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黏膜形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5
/ 2

胃镜下黏膜形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价值分析

薛建东 王光军 * (通讯作者)

青岛市黄岛区中心医院 山东 青岛 266555

摘要:目的:探讨胃镜下黏膜形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经胃镜诊断为CAG的患者1440例,对这批患者镜下黏膜形态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和不同黏膜形态对CAG诊断的灵敏度(Se)、特异度(Sp)及阳性预测值(PV)进行计算。结果: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9.86%;胃镜下胃黏膜各种表现对CAG诊断的Se为6.00%-35.02%,只有一种表现的患者其Sp与PV均低于两种表现共存的,当3种表现都存在时Sp、PV均为100.00%。结论:胃镜下胃黏膜的形态表现有助于CAG的诊断,且黏膜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的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关键词:胃镜检查;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形态;病理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病情进展将会出现异型增生或者肠上皮化生,甚至是癌变,因此准确的诊断具有深远的意义[1]。本次研究通过对就诊的14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对比胃黏膜活检与胃镜检查的符合率,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综合评价内镜检查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消化科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经胃镜诊断为CAG的患者1440例,其中男性721例,女性719例;年龄35-76岁,平均(49.3±9.7)岁;病程1-19年,平均(4.2±1.6)年。排除有胃部手术史、长期饮酒、乙型肝炎以及慢性肾病等患者。

1.2研究方法

1.2.1胃镜CAG诊断标准

当胃黏膜表现出以下3种形态之一即诊断为CAG:①黏膜色泽发生改变,主要是红白相间以灰白或灰黄色为主;②黏膜粗糙不平,并且表现出颗粒状;③血管显露,黏膜下可见网状、树枝状的细小血管。

1.2.2活组织病理检查

所有患者在胃镜的辅助作用下,在距幽门3-4cm大弯或小弯处分别取胃窦部黏膜2-4块,用浓度为40g/L的甲醛固定后,制作组织切片,依据CAG临床诊断标准进行病理诊断。

1.3观察指标

黏膜形态改变对CAG诊断的Se、Sp以及PV计算方式为:Se=两种方式都诊断为CAG的例数/病理诊断为CAG的例数,Sp=两种方式都诊断为非CAG例数/病理诊断为CSG例数,PV=两种方式都诊断为CAG例数/镜下各黏膜形态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使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内镜下黏膜形态改变和病理诊断结果

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9.86%,胃镜下黏膜形态与病理诊断具体结果见表1:

表1胃镜黏膜形态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n(%)]

胃镜下黏膜

形态

例数

病理诊断

CAG

CSG

肠上皮化生

554

355(64.08)

199(35.92)

311(56.14)

346

246(71.10)

100(28.90)

245(70.81)

180

94(52.22)

86(47.78)

0(0.00)

①+②

169

150(88.76)

19(11.24)

151(89.35)

①+③

141

111(78.72)

30(21.28)

97(68.79)

①+②+③

50

50(100.00)

0(0.00)

50(100.00)

总计

1440

1006(69.86)

434(30.14)

854(59.31)

2.2胃镜下黏膜形态对CAG诊断的Se、Sp及PV

胃镜下胃黏膜各种表现对CAG诊断的Se为6.00%-35.02%,一种表现其Sp与PV均低于两种表现共存的,当3种表现都存在时Sp、PV均为100.00%。

3讨论

饮食习惯、遗传以及年龄、HP感染等因素均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重要原因,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而缺氧也可能会加重胃黏膜萎缩的程度。民和县地处青藏高原地区,虽然目前暂无流行病学的统计资料,但长期高原缺氧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系胃黏膜呈局限性或广泛性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黏膜变薄,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炎症反应。有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伴有的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与胃癌的发生存在着密切关系,临床研究表明,大约有5%~1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情将会发展成为胃癌,甚至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早期对其进行干预,对胃癌发生率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相结合是目前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最佳方法。

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上,既往常采取病理活检的方式,采取该方式诊断可取得较高的准确率,这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利参考。然而病理活检因需选取患者胃黏膜病理组织,在选取组织的时候会对胃部造成一定的损伤,这使得患者常难以接受。针对常规病理活检的缺陷,近年来临床中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上,推广使用胃镜检查黏膜形态的方式诊断疾病[2]。采取该方式可在镜下获得患者具体表现,如胃黏膜呈红白相间,其中主要以白色为主,这一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同胃镜仪器品质差异及光线调节差异相关,为了避免以白光为主的情况,可考虑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尽可能拉近胃镜同观察标本的距离,以更好地明确肠胃黏膜色泽,降低人为因素所致误诊、漏诊情况。胃镜下检查还可见暴露血管及显示黏膜情况,而实际诊断过程也可能存在误诊情况,主要是在检查过程,受胃腔过度充气,常使得胃肠容易出现扩张,这样就会使胃黏膜扩展的部位变薄,使得实际为浅表性胃炎可能会被误诊为萎缩性胃炎,为避免这一情况,需在胃镜检查是注意对充气量进行控制。

本文结果显示,胃黏膜在胃镜下有一种表现其Sp与PV均低于两种表现共存的,当3种表现都存在时Sp、PV均提高至100.00%,这说明两种镜下表现可弥补一种镜下表现造成的CAG诊断的不足,也就是说黏膜形态若非三种表现均出现,均不能确诊为CAG。

综上所述,黏膜表面形态改变可以作为CAG诊断的参考依据,但在检测过程中要对黏膜形态做仔细的观察,同时与病理诊断结合,从而提高正确诊断率。

参考文献:

[1]邱晓娣,潘翔珍,梁群英,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对比研究[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11):1954—1957.

[2]马艺宁,宋福勤.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