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兴趣,长于引导——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2
/ 2

始于兴趣,长于引导——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探究

方璇

浙江省 兰溪市永昌中心小学 321100

[摘要]现今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面临低质、低效的局面,孩子不会写作文、不爱写作文、怕写作文。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准备阶段要进行挖掘潜力、厚积薄发;在习作进行阶段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自主性;在习作后续阶段要动态指导评阅,让学生“乐在其中”。

[关键词] 习作教学;生活;学生主体

习作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小学习作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应客观事实、表达思想感情、形成习作能力的综合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学及其重要的环节。但是小学习作教学投入多,收效低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事实。学生习作空洞无物,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到最后学生讨厌写害怕习写作,这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道坎。如何成功度过这一道难关,成为大家探究的课题。

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文人,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强烈、浓厚的兴趣,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对写作活动自是如此。浓厚的写作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写作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进行写作。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准备阶段要进行挖掘潜力、厚积薄发;在习作进行阶段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自主性;在习作后续阶段要动态指导评阅,让学生“乐在其中”。

一、习作准备阶段——挖掘潜力,厚积薄发

(一)拓宽视野,增加习作题材

学生掌握书面表达的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胸中无笔墨,枯肠难搜索。写作材料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以记忆的方式存在于脑海里的有关生活的刺激和信息,他可以直接来自生活现实,也可以间接来自书本。因此读书是提高写作的有效途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论及阅读和写作的关系经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大量作品对于提高实际写作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进行长久的大量的课外阅读,从书中找养料,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的熏陶,从模仿起步,逐步提高写作水平。在阅读中,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让学生识记课文中的妙词佳句,品味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懂得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是学生写作时的语言源泉。“不学《诗》,无以言”,缺乏语言营养的学生,他的语句必然不流畅,也会影响思想的正确表达,阅读对写作是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来自于包括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写作素养等在内的诸多知识的积累提高的过程。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指导他们调动情绪,意志力的参与和心智的投入,只有这样,读的吸收才能辅助到写的倾吐上来。

(二)贴近生活实际,活化生活积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就为才根本上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写作遵循“生活本源”。

“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那么在习作教学中如何落实“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呢?要走出课堂,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取习作素材。小学生的思维一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的形象面前具体的情景之中也更易激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尽情的投入到生活当中去,同时提供机会,如组织春游活动,开展百科知识竞赛,让学生深入生活、体味生活,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让他们用心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开掘心智,有感而发。让他们感到语文无处不在,作文时自然有事可述、有力可析。

(三)狠抓课外练笔,积累习作经验

具备生活素材和语言积累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光靠课内作文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加强课外练笔。课外练笔之源在于生活,它是生活的积累。由于练笔的内容不限,学生大可在写作中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可以表现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可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它真实地反应学生身边的一切,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因而课外练笔为学生提供了无尽的写作源泉,真实、生动、感人。它不仅克服了学生写作时的惧怕心理,而且能够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众多教育工作者对作文训练束手无策时,做出了大胆的探索,要求学生每天完成500字的练笔,训练卓有成效。

二、习作进行阶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自主性

习作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作文将学生观察生活的独特性表达出来,是他们的个性自由发挥,使他们的自我创造得到张扬和认同,从而感受创新之美。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淡化技巧训练,开阔学生思路,关键要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激活学生求异的思维。

现在的话题作文是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一个很好的形式,即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出一个话题,学生根据具体要求自己思考、命题:然后在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联想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这样的话题,因为是学生自己所想、所说,写起来自然思路流畅,话题作文注重主体的个性特点,是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联系起来,因而写出来的作品有个性而富有灵性。

三、习作后续阶段——动态指导评阅,让学生“乐在其中”

(一)评价形式多样化,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写作质量,扩大表扬面,整套和表扬学生应在不同的起跑点上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对基础差的学生,寻找闪光点,鼓励局部成功。(一句话或一个字)慢慢地,这样的鼓励会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微小的成功点逐渐积累,促使学生从局部成功到整体成功,形成质的飞跃,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无异于让学生服了一剂“兴奋剂”,对提高学生的信心,培养写作兴趣是很有益处的。

(二)享受写作乐趣,获得良好情感体验

“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好作文也是夸出来的,对于小学生的习作,凡是有一点一滴进步,就大大赞赏,相信在进行一番鼓励后了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一定会增强。总之,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要多用激励性的评语,使他们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不但充分调动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

想树立学生的信心,享受写作的乐趣,就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学会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共同分享他们的成果,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强烈的成就感会使人前进的动力不断增强,小学生也如此。教师可将习作评改之后,找出优秀文章在班里有感情的朗读,以作示范,或把习作装订成册,在年级学校中传阅,也可变成黑板报上的粉笔字、校园广播里的声音,书刊上的。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形成了一种“你拼我赶”的写作氛围。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从培养学生自我能力抓起、重视作文的评改,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信学生一定会从“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也一定能克服学生对写作文害怕的情绪。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走进最理想的教育[M].漓江:漓江出版社,2007.11-13.

[2]窦桂梅.梳理课堂[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