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长安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省汕头市 515000
摘要:在中小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质量下降、地域人文特色缺失、城市活力不足等问题的出现,让城市空间包括居民的居住环境乃至生活质量受到不小的冲击。面对中小城市快速发展中积累的问题,慢行城市理念应运而生。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强调城市的地域人文特色,构建舒适、绿色、健康的城市空间,是慢行城市理念提出的设计思路。本文基于慢行城市理念探讨中小城市的空间设计,结合中小城市空间设计的具体难点,提出有效的设计策略与措施,以期为中小城市空间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小城市;慢行城市理念;空间设计
中小城市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支点,对推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截止2018年底,我国大陆共有中小城市2809个,直接影响与辐射的面积达93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7.3%。《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9)》指出,2019年中小城市及其辐射区域的经济总量达16.61万亿元;2000—2019年,城镇化率从36.2%提升至46.6%。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高速化的背后,城市空间品质同城市居民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着力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土地资源浪费、城市特色缺失等问题,成为城乡规划亟待解决的难题。
1 慢行城市理念及其意义
慢行城市的概念最早兴起于欧洲。1986年,意大利人卡罗·彼得利尼开展了以抵制美国快餐文化为目的之一的“慢食运动”。1999年,意大利以倡导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保护为核心,开始践行慢行城市理念,致力于舒适的居住、工作场所的打造。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相对,“慢行”强调对城市文化的保护以及城市矛盾的改善,致力于生活方式的转变,力求放缓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形成一种相对自然的生活方式。就应用价值而言,慢行城市理念的践行可带来显著的积极效应。以备受社会关注的交通问题为例,近几年来,不少中小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快速攀升,城市交通压力持续增加,而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更加重了其负面影响;探索慢行交通,加强对城市慢行空间的设计,引导城市居民优先选择慢行交通方式,不仅有利于交通阻塞问题的缓解,也为健康、慢行出行环境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
2 慢行城市理念下的中小城市空间设计难点
2.1 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与大城市相比,我国中小城市在空间结构上合理性较低,相关区域的关联性较弱,交通的系统性较差,直接影响到城市慢行体系的打造。而城市慢行体系形成的基础在于城市空间利用效率较高且相关区域衔接紧密,居民能够在此条件下减少对机动车的使用,以慢行的方式前往目的地。由此可见,城市慢行体系的打造在核心上要保证慢行者的目的地处在体力和非机动车可以承受的极限以内。而我国目前的中小城市在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对相关的空间结构规划缺乏重视,如居住区与商业区等居民达到频率较高的区域存在距离较远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居民的慢行意愿。因此,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增强慢行的通达性是慢行城市理念之下的空间设计必须关注的首要难点与重点。
2.2 交通网络与慢行理念不契合
我国中小城市在交通基础配套设施和道路功能的划分上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这种现象对慢行体系的构建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首先,中小城市在当前的背景下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与之相对的是城市整体交通结构发展滞后,在机动车数量急剧增长之后,相关的道路体系升级缓慢,导致城市道路拥堵。而道路升级包括了交通信号灯、立交桥以及人行道的建设,由于相关中小城市对于此类设施的升级和建设往往缺乏力度,容易造成居民慢行方便程度低,以及易发生交通事故等现象,进而降低了居民的慢行意愿;其次,道路功能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在中小城市中也较为常见,如缺乏对人行道、分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的有效划分,导致部分道路在功能上极为混乱,尤其是在机动车数量激增的前提下,慢行的出行方式难以得到有效支撑,增大了慢行体系建设的难度。
2.3城市环境建设力度较低
城市环境是城市的历史、文化的载体,对于增强居民认同感,并以此为驱动选择慢行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现状来看,多数城市虽然具有较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城市环境,但由于城市在发展和规划之中,对此类资源缺乏保护和开发,从而导致居民难以依托城市环境形成慢行的生活习惯。以中小城市的街巷文化为例,由于街巷之中特殊的城市环境使得生活节奏整体较慢,居民熟识程度高,且部分街巷文化特色独特,因此传统街巷之中慢行文化容易形成;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的街巷空间环境消失,居民丧失文化依托,慢行的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如何在城乡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对区域的城市环境进行梳理,并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保留,保证慢行理念在相关区域的始终贯彻也是空间设计的难点。
3 慢行城市理念下的中小城市空间设计措施
3.1 整合城市资源,形成合理格局
慢行城市设计旨在营造舒适氛围,同时满足城市居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需求。对中小城市而言,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旅游资源,融合居住区、商业区、旅游区、文化区等功能单元,以保证单元之间形成有效关联为前提构建慢行系统,将有助于居民生活、出行便捷性、舒适度的提升;同时也将改善游客对城市的体验。而从城市资源的组成看,将本土的地域文化、风俗人情等相结合,建设城市慢行系统,对城市品质的提升也有重大价值。此外,在把握空间形态时,设计者需从城市的山水格局出发,借用当地特有的自然景观或者生态优势,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与持续发展的理念,确立发展边界,将“山、水、城”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特色化空间形态。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小城市空间设计应避免无序扩张建设用地,在保证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之下,实行复合化开发,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格局。
3.2 构建多层次交通网络,优化城市慢行体系
慢行系统网络的构建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设计者把握城市格局,根据文化价值、空间价值等确立城市中心,随后围绕城市发展方向逐步构建慢行网络。对于慢行廊道的建设,中小城市需根据实际交通压力、现有公交系统等信息,分析可显著影响内部交通状况的因素,制定可行的优化方案,适当减轻外来交通产生的负面作用,提升城市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但中小城市公交系统能够提供的可达性、便捷性相对有限,要满足中小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的需要,还需设计者以公交系统为核心,进行多层次交通网络的探索,如将主干道背侧的消极空间用于次级道路的建设,或结合部分地区的街坊布局建设步行系统。利用自行车环线将城市各个游憩资源进行串连。根据城市的文化体验、景观欣赏、休闲娱乐等功能区的布局,规划数条特色慢行路线,供市民与不同类型的游客获取其所需要的服务。
3.3 重视城市环境建设,打造绿色城市
打造富有地域人文特色的城市环境,建设绿色城市,既有助于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也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具趣味性的旅游体验。遵照慢行城市的理念,要打造绿色城市,需要利用慢行系统来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以及汽车出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以文化资源挖掘、游憩系统建设来满足不同人群对慢生活体验的需求。中小城市通过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居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以及慢行意愿,从而有效地贯彻绿色、低碳的理念。在中小城市的规划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城市环境的建设,形成慢性游憩试验区、绿色城市建设示范区等,待取得成功经验以后,将试验区、示范区的建设经验复制到与之相似的区域,最终实现慢行与绿色理念的落实。
4 结语
慢行城市理念旨在发扬地域人文特色,构建舒适宜人环境。对于中小城市,快速发展积累起来的矛盾、问题,决定了慢行体系中城市空间构建的必要性。但中小城市空间设计过程存在诸多制约要素,需要设计者从空间、交通、人文等方面进行要素叠加,整合多种城市资源,形成合理的城市格局。与此同时,空间设计还需关注交通系统的优化、游憩资源的开发,助力慢行体系的构建以及生态宜居环境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王紫涵, 李欣珂. 公园城市导向下中小城市慢行空间分析——以河北省涉县为例[J]. 区域治理, 2018 (026):48.
[2] 刘耀阳, 王卓琳, 宋莎莎.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中小城市更新策略研究[C].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 2019.
[3] 张明敏. 绿色交通理念下的城市慢行系统规划研究[J]. 中国高新区, 2018(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