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 四川成都 610072
摘要:教育扶贫是扶贫工作最重要的部分,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凉山州作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要始终坚持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2014年6月,四川发布《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扶持大小凉山彝族自治区的教育发展。2015年9月,四川省政府针对凉山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实施“一村一幼”政策,实现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有效连接,推动教育的发展。“一村一幼”政策作为教育扶贫的有效举措,符合当地教育发展实际,有效的解决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但同时,“一村一幼”政策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许多问题和不足亟待完善。为此,本文以X县为例,对“一村一幼”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民族地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民族地区;一村一幼;学前教育
从2015年“一村一幼”幼教点开展至今,X县“一村一幼”教学点已经完成93%的覆盖率,幼儿教师上岗率达77.8%,适龄儿童入园率逐年上升至100%。“一村一幼”政策推动了凉山州彝区的教育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彝区乡村儿童学前教育入学难问题。但面对彝区学前教育强大的需求,在“一村一幼”实施过程中,教育经费短缺、师资矛盾等问题尤为突显。因此,大力加强教育经费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一村一幼”顺利开展的根本举措,也是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根本方法。
一、“一村一幼”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投入不足
X县一村一幼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州级财政和县级财政四个部分部分组成。据统计,在2017年-2019年近三年的投入中,3年投入总额为5677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年均投入12423万元,年均占比达21.88%;省级财政支出较中央财政投入多,总额为13299万元,年均占比达23.42%;州级财政投入最少,总额为283万元,年均占比达0.50%;县级财政投入最多,总额为30767万元,年均占比达55.19%,占总财政投入的1/2。由此看来,一村一幼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依托。
一村一幼建设是一个庞大的教育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州级财政和县级财政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学校建设和修缮、教师及有关工作人员工资、教学设备的购买和生活设施建设、教师培训和进修以及学生教育扶助金投入等方面。其中,在学校建设和修缮的资金总额中,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占比为13%,义务教育为87%;教师培训和进修经费投入占比为46%,义务教育为54%;每年教育扶助金投入占比为10.4%,义务教育为89.6%。根据以上数据显示,目前国家、省级、州级和县级等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出现失衡,无法满足县域内每个教学点的开展,资金的短缺使县内幼教点达到量化而没有质的提升。要达到标准化的教学点,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简单来说,学前教育经费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2015年开办幼教点以来,幼教点的各种设备设施已经出现老旧化,需要重新购买补充,但缺少采购资金;同时,158所幼教点房屋要进行必要的维修,缺少维修资金。第二,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要提高幼教点辅导员工资水平,加大福利保障,确保教师的稳定性,防止人员流失。第三,学前儿童的营养午餐改善计划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学校厨房建设和学生营养午餐物资准备方面还存在缺口。
(二)师资队伍建设矛盾突出
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办一村一幼教学点158所、招聘幼儿教师123名、辅导员387名。一村一幼教师采取统一公开招聘的方式,由该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辅导员聘用和管理工作。教师要求具有初中以上学历,优先聘用具有学前教育学历和教师资格证以及本地、本乡村人员,辅导员不使用事业编制计划。
X县一村一幼教师存在三大矛盾:一是教师数量少且分配不均。二是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在全县158所幼教点中,387名辅导员的学历结构为本科有16名、专科毕业266名、高中阶段105名,本科人数占比4.13%,专科人数较多占比为68.7%。同时,之前招聘的教师一大部分为非幼儿师范专业,教师的专业性不强。三是教师流失严重。一村一幼教师人员流失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工资收入水平低。一村一幼教师基本工资是按照省级财政补助标准发放,每位教师基本工资为2000元/月,由州级财政为一村一幼教师购买“五险”,县级财政为考核达标的教师发放年底绩效考核奖金2000元/人。所以,在扣除个人自缴五险后,每位教师最终所得工资不足2000元。极少的工资收入不能支撑教师的日常开销,加上工作环境艰苦,导致一村一幼教师辞职现象比较严重,每学年因辅导员流失而重新招考补充人数达90人左右。
二、“一村一幼”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和科学统筹,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物质性保障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一村一幼建设的基础保障。从2015年实施“一村一幼”政策以来,教育经费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州级财政和县级财政共同统筹,分级投入。凉山州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县级财政入不敷出,财政压力过大,但主要的财政投入来自于县级财政。同时,与义务教育相比,各方经费投入对学前教育的比重极少。教育分配严重不均衡。所以,建议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和州级财政科学统筹,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并向学前教育倾斜。
2.科学统筹,合理规划一村一幼建设
一村 一幼建设要以乡镇为单位,综合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趋势等因素,合理确定幼儿教学点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在教学点建设过程中,要科学统筹,权责明晰。在政府领导、教育部牵头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下,实行县、乡镇、村三级分工负责制,合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由教育部门牵头推进学前教育工作,负责制定全县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根据各乡镇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的情况,科学选择幼教点的建立,实行一村一幼、、一村多幼、多村一幼的方式相结合,避免幼教点设立过多,学生人数少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同时要统筹项目实施,组织督导检查,确保教学点场地建设和基本设施设备质量,提高利用率,减少大幅修缮开销。财政部门负责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国土部门负责依法按程序办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学前教育建设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征收、供地等相关用地手续,减少教学点建设成本和提高使用年限。此外,扶贫移民局负责统筹优化扶贫资金支持学前教育,利用社会力量,征集更多的教育资金,提供后方力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教师数量和提高教师质量
教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摆脱一村一幼建设的现实困境要做到以下几点:
1.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改善工资结构,增加教师数量
一村一幼政策开展以来,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矛盾问题,各级相关政府部门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出台各项有关教师的政策,开通多渠道引进教师。此外,要建立良好的工资待遇和激励机制,提高幼教点辅导员和教师的工资水平,减少教师流失的情况,稳定教师数量。
首先,县教育体育科学知识技术局要优化教师的招聘方式,结合多样化的、灵活的方式来引进教师,采用公开招聘、转岗、临聘代课和志愿者支教等多种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幼教点师资不足的问题。其次,调整一村一幼教师结构的合理性,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应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针对一些学校规模小,学生人数少但教师占多数的情况,可以进行相应的调配,使各学校之间的教师资源都能达到均衡的状态。最后,提高教师待遇,设立奖励机制,吸引人才。作为偏远贫困的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工资水平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会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质量水平,进而影响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所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落实好各项资金的流向,加大教师工资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师的生活状况。同时,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合理的设立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经济和政治待遇,如发放农村教师生活津贴、调高年终绩效、开展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提升教师上升空间、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等措施,鼓励和吸引各方人才上岗,推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2.建立培训和交流机制,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技能化,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彝区民族教育发展特色,建立合适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幼儿教师培训机制,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培训原则,采取园长送省培训、骨干教师送州培训、全员培训的方式提升师德师风修养水平,强化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和能力。教师培训一律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同时,要丰富教师培训内容,包括普通话水平、幼儿教师专业技能、保育与教育实践、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等的培训。此外,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机制,加强校地合作,使优秀教师有效的流动到薄弱的学校进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的教学进步。在培训模式中,注重实践环节,积极开展各类培训项目,采取网络培训课程、专题讲座、案例教学、跟岗学习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利用这种线上线下的培训格式,使教师在学习、指导和培训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三、结语
“扶贫先扶智,教育断穷根”。民族地区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任务。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深度贫困地区,民族教育一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短板”,是脱贫路上的“绊脚石”。“一村一幼”是实施教育扶贫,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托起了大山的孩子从蒙昧走向现代文明的希望和梦想。但是在这一政策执行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因此,要加快解决凉山州民族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问题,突破重重难关,让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早日摆脱贫困,共同迈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力. 推进峨边教育事业科学发展[N]. 乐山日报,2017-04-17(003).
[2]胡江霞,文传浩.深度贫困区少数民族农村移民生计水平的代际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35(11):81-86.
[3]王国敏,刘碧.新时代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区精准脱贫:问题诊断与破解策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5):15-22.
[4]邢成举,李小云,张世勇.转型贫困视角下的深度贫困问题研究——以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为例[J].民族研究,2019(02):52-63+140-141.
[5]谭强.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政策与实践创新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州“一村一幼”计划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03):119-123.
[6]刘利.新形势下大小凉山精准扶贫脱贫的策略与路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0(04):55-59.
[7]吉正芬.发展型扶贫:全面脱贫背景下扶贫攻坚的战略选择——以凉山州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09):190-195.
作者简介:包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