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北 京 100027
摘 要
在隧道施工中, 经常会遇到突水突泥、塌方、岩溶等不利于隧道工程施工的不良地质环境,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隧道工程的施工。本文针对此方面的内容展开详细论述,分析了隧道突水突泥、塌方、岩溶等不良地质情况的基本现状、危害的特征以及处理方案等,力求以此为基础,从真正意义上提高隧道施工的建设水准,从而提升项目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隧道施工,不良地质,处理方案
绪论
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
突水突泥灾害是由于人为施工导致应力释放,使得围岩裂隙扩展,引起隧道中突然进入地下水。突水突泥过程中,由于夹带大量的泥沙,随着隧道的开挖,使地下水排泄有了新通道,破坏了原有的补径,加速了径流的循环,同时加速了地下水对岩体的改造作用。
隧道开挖时,导致塌方的原因有多种:一是自然因素,即地质状态、受力状态、地下水变化等;二是人为因素,即不适当的设计或施工作业方法等。
当隧道穿过岩溶区时,有的溶洞岩质破碎,容易发生坍塌;有的溶洞位于隧道底部,充填物松软且深,含水充填物不断涌入坑道,难以遏止,甚至使地表开裂下沉,山体压力剧增。
上述不良地质往往会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和经济损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尽可能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
不良地质处理方案
2.1突水突泥的预测与防治
水的作用:水是灾害发生的根源、压力高;隧道埋深大,处于高压状态。
不良地质:隧道穿越溶洞、断层破碎带或接触带等不良地质。
综合来看,“高压、富水、不良地质”三者不利组合是诱发突水突泥突石及坍方灾害的地质条件。
2.1.2识别与评估
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进行隧道风险等级划分,组织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等级根据地表岩溶汇水面积、地下暗河、地质构造、物探异常密集带、岩溶水动力垂直分带、断层规模性质6个方面进行划分。制定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并进行人员培训。
2.1.3地质超前预报
进行地质超前预报专项设计并纳入工序管理,严格执行“有疑必探、不探不进”的安全施工理念。不同等级的岩溶(断层)隧道应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预报方法。
2.1.4技术方案
若发生突水突泥现象,采用注浆技术:注浆是处理断层、富水裂隙的一项有效技术。通过注浆,达到堵水和加固地层的目的,从而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工艺流程如下:
(1)分区定位:按对隧道外3~5m基本注浆加固区进行注浆预设计。选取周边4~6个注浆孔进行钻探预注浆,遇水顶水,遇破碎加固。通过这4~6个孔确定隧道周围强水区与弱水区。
(2)基本注浆:完成探孔后,对基本注浆区进行钻孔注浆。基本注浆区一般设计两圈,外圈孔位于隧道外3~5m,内圈孔为1~3m。严格按照“先外圈后内圈,同圈间隔跳孔”的顺序进行注浆。
(3)区域强化:对锁定的强水区进行补注浆加固,注浆范围为5~8m。
(4)效果检查:高压富水地层既要达到堵水效果,又要起到加固作用,因此,应严格按制定的标准进行注浆效果检查,不达到标准必须进行补注浆。
(5)检查孔稳定分析:采取孔内成像,检查孔内浆液填充情况,评价检查孔的稳定性。
2.2.1隧道围岩的基本情况
隧道开挖后部分段落的围岩处于断层破碎带,围岩较破碎,自稳能力差。如超前地质预报不及时,施工方法未及时改变,易发生坍塌现象。
2.2.2隧道塌方处理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2.2.2.1加固防止塌方扩大范围
塌方发生后,首先应防止塌方继续扩大:①在塌方范围顶部、侧壁上的危石及大裂缝,应先进行清除或锚固;②对塌方范围前后原有的支护进行加固,以防止塌方的扩大;③在塌方范围内架设支撑或喷射混凝土,必要时加设锚杆;④加快衬砌。对塌方两端应尽快做好局部衬砌,以保证塌方不再扩大。
2.2.2.2处理塌方法及措施
(1)发生塌方,除迅速营救施工人员外,要迅速加固未塌方地段,以防止塌方范围扩大,并可为清理塌方而做好准备。
(2)摸清塌方情况,调查塌方范围和塌方后围岩现状。分析塌落原因及性质、间歇规律、塌方现场情况。
(3)处理塌方应按“小堵清,大塌穿”及“治塌先治水”的原则进行。当塌方规模较小时,应首先加固塌体两端洞身,尽快施作喷射混凝土或锚喷联合支护,封闭塌穴顶部和侧部,然后清渣。也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塌渣上架设施工临时支护,稳定顶部而后清渣。
(4)当塌方规模很大塌渣体堵死洞身时,则无法支护塌穴,塌方原因、大小无法查清时也不容许清渣,以防随清随塌,使塌方范围迅速扩大,因此,采取“大塌穿”的办法,宜采取“先护后挖”的方法,在查清塌穴规模大小和穴顶位置后,可采用大管棚、超前小导管或注浆凝固法稳固围岩体和渣体,待其稳定后再按先上部后下部的顺序清除渣体。
(5)对塌方冒顶,在清渣前应该支护陷穴口,地层极差时,在陷穴口附近地面应打设地表锚杆,洞内可采用管棚支护和钢架支撑,且随处理随喷射混凝土作临时支护处理。
(6)在塌方处,模筑衬砌背后与塌穴洞孔周壁间必须紧密支撑。塌方较小时,可用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将其填充;塌穴较大时,可用浆砌片石回填厚2米,其上空间宜采用钢支撑等顶住稳定围岩;特大塌穴将根据具体情况,做特殊处理。
(7)治坍先治水是处理塌方的经验,水的流动会加剧塌方发展,所以在处理塌方时要加强防、排水,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地表水流入或下渗到塌穴或塌渣体内。对于塌方冒顶,还应在陷穴口设蓬遮盖穴顶防雨。陷穴口回填标高应高出地面并封口。
塌方段围岩极不稳定,围岩压力大,因此,衬砌结构须相应加强,对围岩同时应采取加固措施,如在衬砌外作浆砌片石护拱、在塌方体内压水泥浆等,并且做好排水工作,以免后患。
(8)在有拱架部位时,可选用模喷工艺,在拱架上挂设模板,喷料口放入模板内喷射,如果塌方较小可直接喷砼,如果较大可采用塌落度较大的片石砼进行填筑。
2.2.3预防塌方的措施
要预防隧道施工塌方,首先要做好地质预报,选择相应的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在施工中注意掌握下述要点:
(1)先排水。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均应采取相应的防排水措施,首先尽可能将洞外之水截于隧道外,然后对塌方地段的积水采取措施将其排到洞外,有利于处理塌方工作的顺利进行。
(2)短开挖。各部开挖工序间的距离要尽量缩短,以减少围岩的暴露时间。
(3)弱爆破。在爆破时,要用浅眼、密眼,并严格控制用药量或用微差毫秒雷管。
(4)强支护。针对破碎、松散及有地压情况,确保支护结构有足够的强度。
(5)快衬砌。衬砌工作紧跟开挖工作面进行,力求衬砌尽快成环。
(6)勤检查、勤量测。每次放炮之后,要敲帮问顶,防止松散岩石伤人;对于爆破后突然有涌水渗出的地段,要加强观察;同时加强监控量测,及时整理数据,对围岩发现有变形或异状,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隐患。对涌水浸泡后的初支及二衬重新进行监控量测,有剥离开裂之处立即进行加固处理。
2.3.1溶洞处理程序
隧道地质报告指出隧道洞身灰岩段岩溶现象较发育,溶洞处治根据施工开挖揭露的实际情况,按动态设计、动态施工的原则进行处治,当开挖遇到岩溶现象时,须严格按溶洞处治动态施工程序进行处理:
开挖爆破后对围岩进行地质观察,出现溶洞,首先要报告现场监理,若确认不处理,可进行下一道工序;若确认需处理,要报告业主、设计代表,现场对溶洞进行勘察。
溶洞规模小的,现场能确定方案,现场确认后形成会议纪要,按现场定方案进行溶洞的处理。
溶洞规模大的,现场不能确定方案,现场勘察后,经业主、设计单位、地勘单位、施工单位共同研究,确定处治方案,形成会议纪要后,由设计单位出设计变更图,施工单位按设计变更方案进行处理。
2.3.2小型溶洞处理
对隧道开挖面外(拱腰以上、基础及路面下)的溶洞发育深度小于2.0m的地段,及在边墙处发育的溶洞,原则上采用回填处理。溶洞水以排为主,堵排为主,将溶洞水引入隧道排水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溶洞在拱腰以上发育:采用泵送C10混凝土回填,为避免回填混凝土对二次衬砌局产生过大压力,根据溶洞大小,要求在四周施作约1.2×1.2间距的锚杆,锚杆深入围岩不小于1.0m;回填施工完后再施作喷射混凝土和钢筋网初期支护等。
(2)溶洞在边墙处发育:采用M7.5浆砌片石回填,厚度不小于1.5m;每隔2.0m设置一处Ф100HDPE透水管与侧水沟相连。
(3)溶洞在基础及路面下发育:采用M7.5浆砌片石回填,如有充填物,必须挖除,每隔2.0m设备一处Ф100HDPE透水管相通。
2.3.3大型溶洞处理
2.3.3.1拱腰以上隧道开挖面外溶洞发育深度大于2.0m,溶洞宽度小于隧道开挖面的处理方案
(1)溶洞内无填充物:采用泵送C25混凝土浇筑,最薄厚度不小于50cm,要求量测嵌入岩石内不小于50cm,并施作约1.2×1.2间距的锚杆,锚杆深入围岩不小于1.5m;以上施工完成后再施作原结构的喷射混凝土和钢筋网初期支护等,施工时注意预埋Ф100HDPE透水管,将水排出。
(2)溶洞内有填充物:先水平施作Ф42×4mm,超前小导管,间距30×30cm;开挖采用预裂爆破,采用18工字钢,间距50cm,注意钢架基脚处适当扩挖,保证基础牢靠;施作锁脚锚杆,铺钢筋网,二次衬砌可根据溶洞发育情况,考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时注意预埋Ф100HDPE透水管,将水排出。
2.3.3.2基础及路面下大型溶洞跨越处理方案
(1)溶洞在某一方向宽度较窄:采用钢筋混凝土梁跨越,梁高50-100m。施工时注意预埋Ф100HDPE透水管。
(2)溶洞发育相对较宽:采用扩大基础或装机,并设钢筋混凝土梁跨越。施工时注意预埋Ф100HDPE透水管。
3.结束语
不良地质段隧道施工具有事故突发性的特点,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有效减少施工中主观因素导致的影响,在处理不良地质时能起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