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以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为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4
/ 2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以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为列

蔡华

云南省龙陵县第一中学 678300

摘要: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不在是单一地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而是多元思维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学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2018年教育部在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注重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念,并明确提出历史学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以下我以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为例,探讨历史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1. 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时空观念强调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是历史学习和考查的最基本的素养。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时空观念?

如典例1: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巢丝、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本题主要考察中国近代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因素,在做题中应重点关注材料中的时间:十九世纪40~60年代。A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B项洋务运动兴起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C项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发生在甲午战争后,所以前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本题应选D。

典例2:(2014年浙江文综,18题)《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记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改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题目中有一段文字先后涉及到广州、武汉、上海、南京、北京,这就要求学生构建一个空间地图,从而从四个选项中与去分析相应空间信息。A项辛亥革命主要在武汉上海等地活动,故而排除;B项五四运动任在北京、上海地活动故排除;D项全面抗战时期主要活动空间与材料不符,故排除。C项完全符合题目中的信息点。

从以上两个典例中,我们可以得知,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把控好历史的时间和空间要素。说到底,时空观念就是要学生把握好历史事实的时间和空间,再利用这因素,解答相应的历史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十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我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时空观念的培养方式,效果明显,主要有:

第一、借助思维导图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记忆工具,是利用符号、图像、颜色等记忆元素,将一些历史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变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统一,从而更好地辅助学生记忆。如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思维导图,突出时间顺序,让学生记忆深刻。

第二、通过历史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时间和空间,时空观念的培养离不开历史地图,而课本中的地图就是最好的材料。如讲到秦朝建立课本中就有一个当时秦朝疆域图,这个图直观、明了,对学生学习秦朝很大帮助。

第三、历史结合现实提升学生的时空素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建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联,让学生既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区别,又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深刻联系。这对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1.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指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导等思想。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对唯物史现的考察,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强化唯物史观呢?

典例3(2018年全国卷3,28题): 英国科学家赫背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本题考查严复的维新思想。严复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一切活动为其政治派别的政治活动作服务,其提出什么样的思想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故选D。A项, 严复为思想家并非科学家,他只是宣传进化论思想而非进化论的研究者,所以不存在纠正进化论。B项,严复代表维新派,活动方式为改革而非革命。C项,“中体动用“是洋务派的思想,而非维新派的。

典例4(2019年全国卷2,29题):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本题考查一份外国报纸对中国政治事件的报道,在分析材料时应抓住“一份报纸”,代表着西方民间的个人观点,应结合唯物史观去看待选项,看选项是否存在“以点概面、夸大其词”等错误,又以“太后的滑稽剧”,可看出西方部分媒体对政变的态度,说明西方媒体对是光绪帝发起的变法运动的支持,故选D。A项,“广泛支持”与材料“一份报纸”不符,存在“以点概面”的错误;B项,未体现清政府对外国的态度,与材料不符;C选项,不能用一份报纸观点来体现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从以上两个典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唯物史观考查存在多元思维,我们只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唯物史观,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学习方法,也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处变不惊。如何让学生把握好唯物思维,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在历史学习中始终坚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培养其辩证思维。如在学习“秦始皇”时让学生认识始皇帝的功与过,在学习“新航路开辟”时让学生认识新通道开辟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第二、始终坚持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高中历史知识。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物质生产的活动是一切活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个观点分析历史。如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渐瓦解,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实行变法和改革,与此同时,在思想领域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三、始终坚持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高中历史知识。一切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科学艺术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下存在和变化的,它们之间或有直接的联系,或有间接的联系。如自铁犁牛耕使用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不再是单一地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而是多元思维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