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抗生素能治哮喘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2
/ 2

服用抗生素能治哮喘吗?

张袁伟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自贡 64300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全球性疾病,目前,临床多采用规范化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治疗效果确切,但是多数哮喘患者对抗生素类药物使用效果存在疑惑。主要担心问题是用药过多,由于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不同于慢性炎症或细菌性肺炎。我国哮喘防治指南中明确将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作为临床哮喘治疗的基本且有效药物,一般情况下患者无需服用抗生素治疗。若哮喘严重者医师也会科学评估病情,科学添加其他药物治疗,因此,患者无需自行服用抗生素治疗,以免引起其他问题。其次,很多人忌讳用激素类药物治疗,认为激素治疗会带来高血压、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副作用,以至于医师开具吸入性糖化皮质激素治疗后,不敢用药或用量不足。临床研究发现,部分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用药剂量仅为医嘱剂量的一半,甚至更低,但是患者服药后自觉哮喘症状缓解减轻,但是复诊时可见肺功能明显降低。目前,临床应用的激素类药物多为吸入类激素且用量较低,仅少数患者吸入后会出现喉咙干痒等问题,少数患者也会出现声音嘶哑等症状,一般情况下服药后漱口即可改善此类问题。但是,临床对服用抗生素治疗哮喘的临床效果仍存在质疑,因此,本文对哮喘患者服用抗生素治疗效果进行如下论述。

哮喘是一种支气管变态性、炎症性反应,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多种细胞介质介导下,出现气道高反应性炎症性疾病。目前,临床多采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治疗,多数哮喘患者采用此种方法治疗后均可得到控制,但是针对接受规范性治疗6个月尚无法达到良好控制者称之为难治性哮喘,发病率仅占5%左右。与轻中度哮喘患者相比,难治性哮喘患者的急诊就医率、住院率的15%与20%倍。目前,临床研究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较为特殊抗菌作用与抗菌外作用。

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是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分子结构均为大环内脂结构,可有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具有良好的抑菌、杀菌效果良好。目前,临床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修饰内部结构,使酸稳定性有效增加,进一步提升大环内脂的利用度,有效延长半衰期。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的抗菌谱较广,主要针对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非典型病原体,临床用药治疗时可使抗菌浓度升高,发挥良好的抗菌作用。近年来,临床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应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治疗,疗效确切。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具有类似于激素抗炎作用,使临床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临床实践发现,以大环内脂类抗生素配合激素治疗哮喘时,可降低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减少激素使用量,对急性发作也具有预防效果。哮喘患者应用罗红霉素治疗时,也可降低炎性反应,使自身IL-10水平提升,对免疫功能具有间接调节作用,同时可有效纠正Th2过度活化与偏移状态,使机体水平恢复常态,对哮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哮喘患者出现持续气道炎症原因,主要与气道内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使气道壁增厚,加之气道平滑肌合成、分泌促炎性分子存在密切关系。临床小鼠研究发现,以离体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作为研究模型,对罗红霉素治疗机制开展如下研究,可见罗红霉素可使线粒体凋亡旁路凋亡,进而使气道平滑肌细胞出现早期凋亡,但是此种凋亡表现与罗红霉素用药浓度存在明显依赖性,用药后可改善炎症反应。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在哮喘患者治疗中应用,对肥大细胞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可使组胺等炎症介质释放减少,使患者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降低,进而改善炎症反应,发挥相关免疫调节作用。大环内脂抗生素对人纤维毛细胞保护作用,可使支气管上皮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使上皮细胞与纤毛上的中性粒细胞、细菌黏附减少,使高反应炎症有效缓解,进而使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改善。

临床发现大环内脂类抗生素长期用药后会出现一定毒性反应,多累及耳、心脏等部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属于一种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抑制剂,长期服用后会抑制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若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时,使药物在体内蓄积,也会使服药危险性进一步增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等联合应用时,均会出现相互作用,药物经肝脏代谢,会使QT间期时间延长,因此,对肝功能异常患者临床用药时应谨慎用药。低剂量治疗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安全性普遍较高,未出现理论上严重不良反应,但是部分患者也会出现腹泻等轻度不良反应,停药后可自行恢复。长临床对低剂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哮喘等疾病治疗中仍缺乏有利数据支持,需长期观察对脐长期用药治疗效果进行探究原则。期用过药下也可诱导细菌耐药性增高,对体内正常菌群具有过度抑制作用,因此,大环内酯类康抗生素药物不建议在难治性哮喘患者治疗中使用。

探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性与人体正常菌群应用可知,选择窗理论认为,在最低抑制浓度、防耐药突变选择浓度之间可作为抗生素浓度,可以此作为耐药菌株的选择窗口,在此区间内选择耐药菌。因此,抗生素浓度高于防耐药突变选择浓度时,细菌必须同时产生2种及以上耐药突变方可生长,因此,不易引起耐药性;而低于最低抑制浓度时,药物浓度较低时,菌群突变无明显影响,不易对正常菌群产生影响,耐药性极高。因此,可利用选择窗理论对临床抗菌药物选择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对抗菌药物与微生态研究可知,人体多处黏膜内均存在大量正常细胞寄生,维持机体微生态与内环境稳定。抗菌药物对耐药菌的选择作用,或者对正常菌群发挥过度抑制作用,均会导致人体内菌群失调,继而出现急慢性炎症表现。抗菌药物可干扰肠道内菌群,破坏生态屏障正常结构,进而导致外来细菌在肠道内定植、繁殖,减少敏感原生菌数量,进而导致耐药菌株大量产生并扩散。因此,临床采用抗生素治疗哮喘患者时应避免长期用药,以避免产生严重后果。

总结,采用低剂量、长疗程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难治性哮喘,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哮喘不同亚型均具有良好效果,临床用药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但对上呼吸道微生态存在一定影响,会使鼻咽部菌群耐药性提升,但是在哮喘临床治疗的实际效应尚未明确。因此,哮喘患者确诊后仍需遵医嘱服药,切不可自行更改,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