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 马山县民族中学 530600
【摘要】我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是我们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资源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得已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柱。当今的时代背景主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核心素养,而我们开展的“非遗”课程正是为了提升我们广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文化内涵,对此,我们应该大力整合“非遗”资源,并将其合理利用与分配,本文就以“马山县文化四宝”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作为方向,探究“非遗”课程在我们教育教学上的意义以及相关思考。
【关键词】非遗课程;文化遗产;开发利用
一、“非遗”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当今我们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对于“非遗”课程的建设是很多学校求出路、谋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一个民族的强弱往往决定于我们是否有传承与开拓,目前有很多非遗因为后人无法传承所以从此消失于此,所以我们更因该从学校开始培养学生对于此得认知程度,现在的时代面临着多样化的发展,也面临着例如电子网络、电视节目、以及丰富多彩的一些业余课程,这些东西更能引起孩子对事物的兴趣,使得我们一些传统文化关注度下降,这个时代从侧面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传承和发展,我们国家目前为止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而且现在有着核心素养社会背景,国家也大力扶持有关“非遗”的项目,所以我们可以迎着现在国家大力扶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让非遗走进校园,将“非遗”课程打造成我们学校的教育文化特色,向全面建成“非遗”课程体系而努力,从而让更多学生了解历史,了解自己的国家。
对于马山县“文化四宝”的利用于传承
马山县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马山县现在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山文化四宝”了,“马山文化四宝”非遗文化课程的开发对于我们学校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非遗”课堂体系的建设对于马山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新型而有效的传承模式。我们可以以“马山四宝文化”的其中一部分来举例,广西马山壮族“打扁担”流行于马山县和上林县,都安县部分壮族乡村的一中民间娱乐活动。打扁担主要主要反映壮族人民从种到收的主要劳动过程,打时,每人手执一根扁担,模拟劳动动作,上下左右,站立下蹲,转身跳跃,原地前进等互相敲击,有时配合叫喊“咳咳”呼声,场面紧凑,气氛热烈,具有强身健体和娱乐作用。马山壮族打扁担被誉为“广西民族舞蹈一枝花”曾经三年在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中,均获得一等奖,1982年9月10日又被指定进京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进行汇报演出;2005年和2009年在南宁市参加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均获得表演一等奖;打扁担又在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此我们可以将“打扁担”列入到我们学校“非遗”课程的建设当中,一方面我们可以有效的弘扬当地非遗文化,让更多的学生知道我国非遗文化的来源以及发展,其次对于其中的制作方法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传承,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马山非遗文化”课程研究开展的实际意义
对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建设,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来讲是培养日后祖国栋梁的孵化基地,所以学校学生加强非遗文化建设,树立保护非遗,传承非遗是对我们学生自身的提高,既可以储备知识,陶冶情操也可以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在课程建设的同时起到弘扬当地文化特色的作用,也可以让“马山文化”走的更长更远。
2.建设“马山非遗文化”课程是我们提升校园整体教育文化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非遗课程”可以紧紧的围绕我们当今时代的主题和践行国家提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旨在挖掘马山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展现我们建设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决心以及教育教学成果,同时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非遗、参与非遗、传承非遗。
四、“马山文化四宝”课程的内容设定
1、研究方向
研究学习马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由来,以及历史背景,在历史上的影响,还有学习一直以来人们对其的保护,自古以来人们使用的传承方法模式,以及目前存在的情况以及完全程度,还有对未来的分析走向。
2、重点解决问题
1.“马山非遗文化”的自身发展、传承规律。
2.传承人及所传承的技艺为主体的传承理念。 3.对非遗的时代性和历史性的论述。
3、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1.文献学习
借助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有关“非遗”文化的课程建设,以及相关理论知识;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有关理论和优秀案例,为开展“马山非遗文化”课程的开展究奠定理论基础。
行动研究
主动走进民间,认真学习贯彻“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所以我们要想做好“马山非遗课程”就应该对其进行实际考察,做出相关案例记录,写好研究报告并做出数据统计以及“马山非遗文化”课程的可行性计划书。
结语
思路决定出路,要开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非遗文化”课程,就需要别具一格的创新思路,跟上时代发展的保护理念和思想作为引领。对与我们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基本理论的探索,我们还要做出实际的调查采录实践,并研究出更好的方法的来进行更新理念和学术领域的拓宽,让我们实际课程与“非遗”相通相融,让“非遗文化”课程展现出自身特有的魅力。
[文献参考]
[1]于海广. 当代教育学[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8-2.
[2]钟启泉[M].上海教育出版社 .课程与教学论. 2017(3):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