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下设计建构养老社区综合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6
/ 2

医养结合下设计建构养老社区综合体

许斌

汇张思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200072

摘要:老龄化进程加快并深度发展,养老模式由居家向社会化发展,此现状对老年就医和传统养老模式提出巨大挑战。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发挥其优势和潜能,在原有养老平台上加以优化和调整,为医养老年人提供另一种选择。

关键词:医养结合;设计建构;养老社区;综合体

1.设计定位

1.1使用人群定位

层级多元:针对55岁以上女性和60岁以上男性,自理、介助、介护全老年周期人群,满足不同阶段老年人动态性养老服务,提供中高端医疗健康养老需求,居住期间可享受全面的专业护理及康复服务。

医养服务:构建24小时绿色通道,根据老人身体状况灵活转化,当老人突发疾病或出现安全意外时,能在第一时间及时送入医院,争取最佳诊治时间。同时及时与监护家属联系,给予办理住院手续,待处于恢复期时可办理转“医”为“养”。

康体娱乐:主要针对自理老人设置公共活动空间,配备老年大学、康体娱乐中心、养生俱乐部等,鼓励并引导活力养老。针对介助介护老人设置康复花园,提供医护服务和紧急诊疗。

1.2功能定位

项目定位为中原高端智慧医养建康城,发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资源优势,以漂河中心医院西院区为依托,以健康管理为核心,拟打造现代新型医养产业示范基地。提供自理、介助、介护全生命周期养老服务,以满足医疗、康复、养老、养生等不同层次人群需求。借助数字平台开启医养结合新模式,引入云技术和微健康概念,利用大数据服务于健康管理和生活起居。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的老年人“福之景、寿之境、安之家、康之地”。

2.设计原则

2.1适老化设计

基于老年人身体形态和心理特征,从建筑空间、功能尺度、交通流线等方面进行细节化的考量。随着老年人个体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变化,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在诸如无障碍系统设计基础上,兼顾自理老人和轮椅老人的不同动作幅度和活动范围,确保老年人在晚年阶段获取健康安全的生活,以应对衰老过程中的身心需求。

如整体规划中服务体系和质量是否达到老年人满意度,智能管理系统如何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生活空间中起居空间内空间尺度、家具摆放以及空间色彩,卫生间内轮椅活动空间的大小、盟洗设备的安放位置、材质的防滑等方面。公共生活空间中交通空间避免行走劳累、节点化交往空间、环境导视系统等。从老年人的角度为切入点,以期用设计助益老年人生活。

2.2智能化设计

注重数字化资源的应用,融入数字化理念,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极具智慧功能的医养社区,如互联网、蓝牙技术、云计算以及3G移动通讯等技术,为老年人提供统规范的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管理监测服务。在建筑设计上综合考虑健康性、多功能性、沟通性功能,实现多元化和复合居住功能。智能化的应用方向发展,配备完善的紧急服务功能系统,将带给老年人更方便、更安全的全方位保障。

2.3多样化设计

按照老年人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多寡等,不同老年群体对于养老设施的需求存在差异化。在医养结合视角下,如何构建老年人需要的活动空间,需要全面考虑不同背景下老年人行为方式和活动空间的需求,设置相关功能性配套设施。将调研中的老年人差异化需求进行分类整理,设计舒适的生活居住空间、合理配置公共活动空间,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生活需求。

设计过程

3.1总体概况

漂河昌建中原健康养老产业综合体占地约10.72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05165 m2,规划设计床位1734张,公寓总套数975套。基本配置如表1所示。

表1 养老综合体配套设施

5eccbd3f026ec_html_577fa6092da8764d.png

4.2规划布局

综合体总体规划代表着一些经济体的运营机制。依据设计策略中对调研对象布局形态的分析,初步规划综合体占比与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主要分为五个建筑功能区:自理生活区、介助生活区、公共活动区、医疗康复区以及综合服务楼。医疗康复区即中心医院西城分院,以医院设施为主,并包含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的护理中心;综合服务楼主要用于办公和后勤服务中心,包含商业区;公共活动区即社区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室内活动设施;自理和介助生活区即为生活居住区。

5eccbd3f026ec_html_17d899c18d60d86d.png

图1 初步规划布局图

4.3公共活动空间

结合老年人基本信息、文化层次、年龄高低及健康状况等因素,日常生活往往呈现出个性与共性并存的特点。公共活动空间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进行沟通、交流、互动等日常交往场所,其功能相对较为开放。通过对养老设施调研一览表和相关文献解读,考虑满足不同倾向性老年需求,将其划分为办公接待、生活餐饮、交往娱乐、康体锻炼、便利服务、交通空间等六大功能空间类型。

(1)办公接待

作为连接内外的枢纽,是建筑空间中人员流动最活跃的空间。包括入口门厅、入户活动区、接待大厅等,老年人在此进出、等待及会客交流。出入口造型设计鲜明,易于辨认,入户顶部应设雨篷。门厅处满足交通、接待、短暂休憩等功能,注重尺度控制及空间划分。确保空间开放性,合理运用自然光线与植物景观相结合,增加空间生机感与活力,满足老年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追求向往。

(2)生活餐饮

作为入住后使用率较高的空间,其舒适和便利的程度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居住体验。包括公共餐厅、包间餐厅、咖啡厅、茶室等。调研发现餐厅不仅是为老年人提供日常餐饮的地方,同时在非就餐期间,可对其空间进行复合化设计,满足交流、阅读、举办各种活动等,提高空间利用率。

(3)交往娱乐

公共活动空间中具备较高人气和文化凝聚力的空间,包括老年大学、阅览室、书画室、教室、棋牌室、多功能厅等。依据老年人活动特征,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空间属性。以老年大学为核心的静态学习空间,主要针对自理老人开设书法课、手工课、电脑课等,在培养个人兴趣时获得成就感。同时吸引介护老人的加入,将技能教育课堂与康复训练结合,进行康复教学、技能训练,提升老年人使用相应辅具的能力,唤回老年人的个性活力。以棋牌室为核心的属于动态休闲空间。

(4)交通空间

对交通空间的尺度标准在生活居住单元己进行部分论述,本节主要对公共活动空间走廊的功能性做以分析。部分老人喜欢在走廊聚集交流或进行康复训练,仅满足《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中最低标准1800mm,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空间相对紧凑的状况。建议可将走廊扩宽至2400mm左右,有助于老年人较为自由地活动与交往。亦可在走廊空间进行书画展示,促进老年人交流。

(5)康体锻炼

作为满足多样化身体机能训练的公共空间,包括健身中心、游泳馆、舞蹈室、乒乓球室等。为自理老人提供健身场所和运动设施,引导老年人走出居室,参加活力运动。常为单一性独立功能空间,形成封闭活动空间。其一在于保证空间使用的安全和隐私性,其二在于降低对其他空间的影响。

(6)便利服务

作为园区内生活补充的附属小商业功能空间,包括美发沙龙、便利店、银行、公共卫生间等,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基本日常生活需求。

结论

入住老年人、医护人员、亲友探访人员等,不同人群的服务流线串联起公共活动空间的有机整体,如何满足空间使用高效性,总结如下:①功能复合化,通过时间差满足不同功能空间需求差异的转换,提高空间利用率。如公共餐厅与活动空间、书画室与阅览室、健康教育与办公会议等可进行功能并置。②结合活动的功能属性进行动静分区,结合室内外环境条件,优化选择与布局。③注重弹性空间的设置,充分尊重老年人的行为特征与需求变化做出相应的空间优化和改造,提高老年人的聚集交流程度,消除老年人的陌生感。

参考文献

[1]孙若兰,彭建德,黄娜,刘栋卿. 养老专项规划的实操性控制——以佛山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18(02):69-76.

[2]余舟. 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探析——以某品牌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为例[J]. 中国标准化,2018(09):115-119.

[3]李思维,杨霞. “医养结合”下保险养老社区改进建议——“连锁”模式[J]. 中国保险,2018(06):31-35.

[4]周悦,崔炜. 北京市嵌入式养老模式发展研究——以养老服务驿站为例[J]. 新视野,2019(04):90-96.

[5]特木钦. 长三角一体化下养老服务区域融合研究[J]. 宏观经济管理,2019(08):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