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区小寨小学 陕西省渭南市
摘要:本文力求从语文教学的学习主体、评价标准和教学方式这三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论述了语文教学变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模式 学生主体 创新能力 诱导式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需要连续不断的积累学习。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读书的兴趣,对人类文化的兴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许多学生在考试中,语文标准化试题可以取得很高分数,作文也能不离中心不偏题意,可实际上这些学生往往在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上普遍呈现出无创意性,也缺乏真实感和语言的内在美感,这不能不让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警醒。
一、语文教学要变教师中心为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是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顽疾。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一堂语文课,老师从上课铃响开始,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一直到口干舌燥,下课铃响方才作罢,似乎不如此,就不能倾其心中所知,全数倒于学生。如果语文教师才华横溢,文采斐然,诗词歌赋文学典故信手拈来,可能还能使堂下学生静心聆听,如不是,则堂下学生恐怕已是昏昏然进入了混沌状态,哪还听得进教师的苦口婆心!这样的语文教学,完全是教师把持着整个课堂的语文学习,学生没有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没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内化,那么何来学生的主动发展呢?
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才能做到有教案但不被教案所囿,才能最大限度地点亮学生的思想之灯,点燃学生的创造之火;要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主动参与,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体验生命的意蕴和情调。
而在我们的教改过程中,有的教师往往曲解这一点,他们在课堂结构上,把教学时间来了个重新分配,比如40分钟,其中30分归老师,10分归学生,或者把一整节课的时间都给学生,似乎这算是尊重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质不然。是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的判断应该是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而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时间上的划分或环节是否完整,如果把一整节课的时间都给了学生,而学生并没有积极思维,这并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真正的教学民主;相反,如果老师的讲解极富启发性和鼓励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把他们“启发”得跃跃欲试,这种讲解讲一满堂也还是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教学变分数至上评价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一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好学生。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分数在学校中是至高无上的,教师对学生的奖罚,甚至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都与其所在班级学生所取得的分数相关。所以实际上评判一个学生语文学得好坏,或一个语文教师教法好坏,都视这个学生或班级语文考试分数而论。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的答案,语言流畅,分析深刻,但是要点不全;而另一个学生的答案,只有骨没有肉,甚至语言疙疙瘩瘩,可要点一个都没拉下。二者相比,语文水平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但是前者不能得满分而后者可以得满分。在我们高喊着要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如果我们的评价体系还是旧的,那么创新教育从何谈起?
传统的语文教学和考试的内容与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学生为分数而追逐,如此一来,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全民皆生活,处处即语文,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不要把充满人性之美、人情之美的语文变成枯燥的技巧之学、知识之学,不要让鲜花般的少男少女们终日沉浸忙碌于分数之中。
从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伊始,我们的语文教学教给他们什么呢?我们给予学生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标准答案,连最诗意化的诗歌鉴赏也都做起了标准答案。
我们告诫学生必须按照标准答案回答问题,否则语文考试得不到高分,否则语文就是没学好没学透没学深!想来这是多么可怕,我们有意无意地让学生原本奔放活跃的思维一步步走向僵化,有意无意地让我们中华文化最美的语言蜕变成呆板的八股,没有了形神兼备,没有了意境、体味和语感,无须咀嚼,亦苍白无力!
语文教学要变肢解式为诱导式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老师不是来讲书的,尤其不是来‘逐句逐句的翻’,他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搅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这是说,教师的责任在诱导,诱导并不排除教师讲解,有时还要“畅讲”,但要精当,要讲到学生的困惑之处、谬误之处、或者见不到之处,教师“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给学生启发指点一下,使学生开窍,从而领悟读书之法。
语文课本是一门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具趣味性的课程,往往在肢解式教学下变成了枯燥无味,干干巴巴的技术课,成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不伦不类的状况。文化底蕴的迅速流失,还有多少学子模式能够有着盛唐文人诗的情怀?还有多少青年人,有着沉静的心态,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读几本书?
这么多年来,我们的语文课教学给过去的我们,今天的年轻学生带来的不是语言意境的体味、文化传统的积淀,而是文化根基断裂的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也决不是杞人忧天,这是一个无以辩驳的事实。要改变这个事实,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全面深刻理解语文课教学的实质内容,并身体力行去实践之。在当代这样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社会,教师要给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这就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强更宽泛的要求。
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在教改的旗帜下,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学生真实而诗意地生活吧!
参考文献:
[1]李惠珍. 浅谈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C].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2010:572.
[2]郝菊.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方式[C].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汉字文化卷五).: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6:252-25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