模型理论,借鉴杨洋(2009)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中的问卷模板,从文化知识、态度及交际技能等方面设计了问卷,对江西某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178名学生开展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具备较好的跨文化知识认知,并优于交际知识和技能,新生的交际意愿更强烈,认为应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关实证调研多根据西方学者的理论体系进行问卷设计和调研,框架范式不一,但多发现了被试跨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并据此提出教学建议。探索高信度效度的规范性调查工具,对不同群体二语学习者进行实证研究仍是今后的研究趋势。
3 研究方法
西部地区某中外合作办学法学专业大二到大四的学生,共180人,男女生比例为1:2,该专业旨在培养国际化法务人才。外方授课(语言课和专业课)占比较多,着重培养中外法律素养和语言技能;大四可赴英国合作高校完成学业,半数以上需通过对雅思托福等语言考试,英语学习诉求大;毕业国外留学及从事涉外法务的比例较大,无论是学业培养或者未来发展,都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较大现实需求。被试包含中高年级和毕业年级,覆盖面较广,能为探索跨文化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过程提供充分素材,具备实际研究价值。
3.2调查工具
1)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
问卷主体部分参照Wiseman(2003)和Young Yum Kim及Byram(1997)以及spitaberg(2000)的分类,分为四大维度: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态度;文化知识;交际文化四大维度。
包括两部分:交际意识和态度主要通过里克特五度量表统计,其中交际意识包括跨文化心理﹑价值观﹑民族中心和文化偏见;交际知识则主要进行测验统计错误率,涵盖待客社交政治文学和宗教等方面;技能主要包括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和文化词语。
此外,还包括个人信息,如性别﹑年级﹑英语水平﹑出国经历和出国规划等。
表一:跨文化交际能力问卷结构表
维度 | 分类 | 对应题目 | 题项 | 分数(总分) |
交际意识 | 跨文化心理 | 1 | 1 | 1 |
民族中心主义 | 3 4 | 2 | 2 | |
文化偏见 | 2 5 6 | 3 | 3 | |
交际态度 | 跨文化交际态度 | 7 8 9 10 | 4 | 4 |
交际知识 | 待客礼仪 | 12 17 18 | 3 | 3 |
宗教 | 27 | 1 | 1 | |
社交规约 | 11 13 15 | 3 | 3 | |
人际交往 | 16 20 21 | 3 | 3 | |
文化禁忌 | 19 14 | 2 | 2 | |
政治历史 | 22 26 | 2 | 2 | |
文学 | 25 37 | 2 | 2 | |
地理人口 | 23 24 | 2 | 2 | |
交际技能 | 非言语行为 | 28 29 30 31 | 4 | 4 |
文化词 | 32 33 36 | 3 | 3 | |
文化俗语 | 34 35 | 2 | 2 | |
言语交际 | 38 39 40 43 | 4 | 4 | |
交际策略 | 41 42 | 2 | 2 |
2)访谈调研。针对个体学生﹑外方老师和辅导员展开个案访谈,关于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态度﹑能力自我评估﹑以及跨文化交际需求和建议,用于问卷设计参考和结论补充。
3.3调研程序
通过问卷对该校大一至大四共计180位中外合办法学专业同学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48份,采用社会统计学统计软件sppss进行统计分析。
3.4调研问题:
3) 如何提高中外合办法学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研究结果及分析
4.1中外合办法学专业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水平分析
4.1.1交际意识及态度测试分析
表二:交际意识态度统计表
维度 | 项目序号 | 项目均值 | 维度均值 | |
交际意识2.6 | 跨文化心理 | 1 | 1.51 | 1.51 |
民族中心主义 | 3 | 2.31 | 2.8 | |
4 | 3.29 | |||
文化偏见 | 2 | 3 | 3.42 | |
5 | 3.07 | |||
6 | 4.17 | |||
交际态度 | 跨文化交际态度 | 7 | 1.69 | 2.3 |
8 | 1.58 | |||
9 | 1.66 | |||
10 | 1.62 | |||
均值 | 2.45 |
测试结果显示,整体上,该中外合办项目法学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态度及意识处于中等水平:跨文化交际意识倾向度为2.6,交际态度为2.3,整体均值为2.45,里克特量表设置1-5个选项,数值越小,交际意识和态度越主动。以上属于均处于不确定选项左右游离,未体现出积极的交际态度和明确的意识。
从该专业本身中外合办属性而言,该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处于中等水准,与较强交际意愿的假设不符合。这一问题值得引起高校注意,交际意识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学习外语的动力和跨文化技能的掌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应当更为重视其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单项均值中,文化偏见及民族中心主义均值分别为3.42和2.8,显示出不太同意的倾向偏向;跨文化心理和跨文化交际态度均值则分别为1.51和2.3,偏向于认可和同意;这一对比体现出该群体跨文化心态上的不均衡,结合访谈,多数学生比较愿意主动进行国际化沟通,对跨文化交际的态度较好,但由于对这一概念的认知较为匮乏,很少考虑过这一交际涉及的文化偏见和民族主义心态,而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交往中,秉持开放理性的交际态度,明确交流文化和民族因素的理性观点尤为重要,也是今后高校教学培养中应当关注的方面。
4.1.2交际知识测试分析
表三:交际知识测试统计表
维度 | 项目序号 | 答对人数 | 错误率 | 平均错误率 |
12 | 47 | 68.24% | 65.09% | |
17 | 69 | 53.38% | ||
18 | 39 | 73.65% | ||
宗教 | 27 | 17 | 88.51% | 88.51% |
11 | 35 | 76.35% | 53.38% | |
13 | 70 | 52.70% | ||
15 | 102 | 31.08% | ||
人际交往 | 16 | 107 | 27.70% | |
10 | 97 | 34.46% | ||
21 | 13 | 91.22% | ||
19 | 39 | 73.65% | 72.30% | |
14 | 43 | 70.95% | ||
政治历史 | 22 | 72 | 51.35% | |
26 | 69 | 53.38% | ||
文学 | 25 | 21 | 85.81% | 54.39% |
37 | 114 | 22.97% | ||
23 | 17 | 88.51% | 70.95% | |
24 | 69 | 53.38% | ||
63.51% |
从交际知识测试结果来看,被试对象的错误率较高,达63.51%,该项目学生对于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及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掌握处于中下水准,对结构化测试卷的正确率不过半,体现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短板。
从各部分来看,各维度错误率从低到高排序为:人际交往(51.13%)<政治历史(52.36%)<社交规约(53.38%)<文学(54.39%)<待客礼仪(65.09%)<地理人口(70.95%)<文化禁忌(72.30%)<宗教(88.51%)。
可知该项目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文化知识掌握水平有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错误率较低的人际交往,政治历史,社会规约和文学,与高错误率的维度相比而言,多是语言教学中会涉及到的项目,如英语学习的同时也在学习相应社交功能和交际文化,但相应水平仍然不高,可见该群体相关知识掌握的不足;
而处于错误率较高的文化禁忌(72.30%)和宗教(88.51%)值得注意,如何规避文化禁忌尊重异文化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地理人口和待客礼仪的较高错误率也反映了学生群体对相关知识掌握的不足。
所选的题目主要是关于宗教的节日和异文化背景中不能做的举动,难度较低,而这类的题目答错率却非常高。仅仅学习语言是不足的,语言运用过程中,言行禁忌和西方宗教文化知识的了解都对跨文化成功交流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异国学习和生活,应重视这类知识的教学,从课内外教学和活动角度促进学生对该类知识的掌握。
4.1.3交际技能测试分析
表四:交际技能测试统计表
维度 | 项目序号 | 正确人数 | 错误率 | 平均错误率 |
非言语行为 | 28 | 68 | 54.05% | 51.86% |
29 | 132 | 10.81% | ||
30 | 62 | 58.11% | ||
31 | 23 | 84.46% | ||
文化词汇 | 33 | 53 | 64.19% | 66.67% |
32 | 26 | 82.43% | ||
36 | 69 | 53.38% | ||
文化俗语 | 34 | 39 | 73.65% | 45.95% |
35 | 121 | 18.24% | ||
言语交际 | 38 | 130 | 12.16% | 49.32% |
39 | 61 | 58.78% | ||
40 | 82 | 44.59% | ||
43 | 27 | 81.76% | ||
交际策略 | 41 | 41 | 72.30% | 53.72% |
42 | 96 | 35.14% | ||
总错误率 | 53.5% |
从交际技能测试结果可见,其总错误率为53.5%,该项目学生的交际技能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该项目测试多是语言应用角度的题目,反映了该群体二语学习中的不足。
各维度错误率从低到高排序为:文化俗语(45.95%)<言语交际(49.32%)<非言语行为(51.86%)<交际策略(53.72%)<文化词汇(66.67%)
文化俗语的掌握尚可,而文化词汇的错误率却很高,反映了其二语学习的短板。除了对于显性的文化词汇俗语要进行关注外,还需注意普通词语蕴含的文化意义,无论对与交际还是国际法学知识的学习都尤为重要。
非言语行为和交际策略也处于错率高维度。该群体对相关知识掌握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实际中的跨文化交际成功率和有效零。如非言语行为中外国人招呼人过来的手势一题中,约半数的同学受固有文化的影响,选择了中国人招呼人过来的手势,而在实际的交际中可能会引起误解,不利于顺利交际。交际策略中关于谈论的话题,西方人注重隐私,不会与初识者谈论年龄薪酬家庭等信息,而70%的错误率则显示了被试对于相关交际规约认识的缺乏,在正常的交际中即使语言语法词汇正确,错误的使用也可能导致误会和交际失败。
4.2小结
统计显示:该群体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且呈现出不均衡特点;对于跨文化交际的态度和意愿较好,意识层面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而实际的认知和行动上,对跨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却仍有待提高,其中对技能的掌握优于对知识的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文化知识是该群体今后需要重点提升的模块。
4.3提升中外合办项目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
(一)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今后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质,中外合办项目的培养目标也凸显了这一特点,本次调研中被试群体在这一能力的表现仍有进步空间,应当引起高校重视。在人培养的各个环节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设置和课堂内外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国际化专业化发展。
(二)激发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愿和态度直接影响其二语学习和交际行为,是国际化人才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今后培养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学生群体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激发。通过观察和调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开设专门文化课程或在语言课程中渗透跨文化交际通识性知识,课后组织交流活动或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对于国际交流的认识,通过中外学生国际交流学习活动增进学生交际经验,从而更好得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三)丰富跨文化交际知识
国际化人才除需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外,还需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正确知识,对东西方文化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有充分了解。目前高校针对中外合办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中,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或目的语社会文化课程还有待完善,学生门文化知识的获得渠道较少,高校应专门针对该项目学生开设中西文化对比,语言文化通识性知识或跨文化交际课程,组织开展相关案例大赛和交流活动,丰富中外合办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
(四)提升跨文化交际技能
与知识相比,跨文化交际技能重在应用,是外语学习者必备的能力。在中外联合培养中,更要重视学生交技知识和策略的运用,除了语言使用外,还需注意在行为和认知上加以提升。启示我们在外语教学中重视交际运用的知识传递,重视学习者的语言运用;重视言语与非言语交际行为技能的培养,以结果为导向,提升学生群体的语言文化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崔瑛琼.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4):163-164.
[2]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2):71-78+146.
[3]王玉敏.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效度探讨[J].文学教育(下),2015(03):62-63.
[4]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构建[J].外语界,2014(04):80-88.
[5]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04):13-21+43.
[6]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26-28+55.
[7]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7):17-21.
[8]杨洋.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
[9]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04):13-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