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29
/ 2

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问题研究

胡耀 黄斌

浙江省工业设计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52

摘要:坚持尊重科学、尊重历史、合理规划,新农村建设就不会阻碍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因此,在传统村落新农村建设中,更多以人为本,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真正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开发;问题;对策

1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党中央继续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制等方面提出扩大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当代传统村落的发展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居收录保护清单,并且制定了传统村落的发展规划。据《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自然村以200个/天的速度消亡,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原则

要有效的解决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之间存在的问题,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尊重自然环境,即保持天依旧蓝、山依旧绿、水依据清、鸡依旧鸣、狗依旧吠、炊烟依旧升起、牛儿依旧耕作等原生态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第二,乡土传承,即尽量保持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原真性;第三,保护第一,合理发展,即辩证的看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如果一味强调保护,则村民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生活设施得不到提高,就会招致村民的反感。如果一味强调发展,则村民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就得不到延续。第四,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即结合传统村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传统村落建设发展规划。

3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

3.1保护意识淡薄,破坏严重

缺乏保护意识是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迅速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有关部门对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的宣传和认识不够,加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视为封建迷信而被忽视,导致古村落陷入了“有背景,没文化”的尴尬局面。据统计,我国2000年的自然村数量为360万个,到2010年这一数字锐减到270万个;10年时间,90万个自然村消失。到2015年为止,我国自然村数量为230万个。从2000~2015年的15年时间,平均每天237个自然村消失。

3.2政府及社会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古村落保护的高阶专项立法还处于缺失状态,如《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城乡规划法》并未明确提出如何细化保护古村落;地方针对古村落进行的立法实践探索还远远不够,缺乏贴近基层、实地考量等有针对性的工作。更令人气愤的是,财政资金等配套制度根本无法在某些个体层面的文物保护上跟进而出现了“只认证挂牌,无实质保护”的状况。

3.3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相关民俗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我国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和7000多项省级、市级、县级非遗很大部分在古村落,因此,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古村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多数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不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仅停留在古建筑和历史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的层面缺陷。完善古村落的保护,不仅要关注古建筑的实体保护和修复,而且要充分展示、继承和挖掘与古建筑密切相关的传统民俗文化。

3.4过度的旅游开发严重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原貌

传统村落赋予乡村旅游深厚的文化内涵,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将有助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当地经济以及新农村建设。然而,在许多原始古村落发展成旅游景点后,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古村落整体风貌不协调,传统格局破坏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来自不同地方的现代文明的文化和入侵,给古村落中的一些地方风土人情、原始面貌和文化魅力造成了威胁和破坏。

4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几点建议

4.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科学管理“一村一档”

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保驾护航,有效遏制存在的各种过度开发行为,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促进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不丢失自我。

科学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红线,对于传统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农业遗迹以及灌溉工程遗产等,逐一登记在册,全面加强保护。同时,对传统村落普查建档,建档后还需加强管理,对文字、图片、传统农具、生活物件、音像资料、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民间传说、方言等建立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实时监督。

4.2重视传统村落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

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仅是大手笔的搞生产和建设,更重要的是挖掘、整理传统村落蕴含的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注重对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发挥村落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对传统村落的古建筑进行筛选、评估,建档立册,分期分批进行修复。其次,发展文化产业链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也很关键,创新开发模式,打造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以创造性的方式重焕光彩。

再次,地方政府要对传统村落保护进行“线上”“线下”大力宣传。比如电视、广播、网络媒体、报纸、宣传单、儿歌、民谣等,还可以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作为一门必修课载入课本教育,老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从小教育孩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知,这样不仅能够伴随着他的成长达到活态延续的目标而且还可以从小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目前,有些村落的手艺传承多半是家庭式相传,而且大多是传男不传女,家中有男丁多为一项谋生的手段。城镇化发展,很多强壮年外出务工,手艺的传承一定程度上又被耽误。因此,政府应该增强对传统村落传统文化传承人培养的重视,颁布具有针对性的奖励政策,并给传承人颁发荣誉证书或锦旗,激发村民积极性。

4.3多种途径筹资,争取充足保护经费

传统村落保护不是喊口号,是实践,是需要大量、长期的资金支持的具体工作。通过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发动国家、社会、集体及个人的积极性,多渠道融资,尽快解决保护工作中“缺钱”问题。(1)申请用于传统村落保护的专项资金;(2)保证保护经费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3)动员和鼓励企业家、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捐技术;(4)有效地从民间吸收资金;(5)合理开发传统村落旅游资源,所获收益取一部分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建立以村落养村落的良性运作机制,逐步充实保护资金库。

5特色村落的发展前景

特色村落综合体是在我国推行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下,政府在结合广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特点的基础上,顺应农村新型产业发展、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农村发展模式。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物质形态上的保护发展,应进一步向非物质形态保护发展层面上拓展靠近,增加生态环境、空间形态、格局风貌及民俗文化等领域的综合研究,深化保护发展层次,构建全新的保护发展模式框架。通过对村庄环境、宅基地、生产资源等的集中整治,以联营、入股的方式,将农村引入以休闲、旅游、养老等为主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彻底改变农村产生劳动形式的变革,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结束语

在我国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的潮流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渴望现代生活,享受现代文明,却忽略了对古村落历史背景的科学保护。有些地区盲目地采取拆除旧建筑和建造仿古建筑的做法,不但破坏了古村落的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而且让许多文化遗产成为“遗憾”。因此,重视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将成为延续历史文化记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琳.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一些思考[J].艺术科技,2019,32(02):114-115.

[2]万泳延.云南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道路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9,20(01):140-144.

[3]罗康智.生态文明建设语境下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11(01):79-85.

[4]巴娄.保持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N].中国文物报,2019-01-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