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境里的深层美——人格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2
/ 2

诗歌意境里的深层美——人格美

郑炎菊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 363100

摘要:诗歌总是创设意境,我们总也流连其中,为其所动。但我们不仅仅为景美所动,为情美所动,更为诗人的魅力所动。诗人因其伟大的人格而魅力无穷,我们也因这伟大的人格而被深深感染。诗歌意境的深层在于它伟大的人格。

关键词:诗歌 意境 人格美

品读诗歌,总忍不住想象诗里的意境,总为诗歌的意境所陶醉,总被诗人的情怀所感动。诗歌的意境或凄美、或静美、或恬美、或悲美、或壮美,而这些取决于诗人的视角、胸怀、气度。某一程度上说即是诗人的人格,真正理解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方能更好地感受诗歌的境界。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影响意境。当下,物质生活不断富足,社会思想、文化也在不断地多元化,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心开始浮躁,渐渐地有时不知所措。我们不妨往诗歌里探究一番,去找寻古人的那番本真纯美,去感受古人的那份豁达自适,去缅怀古人的那份深沉厚重。

走进诗歌,品味诗境,感受人格美:

第一,不忘初心,守住本真纯美。屈原为我们大家所熟识,跟他那一跳无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一跳,他跳出了泥淖,跳出了黑暗,跳出了桎梏。但凡有更好的方式,我想屈原绝不会去选择这样的方式。可是在守住纯洁俊美的人格和苟且的活下来之间,屈原选择了前者。他在《离骚》发出“伏清白以死直兮”的誓言,痛批“背绳墨以追曲兮”的苟合,揭露“灵修浩荡,不察民心”的荒淫。他告诉自己不能“屈心而抑志”,更不会“忍尤而攘诟”,越是这样,他越是坚定自己的追求,追求内质的纯洁。不仅如此,他还由内而外地展现自己的这种追求,一边“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一边“佩缤纷其繁饰兮”。而这一切屈原无不在昭示:其质未亏。换而言之,屈原这一跳,是想告诉世人:无论何时何地何境,我们都应该不忘初心,守住纯洁真美。千载之后,我们对《离骚》读之仍感动不已,这绝不仅仅是文字的优美,而是文字背后力透纸背的人格力量的召唤。也正如我们提到田园生活,总是要提起陶渊明,似乎唯有他笔下的田园生活才是真切的、想过的。不管是《桃花源记》里的单纯、质朴、和美的景象,还是《归园田居》里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些就足以来填满“人心不足”的那颗“心”,让这颗“心”变得富足,安详,柔软。我们都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为生活所迫当官,可见日子过得紧巴巴,经常是“草盛豆苗稀”,日子窘迫得很呐。可他“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却又让我们憧憬不已,一遍遍在脑海里勾勒农家一地鸡毛却又祥和恬美的生活。那画面让我们沉醉,让我们心灵回归自然,让我们神与灵得到最好的安放。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 讲过“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我想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就是这种剔除干净,只剩本真,只剩纯美,只有初心的生活。

第二,乐观自适,豁达的胸襟。若论豁达,我想大家自然而然能想起的应该是苏轼了。至于他的豁达从何知之,莫过于从他的诗词歌赋了。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既来之则安之,“何妨吟啸且徐行”,如此不急不躁,甚至乐得其中,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这是一个被贬官员吗?这是一个仕途失意的人吗?从容,平静,乐观,这就是苏轼。是那个喊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置身泥泞,却不悲天悯人,反而随遇而安,过得好不自在。苏轼的一生并非无风雨。三次遭贬,一次坐牢,可谓大风大雨,他却能不俱风雨,一任平生,笑看阴晴。这一份旷达谁能匹之。若一生顺风顺水,乐观旷达也就罢了。苏轼的乐观豁达是承受了宦海浮沉,人生无望的苦难发酵而出的,如陈酿美酒,经得起时间磨,耐得起世人斟鉴。这种历经人生风雨面对人生苦难之后的豁达显得弥足珍贵,也更能彰显出人性之伟大。苏轼被贬黄州,思慕“千古风流人物”,痛比周瑜,最后也能以“人生如梦”自我宽慰,并洒脱地“一樽还酹江月”。思过,痛过,但他笑着往前。建功立业他渴望,富贵荣华他不期。他没有心死,他只是看透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归本心,回归平静,淡然,超脱,也足矣!苏轼的诗词渗透了个人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中华儿女,世代被眷恋着。正如林语堂先生说的:“苏轼伟大的人格与人生的智慧比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更突出,也更完整地蚀刻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

第三,穷也济世,爱国情切。我们常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我们的处世经典,从古至今,被多少人奉承的。然而,历史中总是有不一样的声音。杜甫就是这个不一样的典型。中国诗歌中忧患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对国家的忧虑,对百姓的同情,对人生的不确定。杜甫的诗歌也是如此:忧自己“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迟暮已到,徒剩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忧百姓“野哭千家闻战伐”“哭声直上干云霄”,战争之下,无谁幸免,徒有憧憬,实则惘然;忧国家“江间波浪兼天涌”“戎马关山北”“三峡星河影动摇”,国家不振,邦国不宁,空自叹息。然而,我们细想:杜甫一生顺坦的日子----屈指可数吧。仕途上“达”吗?“穷”吧!“穷”还心忧天下,心系百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个是他毕生的理想追求,也是他始终恪守的,无关他自己的处境,逆也罢,顺更好,若能。他忧国忧民,那份热忱的爱国之心始终和苍生社稷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仰慕诸葛亮,建功立业,匡扶天下;他遗憾诸葛亮,一片“老臣心”,却也“泪满襟”。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英雄的襟怀让我们钦叹:如此阔大、广博。且看他诗歌的意象足以说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等,用高山大川、长空大泽来表现心怀天下的广阔胸襟及充满温情的人格魅力。杜甫他这一辈子,不管达与穷,安与危,都是抱着生命所有的热诚,充满当仁不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爱国忧民。杜甫用他的生命在写诗,其诗,读之令人潸然泪下,思之忧心不已。读其诗,入其境,明其情,感其人,从来不是停留在诗歌,最终的归宿都诗人的情怀。

我们提倡阅读中国的古典诗歌,走进诗歌意境:景美,情挚,大胸怀。不仅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不忘初心,守住本真,灵魂可以那么纯净,纤尘不染,透心亮,心飞扬;乐观自适,那份豁达,那份从容,那份淡定,被感染是肯定的,想成为是目标,人生本就该从容些,宠辱不惊过一生;爱国情切,穷也济世,我们不必去埋怨人生有多少的不济与不公,不必觉得世界欠我一个成全,而是无论如何,我都可以用一己之力去成全更多的成全,只愿民能安居国能强盛。读诗歌,需得晓诗意,需得入诗境。入其境,感其怀,动其情,试问,不曾叹其人乎!?诗歌内容,诗歌境界取决于诗人的气度,胸襟,诗人的气度胸襟则取决于诗人的人格,或者说诗人的人格决定了诗人的胸襟气度。人之所以伟大在于能思想,诗歌之所以经典在于能影响人的思想。我们不得不说,人格美是诗歌意境里最深层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一层,也是诗歌为我们所留存,所流传的缘由。

参考文献:

《瓦尔登湖》美国·梭罗 徐迟译 中国宇航出版社

《苏东坡传》林语堂 张震玉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