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8
/ 4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吴木雄

观澜街道市政管理服务中心 518110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发展也不断深化,大大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扩大。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工程的使用寿命息息相关,而且施工质量的好坏与否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是否安全,因此,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施工质量的提高和安全管理的进展,最大程度地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施工企业必须抓住机遇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要勇敢面对挑战,不断强化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管理问题是工程施工重要的问题,这一点在我国工程建设中越来越明显。项目施工问题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无论内部和外部因素都相关。混凝土的保护层必须在控制的一定范围内,否则,容易造成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出现。如果在这一点上未满足要求,则在后续给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功能,比如地下室、厨房、卫生间漏水等。建筑工程混凝土成型质量的主要体现是混凝土表面有麻面、露筋等现象,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广泛。对这种现象,我们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人为因素引起的质量问题占比重较大。比如,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如果一个施工队伍没有严格的要求标准,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相关人员可能会对问题视若惘然,许多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从而大大降低了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1]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复杂性,它需要多部门联动且结合多种生产要素,因此,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一)施工人员素质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科技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仍然没有提高。这部分人主要是农民工,而且企业只有少数管理者具备专业知识,而且真正掌握技术且能够实际应用的人才极少。如果专业技术不达标,工程的施工质量也就无法达到标准。将新的科技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将大大提高建筑业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施工的专业性。施工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操作能力来操作大型建筑器械,提高工程效率,同时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另外,施工人员对施工细节的关注度也较低,一些细枝末节通常会被施工人员忽略,而这些细节可能关系着整个项目的质量[2]

(二)监督体系

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主要取决于人和物两个方面的因素,而监督体系的存在是有效限制人和物两种因素的良药。实际上,建筑工程通常需要设计方、施工方等多方共同参与。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同级别的承包商分别承担不同的部分,这就导致了不同参与者受到各自监督体系的限制,这就导致监督体系的分散,监督功能可能无法正常执行。建筑工程的任何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引起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因此构建高水平的综合监督体系必须提上日程。另外,工程验收环节是工程的最后环节,也是工程能否正式进入市场的关键。监督体系必须重点监督工程验收环节,坚决防止有关单位通过贿赂进入市场的情况。

三、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整治力度有限

近年来,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引起的安全事故经常发生。国家出台了相关建筑法律来限制施工单位的行为,但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参考,不能对实际建筑施工问题纠纷进行合理控制,从中可以看出,目前仍然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某些当地政府没有认识到施工质量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而且他们在对施工质量管理的一些比较强的法律法规认识不全面,执法力度有限,或者有法不依等问题。目前,建筑行业在市场上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增加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难度,使得施工质量的管理效果大打折扣[3]

  1. 管理者轻视工程质量管理

我国建筑行业改革后,大部分建筑企业都实施项目制管理。项目制管理是指通过独立项目部门履行承包合同,图纸的会审以及项目施工等工作都由项目部门负责,其中,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也是由项目部门进行的。但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项目部门的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将管理重点放在质量管理上,而且在质量管理过程中没有严格实施管理体系,管理方法不合理[4]

(三)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部分员工的技术水平低,责任感差,因此整个工程开展困难。工作人员的素质都会对施工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高级建筑人才大多从事设计工作,实际参与现场施工的工作人员素质不能符合高水平施工的严格要求。为了从提高效率、延长设备寿命等方面获取利益,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迫在眉睫。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感会对工程施工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1. 不能准确把握质量管理中的细节。

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细节问题,这些细节问题往往会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材料质量问题等等。许多管理者进行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时会忽视细节,导致工程质量难以进一步提高[5]

(五)现场监理单位没有充分的发挥作用

建设工程通常雇用监理单位对建筑工程进行跟踪管理和协调。但是很多监理单位没有将自己的作用在建筑施工实际中体现出来。而且监理行业本身的发展中,由于其竞争性较大,容易低价中标,这就导致现场施工中出现很多问题,例如,人员配备不充分,建设现场监理人员的专业性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的权力相对较小,即使发现质量安全问题,也不能及时处理。

(六)建筑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程序非常复杂,需要多种不同的施工工序,因此,在分配建筑资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数量不足,工作人员良莠不齐,而且建筑设施的分配工作也因材料、施工人员、设备等相关的管理而存在很多缺陷。因此,这项管理工作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分配建筑资源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导致建筑施工质量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二次返工,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科学控制成本,也影响项目的施工进度管理[6]

(七)施工工程成本控制难度大

一般来说,施工的成本指的是工程所花费的资源。总有一部分企业为了自己经济利益,盲目降低自己的施工成本,一味追求提高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质量的保证,导致了部分管理环节出现了漏洞,造成了经济损失等问题。成本管理一般是对计划成本、实际成本以及预算成本等方面的管理。成本与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若不按项目风险进行,就会使得成本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工程成本控制着工程进度、施工安全及质量,如果不能控制工程施工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水平。

四、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一)严格把控建筑材料质量

建材市场的管理必须具有规范性,这样我们才能尽量选择高质量建材,并加强材料检测,还要选择质量保证的厂家,以确保为建筑项目提供优质货源。要想把控材料的质量,政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各个方面的监管,采取严格的监督管理举措来应对市场,而且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政府部门还应该整顿材料市场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还必须建立相关部门进行材料测试。对市场上的水泥、钢铁等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评估。为此,我们要做到几点:第一,购买材料时,施工单位必须将施工现场所有用到的建筑材料监督到位,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认真筛选出信誉度高、具有良好质量和高性价比的供应商。第二,科学地采纳和运输建筑材料,建立一套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数量等方面的体系,以提高建筑的质量和供应效益。 第三,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合理使用材料,尽可能减少材料的浪费,省去一些不必要的损失[7]。根据计量和配额合理使用材料,加强物资管理,如下表。

技术交底记录

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交底部位

工序名称

交底提要:

交底内容:

技术负责人

交底人

接受交底人

水泥出厂合格证、报告汇总表

序号

水泥品种及登记

合格证编号

生产厂家

进场数量

进场日期

复试报告编号

报告日期

主要使用部位及有关说明

1

2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工程名称

施工许可证号

建设单位

项目负责人

设计单位

项目负责人

监理单位

总监理工程师

施工单位

项目经理

项目技术负责人

序号

项目

主要内容

1

现场质量管理制度

2

质量责任制

3

主要专业工种操作上岗证书

4

分包方资质与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制度

5

施工图审查情况

6

地质勘察资料

7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审批

8

施工技术标准

9

工程质量检验制度

10

搅拌站及计量设计

11

现场材料、设备存放与管理

12

13

检查结论:

总监理工程师

(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年 月 日

(二)建立人才培训体系

人才培训体系应该把培训建筑材料人才放在第一位。建筑材料的质量关系着整个建筑的质量水平,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建筑材料专业人才的培训时间相对较短,能够快速满足市场需求,缓解材料质量问题。建筑材料专业培训除了教授建筑材料的知识外,还需要培训相关的市场经验和知识,以便员工可以辨别厂家,防止被黑心厂家欺骗。最重要的培训内容是培训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但是,实际条件不支持大规模培训,因此可以培训部分人才,然后建立一支施工小组,带领整个团队进行施工。人才培训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适应施工技术的难度[8]

(三)加强对关键因素的管理

建筑工程在实际的施工过程通常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对于一些关键因素还必须加强管理。首先,需要加强建筑材料管理,建筑材料的质量与工程建设的质量息息相关,在采购材料时,应该选择质量良好的厂家,并且严格把控材料进场,保证所有购买的材料达到标准。其次是加强相关设备的维护,建筑工程的建设与机械设备密不可分,如果机械设备存在问题,势必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严格要求机器操作员的专业技能,确保他们要有相关的资格证,而且对于老旧的机械设备要及时维修保养并定期检查[9]

(四)建立多部门联合的监督体系

当前,施工单位的内部监督主要时候财务监督,施工质量监督较少,因此必须在建立多个部门的联合监督体系,加强各部门的监督职能。每个部门的监督机构都必须深入建筑施工前线,认真监督建筑材料和施工情况。多部门联合监督体系的核心是政府相关部门,如有必要还会联合社会监督单位,并及时备案一些重要事项,在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基础上监督施工单位保证质量。以政府监督部门为核心的监督体系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就要接受各个部门的联合监督。

5eeae164df855_html_ea6d205667dba587.jpg

图一

(五)对于施工的程序进行严格规范

进一步规范施工现场的施工程序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关键在于,施工单位是工程的主体,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从图纸技术交底到工程的完工,都需要全过程管理,任何环节都不能忽略,增强整个流程的控制和员工管理的标准化。只要规范了施工程序,那么施工现场也会有条不紊的进行。在项目施工之前相关技术人员应该熟悉图纸,并及时发现设计图纸问题,还应该熟悉设计意图规范操作流程。建筑工程中的重难点需要进行技术交底,结合施工特点,重点监控施工的关键和薄弱的部分,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不存在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每当有环节施工后,监理部门必须执行验收。如果合格,则无法完成下一个程序的施工。

(六)控制工程成本

企业控制工程成本,主要是控制并核对工程的支出情况。有效控制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建筑成本。要想控制好工程成本,一方面,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成本分析体系,采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严格管控每个环节产生的成本,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这样就能把工程所需成本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施工管理人员要结合工程的实际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从而降低运营成本,获得最大收益[10]

(七)建立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施工质量以及加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必须的。管理体系建立应该基于建筑工程的建筑特点,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了管理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也应该得到重视。另外,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十分重要,与工程的质量水平息息相关,因此,工程开始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应该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开展施工质量和安全问题的讲座,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责任感。现场施工人员对于质量和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也要做好交底工作,明确相关标准,提高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意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问题比较突出,这两个问题对建筑施工单位来说是致命的,企业相关人员应建立一个小组来管理施工质量安全问题,做出相关的管理举措,尤其是协调施工质量和安全两个方面的内容,逐渐解决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将施工流程逐渐规范化,加大对施工全过程的监督力度,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迟光明. 关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法及控制对策的分析[J]. 建筑与装饰, 2019(1):84-85.

[2]刘志海. 研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 建材与装饰, 2019(19):158-159.

[3]周秋敏.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管理措施探究[J]. 住宅与房地产, 2019(6):148-148.

[4]王党军. 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工艺的质量控制探讨[J]. 绿色环保建材, 2019(2):213-214.

[5]刘青平.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监理质量控制的策略研究[J]. 建筑与装饰, 2019(10):50-51.

[6]王振宇. 浅析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措施[J]. 建筑与装饰, 2019(13):98-98.

[7]王彦斌.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度及质量管理运用研究[J]. 住宅与房地产, 2019(15):110-110.

[8]朱富康.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与施工技术分析[J]. 建筑技术开发, 2019(7):43-44.

[9]田乃林. 浅析建筑工程中土建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J]. 建材发展导向, 2019(9):317-318.

[10]曹勇, 历超, 蒋中庭.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要点及措施[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9(1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