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知识分子研究(马努埃尔 ·阿萨尼亚)与孙中山的比较

/ 2

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知识分子研究(马努埃尔 ·阿萨尼亚)与孙中山的比较

毛玥寒 邓馨文 王媛 丁海龙 指导教师谭雪辰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 116044

  1. 简介

现代化的形成起源于欧洲,但并非欧洲专属,由西方推进的全球化扩散到世界各地,是由各国自身资本主义和国家民族意识发展推动的。中国和西班牙意识形态迥异,却在历史发展上却具有出奇的相似性:双方都曾是世界强国,而后都在现代化进程中落后于资本主义世界主要国家,在现代化中都渴望摆脱对外国的依赖,获得国际话语权和独立的地位,当然同时也存在大量差异。我们研究从共通之处入手,寻找和比较差异性,以此能够通过更广阔的视野来探究现代化实际发展中的复杂性。要分析两国各自的现代化特点,可以孙中山和马努埃尔·阿萨尼亚为例进行研究,二人均是活跃在各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角色。以五四运动中的思潮和再生主义为例,从中可以窥见二人政治理念和思想的具象化,能够为针对二人的对比研究提供思路和实例。0

二、马努埃尔·阿萨尼亚

曾经一度辉煌的西班牙帝国在地理大发现时代结束的时候开始面临衰落,19世纪末期时,由于美西战争的失败,西班牙失去了了其在美洲和太平洋的海外控制权,也意味着失去了其在美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这严重损害了其对殖民地原材料依赖性极高的经济结构,导致其国家收入大幅下降,西班牙开始陷入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下降。0值此历史和社会动荡时刻,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之后担任第二共和国总理的马努埃尔·阿萨尼亚。

马努埃尔·阿萨尼亚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经济状况较为稳定,在阿尔卡拉当地的政治和思想生活也享有一席之地,这提供给了他幼年时期良好的教育。虽然很小就成为孤儿,但他仍以优异的成绩在各个学习阶段中脱颖而出。在随后的学习生涯中,他在宗教、法学、文学、新闻学等各领域都有所涉及。0丰富的知识面极大地开拓了他的眼界,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提出了对国家体制、宗教改革、社会结构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他认为选择国家体制的关键在于该体制的接受程度和其是否接受诸如公民平等、普选等原则;同时他也呼吁,需改革法律来引入真正的市场自由,并承认无产阶级的结社自由,从这些观点不难窥探到日后他在第二共和国时期提出的一系列无产阶级思想主张的影子。此后,他还提出了对王室的抗议,并呼吁必要时可采取武力进行革命,以求改变西班牙当时的混乱局面。阿萨尼亚一直支持共和,曾与其他知识分子一起加入了旨在建立实现西班牙完全民主的西班牙民主联盟。0

1921年,由于西班牙试图进攻摩洛哥惨遭滑铁卢,国内政治再一次出现动荡。将军里维拉以挽救波旁王朝为名发动军事政变,同时宣布解散议会和所有政党。1930年,因各阶层人民抗议而被迫下台的里维拉结束了其长达9年的独裁统治,共和党得以施展拳脚,阿萨尼亚当选为马德里文学政治团体阿蒂诺(Ateneo)主席,并以此开展政治活动,同时,他也恢复了以亲民态度团结政治力量联盟的想法,强调将为所有西班牙人提供正义和自由。0在任职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总理期间,阿萨尼亚推行了一系列法令,通过提升公民的民主权力和提高妇女地位等措施,有力地推进了西班牙的民主现代化进程。

虽然随着弗朗哥的政变和第二共和国的覆灭,阿萨尼亚的政治主张未能得到较为完整的推行,但是他政策中发扬民主、提倡共和的观念却深入人心。时至今日,马努埃尔·阿萨尼亚已被公认为是西班牙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同时也是西班牙共和主义的主要标志人物之一。

  1. 孙中山

在相同的历史时期,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也在经历相似的社会变革。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正值清朝末年,在这一时期,既有外国的坚船利炮,又有内部的民族起义。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领导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并成立中华民国的孙中山。

孙中山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接受私塾教育。少年时期深受同村的太平天国老兵影响,对洪秀全等反清志士产生了浓厚的敬佩之情。后来先后在各地接受较为系统的西方先进思想,对民主共和观念有了较大的共鸣。旅居香港期间,孙中山逐渐开始思考反对清朝统治和建立资产阶级中国等问题。0他的一系列发言引发了当时许多和他有同样观念的知识分子的共鸣。在医学院毕业后,孙中山便辗转各地,以行医之便结交能人志士并准备创建革命团体。后来,在与英美学者的交往中,孙中山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产生了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一系列民生主义理论,既三民主义的缩影。1905年,兴中会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同时,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等口号也被列为同盟会的重要纲领。在其思想刊物《民报》中,孙中山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极大促进了全国各地革命运动的发展。在日后的革命活动中,他一直宣传民主共和思想,为日后辛亥革命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0

孙中山不仅在思想上是反清运动的领军人,更从未停下行动的脚步。在辛亥革命的筹备阶段,各地均发起了不同程度的武装起义,孙中山多次亲临前线指挥、参与作战。同时,他还是常奔赴海外,为武装起义筹得更多经费,为革命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宣誓就职。虽然不久革命果实便被袁世凯窃取,但他从未停止民主共和的脚步。在辞去总统职务后,他仍奔走各地,积极宣传三民主义,发扬平等观念。直至逝世前仍不忘发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号召。0

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开拓者,孙中山首举反帝反封建旗帜,为实现民主耗费毕生精力,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浓墨重彩的辉煌一笔。

  1. 总结

本文通过比较孙中山和马努埃尔·阿萨尼亚,抓住了各自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国内思想动荡的象征性时期,分析了两者的共性和差异。对于西班牙来说,毗邻作为现代化、民主化先锋的西欧国家,自身具有一定向现代化国家过度的条件,相比之下距离遥远、长期处于儒家思想统治和影响下的中国在打破封建和“传统”需面临更大的阻力和惯性。中国知识分子想要促进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不仅要打破民众对传统思想和封建制度的依赖,更要推翻满清政府对权力绝对占有的企图,让国家利益优先于民族矛盾。除此之外,中国在转型期所面临的外患问题比西班牙要更为严重:面临着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中国知识分子推动现代化主要依靠西方国家思想的影响,以西方国家的文明模式和国家模式作为直接参考,中国的现代化存在急迫性,可以说是短期内学习西方的“速成”结果。但“速成”的结果具有不可忽视和否认的积极意义,正是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帝制,才为往后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对现代化的探索和努力提供了可能性。

与中国有儒家思想这一特殊因素相对应的是西班牙的天主教。阿萨尼亚执政期间着手削弱教会的影响,同期对军队进行改组,直接地触动了占有国家权力的两大实体利益,其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对于共和制的过分依赖虽然招致了舆论的巨大分歧和共和国的短命,却也确实在短短两年间为西班牙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两人的思想主张具有一定相似性,具体表现为都想要完全打破旧的专制体制,考虑到人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益等。但西班牙和中国在变革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这是两国国情必然导致的,两人所面临的局势存在巨大差异。孙中山之后的中国,共产党逐渐走上并掌控历史舞台,而西班牙的共和党人却不敌右派政治对手,逐渐衰落。

项目名称: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知识分子研究(马努埃尔阿萨尼亚)与孙中山的比较.

项目编号:201910172080“大连外国语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等级:省级重点.

0 Xuechen Tan(2016). Los intelectuales, modernidad y modernización en China y en España a principios del siglo XX: el Movimiento de Cuatro de Mayo y el Regeneracionismo. Madrid.

0 Ernesto Escapa(2003). HISTORIA DE ESPAÑA. ÁMBITO Ediciones. Valladolid. p. 571-592.

0 Santos Julia(2008). Vida y tiempo de Manuel Azaña. Taurus. Madrid.

0 Manuel Azaña, Llamada al combate. Alocución en el banquete republicano de 11 de febrero de 1930. ápud ibídem.

0 Santos Julia(2008). Vida y tiempo de Manuel Azaña. Taurus. Madrid.

0 林百克:《孙逸仙传记》(徐值仁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0 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丘权政、符致兴译),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0 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杨慎之译),北京. 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