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东亭分院 江苏省无锡 214000
【摘要】目的:研究宫腹腔镜在困难宫内节育器摘取方面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96例困难宫内节育器摘取患者病例资料,总结宫腹腔镜的应用效果。结果:在此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全部取出,摘取成功率100%。患者疼痛1例,白带异常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08%。结论:宫内节育器摘取过程中通过宫腹腔镜辅助可提高摘取成功率,尤其在宫内节育器摘取困难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不良反应较低,该手术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宫腹腔镜;宫内节育器;摘取困难
宫内节育器俗称节育环,是一种放置在子宫内的避孕装置,宫内节育器通常由不锈钢、塑料、硅橡胶等材质制成,宫内节育器在我国育龄妇女的避孕措施中占据40%。宫内节育器通过刮擦子宫壁阻断胚胎子宫内的着床从而实现避孕目的[1]。但宫内节育器同样也会对女性身体造成一定伤害,部分女性置入节育器后可能会出现月经异常、下腹痛、腰酸、腹坠、节育器嵌顿、脱落甚至带环妊娠,若出现异常状况则需要及时到医院确诊并取出。但有部分女性因各种原因导致宫内节育器摘取困难以至于取环钩不能勾出节育器。为此本研究通过宫腹腔镜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在困难宫内节育器摘取方面的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96例困难宫内节育器摘取患者为观察对象,年龄28岁-52岁。宫内节育器位置正常17例,合并宫腔黏连29例,合并子宫内膜息肉19例,宫内节育器断裂15例,宫内节育器残留16例,此次研究经患者同意,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
1.2.1 手术器材
我院使用的宫腹腔镜为德国WISAD公司生产,其外鞘直径为5mm。水压90-100mmHg,流速300ml/min,膨宫介质氯化钠注射液。
1.2.2 术前准备
绝经前女性需在生理期结束后的3-7d后进行手术,术前3d予以0.4mg米索前列醇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598 规格:0.2mg),每晚放置阴道后窿后。绝经妇女无手术时间限制,术前询问病史,行常规检查,若患者存在子宫有活动性出血、急性生殖道炎症则不能进行摘除手术。
1.2.3 手术方法
手术全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取截石位,常规消毒,用探针探查子宫位置、深度、方向,扩宫置入宫腹腔镜,于宫腹腔镜下探视节育环位置、形状、是否断裂、与子宫的关系等等。配合影响检查了解嵌顿环深度,根据节育环的状况采取对应处理。节育环完整则用取环钩勾出,节育环断裂则在宫腹腔镜辅助下确定游离端,用异物钳取出。
1.3 评分标准
本次研究需记录宫腹腔镜下宫内节育器摘取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摘取成功率=(摘取成功例数)/总病例*100%。术后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白带异常、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白带异常例数+疼痛例数)/总病例*100%。
2 结果
观察宫内节育器取出结果,宫腹腔镜下宫内节育器摘取96例病例中,全部患者均摘取成功,摘取成功率100%。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疼痛,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白带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08%。
3 讨论
宫内节育器是常见的避孕措施,且避孕效果良好,但节育器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需将其取出。且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进行宫内节育器摘取手术人次越来越多。在实际临床中,节育器嵌顿、异位、生殖器黏连、子宫形态异常等状况较为常见,而这也影响了宫内节育器的顺利取出[2]。且有数据指出节育器置入时间超过1年则节育器嵌顿几率越高,以致于取环钩难以钩住。
在盲视下难以确定节育器在宫内的状况,可能造成节育器断片、残留,仅能摘除部分节育器。在宫腹腔镜辅助下主治医师能够直观观察节育器与子宫的关系,明确其位置,避免盲目操作,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3]。为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也可在B超下取出,医生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4]。在此次研究中,96例患者均全部取出宫内节育器,摘取成功率100%。患者疼痛1例,白带异常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08%。由此可见宫腹腔镜应用效果良好且手术安全得以保证。
总而言之,宫内节育器摘取过程中通过宫腹腔镜辅助可提高摘取成功率,尤其在宫内节育器摘取困难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不良反应较低,该手术方式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洪娟. 宫腔镜用于宫内节育器取出困难175例临床分析要素探索[J].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9,6(16):25-25.
[2]杨云桃. 宫腔镜腹腔镜在宫内节育器并发症中的应用[J]. 饮食保健, 2018, 5(26):156-157.
[3]孙小会. 子宫内膜息肉摘除中应用宫内节育器取出钳和宫腔镜的效果观察[J]. 人人健康, 2019,26(6):147-148.
[4]黄风雷, 郭东霞, 吕讷男,等. 腹腔镜监视下经直肠内宫腔镜取出异位的宫内节育器一例[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8, 53(12):867-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