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4
/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

陈健 韦俸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四地质队 广西北海 536005

摘要:地质灾害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地质作用产生地质灾害,其主要包括外动力和内动力地质作用。地质灾害指的是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和破坏的各种地质事件。一些仅导致地质恶化,并未对人们生活、生产环境造成危害的各种事件,其只是一种灾变,并未构成灾害。本文基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展开论述。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理论与技术

引言

在我国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综合治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地质灾害前的预防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地质灾害后的管理工作。因此,地质灾害检测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必须得到加强,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被应用于地质风险的预防和管理,以便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进行早期和准确的预警。此外,岩土工程研究对地质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有效维护人类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技术分析

1.1地表和地下排水技术

采用地表与地下排水技术来防治地质灾害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是通过减少地表水的入渗、将滑坡体内的水体排除,使滑坡稳定性得到增强。但水对地质灾害体有着一定的影响,不仅能增强岩质地质灾害的静水压力与渗透压力,而且地下水还有助于降低滑带的摩擦系数。

1.2地脉扭曲变形地质灾害的防止方法

第一,采用强夯方法,利用高强度夯实设备对土壤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将土体压实,提升土体结构的稳定程度和密度,在选用强夯方法的过程中,普遍以治理预防相互结合的方式开展,针对已经发生变形扭曲的土地,需要预先做好土体回填工作;第二,采用填堵方法,岩土工程地区如果发生地脉扭曲变形地质灾害,施工人员需要依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治理,确保该区域地质承受能力可以和工程荷载标准相互统一,对于坍塌严重程度较低的小坑、小洞,需要先将内部松散土壤清理干净,将硬度较高的碎石块填入其中,继而将其作为基础进行后续夯实作业。

1.3抗滑桩技术

抗滑桩是当前地质灾害防治使用最广泛的技术,这种技术是最为传统的地质防治措施。抗滑桩能将滑坡推力传递到稳定的岩土体,其对滑坡的状态与变形破坏有着改善作用,有效实现滑坡的稳定状态。同时,抗滑桩能够控制位于其上部滑体的变形破坏过程,使整体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2地质灾害的相关防治工作的思路与流程分析

构建各层级政府部门对管辖地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力度;长期坚持以人文本、科学预防地质灾害为主,避免和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加强对人为地质灾害的重视度,建立落实责任溯源制度,切实查找引发地质灾害的人员,着重突出重点工作,对此类地区进行综合性治理、针对性治理以及分层分阶段的治理方式。在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工作思路方面,主要如下:积极学习国家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政策、规章和要求,全方位贯彻落实国家国土资源单位对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工作的协调、指挥以及监督管理责任,从根本上提高依法治理、依法行政的能力,有效防治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地质隐患较多的地区进行着重关注,将具体隐患内容摸查清楚,构建系统化、科学化、全面化的地质灾害监督策略体系以及相关工作的规章制度,提升监测预报水平,强化相关单位的应急治理水平;提高地质灾害预防治理部门的技术水平,积极向国内外先进专家、学者学习。

3防治地质灾害的合理对策

3.1加强勘查,掌握情况

(1)做好区域性和全国基础地质灾害情况调查、评价、区划等多项工作。(2)针对重点区域(大江大河沿岸、重要能源基地、城市等区域)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问题,应对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相应勘查与评价工作。(3)针对一些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的城市,应对提高对调查评价内容的重视,确保调查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3.2逐步确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控体系

对地面塌陷、沉降以及地面裂缝地区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过度开采地下水是引起地表坍塌的主要原因,因此,地质灾害具有区域关联性。加强对地面沉降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必须提前规划地质灾害防控办法。例如,我国长三角地区在防治地质灾害时取得显著成效,华北地区经常出现地表沉降,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控体系能够有效降低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通过完善地下工程建设与空间管理办法,严格审核项目施工程序,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与矿产资源,有效预防地质灾害,最大限度保障我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

3.3做好地质环境自然保护,抑制地质灾害发生

针对引起地质灾害发生的具体条件进行详细分析,依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对策对问题进行处理,进而有效减少各种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发生几率,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各种危害。比较常用措施就是依据区域条件,采取科学合理措施,完成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同时,完成相应的工程建设活动,需要人们特别注意的是,要采取合理措施,对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各种不同类型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在该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分析工作,并且要避免由于过度开发问题,导致环境遭受破坏。山区地区应增加植树造林面积,要因地制宜,适当发展农业、牧业,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对于沿海和城镇区域,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应对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对于资源开发与利用,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要保证地下水动态平衡,避免地下水环境遭受破坏,有效预防海水入侵和地面泥石流等各种不良活动的发生。

4未来形势

(1)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中国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人类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我国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易滑地层岩土分布广,地质构造复杂,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或地质下垫面决定了地质灾害易发多发。(2)致灾因子多样化及其迭加作用是地质灾害严重的重要因素。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区域温度升高、局地突发性强降水和台风活动增多、地震活动趋于增强等与地质灾害多发区空间迭加,导致引发地质灾害的概率加大。(3)地质灾害会显著改变人类生存模式和驱动人类迁徙,从而显著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我国仍处于基础工程建设的高峰期,城镇化减少了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常住人口,但山地丘陵区城镇扩展向山要地、进沟发展,又会干扰破坏地质环境而遭遇或引发新的地质灾害。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防治推动了城镇化,反过来,盲目的城镇化也可能会使人类陷入新的地质灾害困境。(4)公众社会对地质安全和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人为本”体现为生存安全为第一原则,促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和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诉求逐渐增强。(5)现代媒体技术的快速传播,使公众社会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性明显提高,对高效科学的防治地质灾害的期许不断上升。(6)休闲旅游或科考探险活动遭遇地质灾害的风险显著增加。由于缺乏防灾减灾理念,一些休闲度假地或游览景观规划建设在危险斜坡下或陡崖下,个人或团队探险探秘活动遭遇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灾害的概率增大。

结束语

地质灾害防治内容有灾害成因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其中灾害成因的研究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治理工程技术研究是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地质灾害。当前规避地质灾害的方法较多,其中包括支撑体系、改良体系、排水体系等,每种地质灾害防治方法都具备自身的适应条件,如果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防治方法,就会导致地质灾害防治的失败。另外,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进行长远规划与建设发展,以此更好的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淳.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28):49-50.

[2]张光辉.地质环境评价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15):287+289.

[3]成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J].云南化工,2017,44(08):97-98+103.

[4]殷跃平.“地质工程”漫谈——在实践中认识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与技术支撑[J].地质通报,2002(02):109.

[5]刘传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J].工程地质学报,2000(01):100-108.

作者简介:陈健(1988-),男,本科,主要从事水工环方面相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