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妇产科急腹症患者采用彩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妇产科急腹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超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对照,对比分析彩超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中主要以异位妊娠居多66例(66%),黄体破裂较少5例(5%),其次分别为卵巢肿瘤扭转17例(17%)、急性盆腔炎12例(12%)。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异位妊娠诊断60例(60%)、黄体破裂5例(5%)、卵巢肿瘤扭转15例(15%)、急性盆腔炎10例(10%),与病理手术检查结果相比,不同疾病类型诊断符合率从低至高依次为急性盆腔炎(83.3%)、卵巢肿瘤蒂扭转(88.2%)、异位妊娠(90.9%)、黄体破裂(100%)。结论:彩超在妇产科急腹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操作简便、分辨率高、创伤较小、价格低廉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腹症;彩超;诊断;妇产科;应用价值
妇产科急腹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妇科急症,该病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较快,且危重,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该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诊断难度较大,极易出现漏诊、误诊,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其预后都会有很大影响。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时明确病因,积极采取有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是临床处理妇产科急腹症的关键,但选取何种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方式一直是广大临床医师思考的重点。临床诊断妇产科急腹症的手段具有多样化,其中彩超凭借其可重复检查、操作简便、经济低廉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诊断中,联合应用经腹部超声与经阴道超声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进一步探讨彩超在妇产科急腹症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均进行彩超检查,并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参照标准,对比分析彩超的诊断符合率,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5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妇产科急腹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感,阴道出现不规则出血,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话甚至出现休克现象。患者年龄17-47岁之间,平均(27.9±2.1)岁。
1.2 方法
1.2.1研究方法。将所有入选病例均分别进行彩超检查以及手术病理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最终的判定标准,对比分析彩超诊断妇产科急腹症的正确率。
1.2.2检查方法。本组诊断仪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0MHz)以及Ge logiq 7超声仪器(探头频率为3.5-7.5MHz),诊断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探头为单用还是联用。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对于未婚患者,首先应指导适量饮水适当充盈膀胱,最佳充盈标准应以子宫底部可清晰显示为主,若情况紧急,应插入导尿管,并在膀胱内利用导尿管注入生理盐水300ml,充盈膀胱后再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对于已婚患者,首先应常规检查患者子宫及其双侧附件区情况,嘱咐其排空膀胱,取患者膀胱截石位,使会阴部充分暴露,适当将患者臀部抬高,将耦合剂均匀涂抹在阴道探头表面,并在表面套一个一次性避孕套,将探头紧贴着阴道穹窿以及宫颈,通过抽送、倾斜、旋转等手法慢慢将其放置在阴道内。从横切、纵切等多个角度全面、仔细的依次探查子宫、双侧附件区、子宫直肠陷窝,在探查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加清晰的图像,在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的同时可轻轻推压腹壁,避免出现漏诊。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妇科患者应认真、仔细的观察患者的内膜厚度,子宫形态、大小,官腔内是否出现妊娠囊,双侧附件区内部结构、盆腔内是否出现包块或者异常回声区,若有包块,应注意重点观察包块形态、大小、边界、血流信号、内部回声,是否出现妊娠囊,观察包块与附件以及子宫的关系,观察是否存在盆腔积液或腹腔积液,以及积液的具体量,检查中应注意准确测量并详细记录。对于产科患者应注意重点观察胎盘的厚度、位置、回声。对于病变部位应采用色彩多普勒血流显像进行辅助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4.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所有患者中主要以异位妊娠居多66例(66%),黄体破裂较少5例(5%),其次分别为卵巢肿瘤扭转17例(17%)、急性盆腔炎12例(12%)。
2.2彩超检查结果。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异位妊娠诊断60例(60%)、黄体破裂5例(5%)、卵巢肿瘤扭转15例(15%)、急性盆腔炎10例(10%),与病理手术检查结果相比,不同疾病类型诊断符合率从低至高依次为急性盆腔炎(83.3%)、卵巢肿瘤蒂扭转(88.2%)、异位妊娠(90.9%)、黄体破裂(100%)。(P <0.05),如表1所示。
表1 彩超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n,%)
诊断方法 | 例数 | 异位妊娠 | 黄体破裂 | 卵巢肿瘤扭转 | 急性盆腔炎 |
病理检查 | 100 | 66(66) | 5(5) | 17(17) | 12(12) |
彩超检查 | 100 | 60(60) | 5(5) | 15(15) | 10(10)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
符合率(%) | 90.9 | 100 | 88.2 | 83.3 |
3.讨 论
妇产科急腹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妇科疾病,目前临床主要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疼痛部位、相应的辅助检查等手段,但由于急腹症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发病病因具有多样化,病情进展较快,且影响较严重,误诊、漏诊率较高。苏东露等提出,彩超检查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无创、分辨率较高等优势,可为胎盘功能评估、脐带疾病、胎儿先心病、良恶性肿瘤鉴别、盆腔静脉曲张、不孕症等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本组研究表明,对100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分别采用彩超检查以及手术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彩超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尤其是黄体破裂的诊断符合率达到100%,其次异位妊娠的诊断符合率也较高达到90.9%,这一研究结果与谢一炎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经过本次研究分析,笔者针对彩超检查的优势进行了以下几点总结:①对于卵巢血流、子宫动脉的具体情况显示较清晰,具有较高的敏感度。②其诊断结果并不会受到肠腔、体型或者腹部伤疤等因素干扰。③操作较为简便,可有效缩短检查时间,多普勒频谱信息获得更加准确。④可以通过活动阴道探头顶端,查找盆腔触痛的具体部位,并判断盆腔是否出现粘连。⑤若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则可不必充盈膀胱。
本组研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异位妊娠患者最为常见,占到66%,经彩超检查诊断其符合率为90.9%,在彩超检查下,可观察到异位妊娠图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漂浮型。主要可观察到残角妊娠破裂、大血管破裂、间质部妊娠破裂等,在短时间内极易发生大出血,妇科检查时会发现子宫有漂浮感。同时可观察到子宫周围漂浮大量血液,并被液性暗区包围,腹腔内也会存在大量血液。但若为不典型输卵管妊娠患者,则可观察到明显的输卵管环血流信号,呈现低阻、持续的单相或双相频谱。②包块型:包块中只存在一些不规则内容物,并没有出现明显胎囊。③胎囊型。超声检查中,发现附件区存在完好胎囊,可观察到胎心搏动、胎芽。
本组研究中,黄体破裂患者相对较小,占到5%,且彩超诊断符合率为100%,主要可观察到卵巢单侧出现囊性增大,且大小均不相同,其中存在液性面,观察到清亮液上层,下层密集光点较明显。
本组研究中,卵巢肿瘤扭转17例,在彩超检查下现象效果良好,可准确识别各种病理状态,但是在诊断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盆腔较高部位是否存在实性、囊性、混合性包块,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确诊。
本组中诊断出急性盆腔炎10例,占到10%,可观察到子宫内膜明显增厚、肿胀、回声,患者主要表明为下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症状。
本组研究显示,急性盆腔炎(83.3%)、卵巢肿瘤蒂扭转(88.2%)、异位妊娠(90.9%)、黄体破裂(100%)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彩超检查对于妇产科急腹症诊断的特异性较强,与国内外大多数文献报道相符。总之,彩超在妇产科急腹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操作简便、分辨率高、创伤较小、价格低廉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东露.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产科急症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 ,22(11):37 2 一37 3.
[2]谢一炎.超声检查与妇产科急腹症诊断的关系[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23(2 0 ):29 3一294.
[3]王春洪, 尹明方敏.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产科急症中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 2011, 21(1):328-329.
[4]蒋小勘.彩超在妇产科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2,(9)2:269.
[5] 金卫琴.妇科急腹症38例误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1(22):2879~2880.
[6] 豆凯,刘昆. 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病因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11)
[7] 王莉,袁凤琴. 彩色多普勒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11)
[8] 杨佳丽. 经腹部及阴道超声联合应用在妇产科急腹症的诊断价值[J]. 临床医学. 2010(02)
[9] 李飞,张益民,李林,刘瑞芳,何辉,齐荣义,曾健,栾梅,于若维.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早早孕及宫外孕[J].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