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天峨县六排镇中心校 广西河池 547000
摘要: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精神主义教育、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 渗透 德育 教育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深知语文教学担负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学。
一.思想教育起点----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雄,先进人物的文章,还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设情景使学生入境入情,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给寄宿生公开上《陈嘉庚办学》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读题后发散思维,自己提问题。(陈嘉庚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办学?他当时是怎样想的?他是怎样说的?他是怎样做的?)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陈嘉庚崇高的爱国精神。学生思想受到感染、内心也得到体验,最终也达到对寄宿生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现在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现在的农村生活也越来越优越,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聪慧能干、有主见,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每天与同学磕磕碰碰,难免会出现各种摩擦与冲突。那么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尤其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如一年级下册第11课《这个办法好》这篇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首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分段合作读课文,思考:课文讲的是谁,干什么的事?你觉得毛泽东是个怎样的孩子?毛泽东想了一个什么办法让小伙伴们成功的完成了任务,体了什么样的精神?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相互帮助的精神。最后我要求学生从小就向毛泽东学习,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动脑筋,成为会思考的孩子.同时也希望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好习惯。
三.做个有责任的能担当的孩子---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那么我们的校园、班级就会乱、脏,就会像一盘散沙,那么他们长大后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是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要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让学生学习《珍贵的教科书》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全文讲解的是什么内容?然后从句子“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也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念叨着:书……书……”这些句子里启发学生,张指导用生命和鲜血保护教科书,他置个人生死不顾贵,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一种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他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愿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