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
摘要: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高阶思维,即深度思维。深度思维就是指学生自主的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思维兴趣,唤醒语文意识;诱发思维疑点,引导主动探究;捕捉思维支点,挖掘创造潜能;把握思维断点,探寻问题本质;关联思维节点,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度思维;思维兴趣;思维疑点;思维支点;思维断点;思维节点
案例:我班有个学生小刘,他性格外向,平时与人交流,总是侃侃而谈,课堂上发言也很主动,但是每次提笔书写,就会出现语句不通,表达含糊,前后颠倒的现象。
有一次语文检测时,有这样一道题:文题中的“一季风雨”仅仅是指大自然的狂风暴雨吗?还指什么?本来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他洋洋洒洒写了很多:那天,狂风暴雨,父亲送我上学,没有过四十岁的生日,没来得及收稻谷,我提早去学校骗了父亲……结果还是没有“击中要害”,分数全被扣掉。
困惑: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明明是比较简单的问题,文中也有暗示,他为什么不能正确回答呢?其实,这样的现象在我们教学中还不少。
思考: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思维问题,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如果平时的课堂不注意拓展思维空间,学生的思维将永远停留在低阶思维,而我们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高阶思维,即深度思维。深度思维就是指学生自主的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它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有较高的认知能力。
那么,课堂上如何促进学生深度思维?
激发思维兴趣,唤醒语文意识
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有不少是“涛声依旧”,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老师一遍遍“灌”着学生已经了然的知识,学生呢,早已麻木,只是机械地应付着老师。这样的课堂,效果如何?学生会生长多少能力?结果不言而喻。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唤醒他们的语文意识,明确思考的方向。
在教学统编教材一下《识字7 操场上》一课时,一位教师将课文呈现在媒体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第一行:打球 拔河 拍皮球 都是“扌”,第二行:跳高 跑步 踢足球 都是“⻊”。这样的环节看似流畅,但学生毫无兴趣,因为整个过程都在老师的预设下展开,缺乏学生独立、自主、深入地思考。第二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出示课文后,播放学生课外活动的小视频,然后问小朋友:看着视频,你知道为什么第一排第一个字都是“扌”呢?想想与什么有关?为什么第二排第一个字都是“⻊”呢?又与什么有关?
有效的课堂引入是学生探究的“起点”,第二位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画面一下子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兴趣,唤醒了他们的语文意识,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这样的教学对于初学汉字的小朋友来说,更具价值意义。
诱发思维疑点,引导主动探究
北宋哲学家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才能有探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敢于质疑,自己发现,自己解决,实行知识的再创造,从而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深层意蕴。
有一位老师教学统编教材一下《动物儿歌》教学词语时,是这样操作的:1.初读词语。随着小动物的出现,相机出示词语:蜻蜓 蝴蝶 蚯蚓 蚂蚁 蝌蚪 蜘蛛,让学生大声地喊他们的名字。 2.再读词语。小动物走了,小朋友们还认识他们吗?指名读。 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些小动物的名字并没有带拼音,你怎么就认识了呢?看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可以和小朋友讨论讨论。4.学生通过探究,纷纷发表了看法:A.它们都带有虫字旁(师相机把虫字旁变红);B.另一部分跟这个字的读音很像;C.我们只要会读一半的字,就能读出整个字……5.这时,老师进行总结:像这种一部分表示意思,一部分表示读音的字,我们叫它“形声字”。6.拓展游戏:老师屏幕上出现一些形声字:蜈、蚣、蝈、粮、迷……让学生猜猜读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以上片段,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词语的基础上,带着疑问找规律,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主动发现形声字的规律,并举一反三,逐层递进,引导学生由“知”转为“惑”,又由“惑”转为“真知”,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捕捉思维支点,挖掘创造潜能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在我们的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留白”,我们老师要有双“慧眼”,有颗“慧心”,充分利用“留白”资源,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支点,放飞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展翅高飞。
例苏教版《爱之链》一文的结尾是这样的: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小说戛然而止,此处省略号省去了乔伊一家以后的生活情况,无疑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教师让学生以“乔伊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学生纷纷动笔,续写了发生的故事:
A.乔伊好人有好报,出门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从此,一家人衣食无忧,但他们没有忘本,继续行走在乐于助人的大道上。
B.老妇人儿子是一家跨国公司的总裁,得知妈妈事情后,聘请了乔伊担任他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乔伊感激不尽,努力工作,日子一天比一好。
C.雪停了,天晴了,太阳出来了,儿子也呱呱坠地啦!乔伊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生活越来越幸福!
通过文末一个省略号,教者巧妙地捕捉了学生思维的支点,学生创作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言语与智慧共舞,思维和想象齐飞。学生们在练笔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增加了情感体验,感受到了人间真情,而且培养了想象力,激活了创造潜能。
把握思维断点,探寻问题本质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出现认知错误,他们看问题的视角或许不够清晰、没有条理,或许比较片面,不够全面。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思维断点,更要弄清楚其真实原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不断的争辩中挖掘问题的本质,更正确地认识文本。
在教学《夏日绝句》时,一位老师带领学生理解意思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李清照,一个宋代的女词人,为什么要思念千年以前失败的项羽呢?”学生一下子懵了,是啊,彼此不认识,又是一个失败者,为什么思念呢?学生们天马行空,乱蒙乱猜,他们的思维出现了断点。这时老师适时介绍了李清照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宋朝统治者看到金兵胆战心惊,大片国土丢失,很多老百姓颠沛流离,过着悲惨的生活。这种情况下,她的丈夫赵明诚弃城逃走。作为妻子,她觉得有深深的耻辱,所以当她来到乌江边,想到百姓的流离失所,想到丈夫的弃城而逃,想到千年前的项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时老师又追问:“那么她思念的是项羽这个人吗?”这时,学生都已了然:作者思念的不是项羽,而是项羽的精神,项羽身上的英雄气节。
这个过程中,在学生茫然之时,老师巧妙地补充李清照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无痕”的引导为学生搭建了思维的桥梁,让学生明白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此时,学生真正走入诗人内心,对文本的理解更为透彻。
关联思维节点,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知识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联”,要沟通知识内部的联系,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网络。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层,更应关注知识的背后,要学会关联思维的节点,引领学生既要“求同思考”,在求同中得到拓展;也要教会学生“求异思维”,在求异中得到关联,从而达到认知体系的结构化思考,提升核心素养。
我教《景阳冈》一文,在结合重点语句分析人物特点后,我让学生自由表达对武松的看法,并说明理由。武松在同学们心中是打虎英雄,学生一致认为通过武松决定要上冈时的语言、心理活动,以及他打虎时的气势,能看出武松的确有豪迈的气概,是名副其实的大英雄。这个答案在意料之中,见意见向一边倒,我微笑地问大家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这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从武松不听店家劝告偏要上冈,看到官府榜文后也不回去,可以看出武松好面子、不听劝;我觉得武松很鲁莽,明知道景阳冈上有老虎,硬要上山……同学们开始了争论,双方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讨论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最后大家认为,武松机智勇敢但又倔强固执。
上述教学中,在“求同思考”与“求异思维”中,不断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反思和梳理,加深新旧知识的联系。这堂课上,在感悟关联中,学生对武松这个人物的认识更丰满,更深刻,更立体。
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基本的还是思维训练,不要只顾到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课堂是学生思维驰骋的地方,是师生互动、心灵共振、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培养深度思维,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我们语文课堂中最有价值的教学行为,是学生“带得走的东西”。
让语文课堂永远闪耀思维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武凤霞.《深度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J】.小学语文教学,2018(4):04-07.
【2】陈亚军.《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教学策略》【J】.江苏教育,2019(7)
【3】吴林妹.《深度“嵌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小学教学设计,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