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石为骨 ,以笔触为神——试论小学书法课堂教学中融入“帖字”的必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3
/ 2

以金石为骨 ,以笔触为神——试论小学书法课堂教学中融入“帖字”的必要性

刘佩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附属青年湖小学 100260

摘要: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北京或其它课程开设相对比较全面的城市,书法课已经像美术、音乐那样逐渐变成一门必修课。孩子在小学阶段便接受系统的良好的书法教育,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至关重要的。但通过日常教学,我发现学生入手的法帖大多都是碑刻,作为经典法帖,学习这些毋庸置疑。但由于材料的限制,学生很难从刀刻的外形看到内在笔画的美和神韵。因此,我想就这个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字:小学书法 课堂教学 碑字 帖字 美学

  1. 小学书法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部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地方小学开设了书法课程,可以说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书法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学校不仅配备专业教室还安排书法专职教师,孩子们每周都有机会跟随老师一起体验毛笔字的神奇与乐趣。在小学做了一年多的书法专职教师,我严格按照书法教学相关理论要求进行平日教学,让学生以传统经典碑帖入手,扎实打好基本功。有的学生也逐渐对书法产生了兴趣,每节课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并对字的笔画结构进行细心的观察分析,一个学年下来,老师和学生本人都看到了进步。在学生观察理解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丝顾虑。学生对碑帖掌握的越牢靠,他们写的就越像“碑”。特别是笔画,逐渐“练就”出了刀刻的效果。因为对照临摹的碑帖上就是这么写的。学生在审美上也习惯于“刀刻下”的美。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帖字”,让学生用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书法的美是十分必要的。

  1. 碑字与帖字的美。

(一)碑字之美。

在书法教学上,无疑,碑字是很好的敲门砖。且历来尊崇“学书要尚古”,而古字基本为刻字,如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金文刻于中鼎器皿上,篆隶楷书则刊刻在碑板上。甲骨文、金文孩子辨别字形难度较大且实用性较弱,因此很多孩子学书都是从隶楷碑字开始,如隶书常写的《曹全碑》(图1)、《乙瑛碑》、《史晨碑》、《华山碑》等。楷书则是以“楷书四大家”入手,如欧阳询的《九成宫碑》(图2),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图3)、《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赵孟頫《三门记》等。当中除了赵字,其它书家均为碑字。

5ee440209458e_html_4bdeb388bc71aa0a.jpg5ee440209458e_html_96989f2f55a6c19b.jpg5ee440209458e_html_9c14614b83015327.jpg

图1 《曹全碑》 图2 《九成宫碑》 图3 《多宝塔碑》

碑字由于材料原因,字多笔画雄浑厚重,古拙质朴,天真烂漫,富有金石气。结体较严谨规矩,沉稳浑厚。以碑字入手可以让学生在学书时做到笔力劲健,力透纸背,更可以磨练他们沉稳的性格。所以,我认为学生入门从碑字入手并无不妥。

(二)帖字之美。

在书法史上,帖字也有其相当重要的地位。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书法作品均为帖字。如王羲之《兰亭序》(图4)(后人摹本),“三希堂法帖”的《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图5),黄庭坚《诸上座帖》(图6)等。这些作品文墨俱佳,在品读内容的同时更可以感受到书家临兴挥毫的情致。 5ee440209458e_html_91bbb97660f4b491.jpg5ee440209458e_html_427709e10a545b1d.jpg5ee440209458e_html_33d2707e072a5d.jpg 图4 《兰亭序》(摹本)图5 《黄州寒食诗帖》 图6 《诸上座帖》

帖字由于用笔直接书写,省去了之后人工雕琢的环节,因此帖字用笔情趣灵动,富有变化,直抒胸怀。结体或收紧内敛或开张大气,体现书家不同的情性,于点画间窥见书家风貌,真乃“见字如见人”。

所以无论碑字还是帖字,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瑰宝,都值得孩子们去了解学习。

  1. 碑字与帖字在教学中美的应用。

前面提到了碑字与帖字各有千秋,各有所取。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尊重传统,扎实根基,又要通过帖字的融入让学生实现用笔灵活不呆板,了解笔顺间的点画呼应。把碑字写“活”了。

  1. 呼应之美。

比起语文课,书法课更加关注的是文字书写的美感。这种美感不仅仅存在于笔画的规范、结体的端正,还在于笔画间的呼应关系。特别是楷书,很多书法教师都选择让孩子从楷书入手,特别是欧体,其结体端正中富于险绝,用笔规矩刚劲。但由于楷书笔画的不连贯性,使得学生很难体会到笔间的关系——呼应。就拿教学中学生实际遇到的例字举例。四点底这一课的一个例字是“然”(图7),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常用字,都认识也都能写出来。但这些了解都仅限于语文层面上的,拿到书法课上除了用笔结体再就是笔画关系了。“然”字有三个点画,通过观察发现这三个点收笔都有出锋(图8)。学生们分析讨论,发现这些出锋并不是胡乱为之,而是有方向和依据的。他们的出锋方向恰好呼应下一笔的起笔位置,这种笔法在书法中称为“笔断意连”。即笔画虽然断开但之间仍有相互联系,气息贯通。

5ee440209458e_html_50594ad949c0e53e.gif5ee440209458e_html_30ed3933807c76ad.gif5ee440209458e_html_55c6407d70fe9467.gif5ee440209458e_html_e285cbd1a105f181.gif5ee440209458e_html_397ebaf1664a598c.gif5ee440209458e_html_526c58148200a774.png5ee440209458e_html_e81bc0d0b8bd8d26.png5ee440209458e_html_e81bc0d0b8bd8d26.png

图7 例字“然” 图8 三个点画 图9 点与笔画的呼应

就像“小青蛙跳荷叶”图(10),尽管荷叶间并没有任何的连线,但通过小青蛙的跳动方向(如同点的出锋方向)我们知道了,两片荷叶是有先后联系的。这样再看我们的笔画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5ee440209458e_html_eaf4573989821b3c.gif图片 3图片 22

图片 22

图10 小青蛙跳荷叶

  1. 笔顺之美。

笔顺,在语文学科是一种客观实际的存在,是学生写字时必须要遵循的一种书写顺序。但是学生只是纯粹的按照教材要求的笔顺写,但并不明其中原因。这个问题在书法课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正式因为不知缘由,因此学生写字时笔顺也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这时如果在讲某个字时练习上一些“帖字”,相信学生对于笔顺就有了一定了解。比如学生教材中例子“昆”(图11)。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比”的左半边的笔顺学生先写横的,先写竖的都有。如果我只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怎样,那这又是一节语文课。但,这是书法课,不仅知道笔顺还要知道由来以及当中的笔法之美。因此我就将帖中的行书体“昆”进行对比(图12)。通过笔画的出锋以及连笔书写,学生很快就明确了笔顺,并且知道了这个笔顺的缘由。再回头写楷书碑字,他们心中也早已有了“帖字”的底。

5ee440209458e_html_e287f6be7656317.gif5ee440209458e_html_93388bc9bf23d677.gif5ee440209458e_html_e17c814799016970.gif5ee440209458e_html_62ffe927934518d7.gif5ee440209458e_html_d2d002f67361f3f5.gif5ee440209458e_html_9a579aefd99c9300.gif5ee440209458e_html_1f2844640ad80ef.gif5ee440209458e_html_d30c6bdc47ed39f7.gif图片 10图片 16

图11 欧体“昆” 图12 行书“昆”

再如例子“霄”(图13 )。将它与“帖字”行书的“霄”进行对比(图14),学生也更加明确了这些点的顺序,也懂得了点画间的呼应关系。

图片 13图片 14

图13 欧体“霄” 图14 行书“霄”

所以,通过“帖字”的融合,使学生在笔顺上,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下笔胸中更有底。

  1. 笔画之美。

在楷书中,欧体的笔画写的算劲健精致一类的。但由于后期刻工的雕琢,以及金属与石材的特殊,碰撞出来的字往往有浓厚的金石之气,总觉得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字有些冷冰冰,或者说不是那么“平易近人”。而且刻的字可以反复雕琢反复修改,很多笔画更像是刻工手中的作品,可能看着这些字,离我们最近的其实是刻工,并不是背后的书法家了。而“帖字”在这点上就更加“贴近”我们了,从入笔到出锋,每一个笔画的每一个环节都被我们一一看在眼里,那么真实明确。因此,在教学生“碑字”时,也让他们动手写写相似的“帖字”,这样学生对书法笔画的美就更加明确了。

例如例字中的“年”(图15),结体笔画均十分到位美观,但学生并不能从着石刻的背后看透笔画的真谛。因此我找了另一件“帖字”中楷书的“年”(图16),让学生在掌握了欧体“年”的基础上尝试着写一写,由于笔画和结体上十分相近,所以学生写起来并不难,教师只需要提示学生观察笔画的细微变化即可。

图片 9图片 15

图15 欧体“年” 图16 褚遂良“年”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尽管在写“碑字”,但并不会把笔画写“死”,在险峻的结体中,有灵活的笔画贯穿其中,可谓游刃有余。况且书家都提倡“透过刀锋看笔锋”。意思也是不要临“碑字”临着临着,结构是写好了,但笔画也越写越像刀子刻出来的,那到底是练笔还是连刀工呢?

  1. 书法中的美学。

书法的形式美就是蕴含其中的一种美学思想。它是一种具体可视的笔墨形态美。它包括点画用笔、结体取势和章法布局三方面。我们通过文字的讲解和课程的渗透,逐渐培养的正式学生的形式美。

除了形式美,还有一种学生难以很快理解,但教师也要潜移默化示范的美——意境美。它是指在书法作品中的丰富意趣和个性美感,也就是古人所说“神”、“神采”、“风神”、“神气”等。形式美是意境美的基础,意境美又是形式美的升华。可谓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学生在培养了笔法、结体、章法基础上要努力表现的美,也是考验教师引导能力的最好证明。

书法,是我国一门古老且传统的艺术。伴随着文字的发展,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从未停歇。时至今日仍然有一批又一批书家坚持不懈、笔耕不辍。可见这门艺术在我国的地位无可撼动。作为一名书法教师,让这门艺术的河水不断流,虽是微薄之力,但这涓涓细流终有一日会奔腾到海。我想,这是一位书法教师最值得骄傲的事。

【作者简介】刘佩, 1985年10月,女,汉族,籍贯:山东省青岛市,本科学历,从事小学书法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