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宠物依恋、人际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3

青少年宠物依恋、人际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

张茂杨

贵州师范大学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宠物依恋及人际支持对中国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研究采用《宠物依恋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对1300名高中一至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宠物并非人际关系的补偿,人际支持在宠物依恋和孤独感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即宠物依恋通过提高青少年的人际支持水平来减少孤独感。

关键词 青少年;宠物依恋;人际支持;孤独感

1

美国总统杜鲁门曾说:“在美国,如果你想要拥有一位好朋友,养只狗吧”。这句话看似玩笑,但在西方社会中,大部分家庭都会饲养宠物,并将宠物视为家庭的正式成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拥有了宠物伙伴。除了学校里的同学和朋友,宠物也成为中国青少年社交支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宠物在中国家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青少年与宠物之间的依恋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不容小觑。宠物依恋(Companion Animal Bond; CAB)指的就是饲养者和自己宠物的依恋关系。

在常见的负性体验中,孤独感是一种压抑而又难以摆脱的痛苦感受,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Culp, Clyman, & Culp, 1995),孤独感会对青少年诸多方面造成消极影响,如降低学业成绩(如Rokach, 2001),增高愤怒、攻击性水平和焦虑水平(如DeBerard, & Kleinknecht, 1995; Al-Yagon, 2008; Raikes, & Thompson,2008; Mahon et al., 2006; Wei et al.,2005 )等。基于依恋理论,孤独感问题源自于个体婴幼儿时期的不安全依恋(DeBerard, & Kleinknecht, 1995; Raikes et al., 2008)。但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依恋对象会从父母转向身边的朋友和伙伴(Qualter et al., 2010; Allen, & Land, 1999),所以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应对孤独感问题的重点是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即建立与身边伙伴的友谊。

研究显示,青少年会将自己与宠物伙伴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友谊(Melson, & Melson, 2009)。因此,宠物的存在可以满足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的依恋需求,减少个体的孤独感。在解释宠物依恋对孤独感问题的积极影响时,人际支持与宠物依恋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目前,一部分学者认为宠物是人际关系的催化剂(Esteves, & Stokes, 2008;McConnell et al., 2011),它可以提高个体的亲社会倾向和行为,进而提高了其人际支持的水平,降低个体的孤独感;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宠物是人际关系的补偿剂(Esteves, & Stokes, 2008; Rew, 2000),当个体缺少人际支持时,宠物会作为一种人类伙伴的替代品,减少因缺乏人际支持而导致的孤独感。

针对这一争论,本研究将对宠物依恋、人际支持和孤独感之间的路径关系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为催化剂和补偿剂这一分歧,提供更多的实证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重庆巴蜀中学、南开中学、南充高级中学三所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总共发出问卷1300份,收回问卷1123份,其中有效问卷954份,选取其中有宠物的中学生332人(男=146)作为本研究的样本。

2.2 测量工具

2.2.1宠物依恋问卷:

选用《宠物依恋问卷》(Krause, 2008; Marks, et al., 1994)对青少年和宠物之间依恋关系进行测量。共14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的方式(1=符合1,5=不符合)。在问卷中,数值越小,表明受测者与宠物的关系越亲密、依恋程度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957。

2.2.2 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

选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叶悦妹,戴晓阳,2008),量表分为主观人际支持、客观人际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共17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法(1=符合1,5=不符合),分数越高,表明青少年个体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该量表在三个维度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891,0.852,0.836。

2.2.3 UCLA孤独感量表

选用《UCLA孤独感量表》(Russel, Peplau, & Cutrona, 1980)。该量表通过让被试在20道描述孤独感频度的语句上对自己进行评分,来测量孤独感的高低。采用4点计分(1=从来没有,4=一直)。最终被试的得分越高,表明孤独感越明显。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9。

2.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7.0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3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12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 17.34%,没有出现“只析出一个因子或某个因子解释率特别大”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测本研究中的变量测量出现共同方法偏差的几率较小。

3.2 青少年宠物依恋、人际支持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如表1所示,宠物依恋与青少年人际支持呈显著的正相关,宠物依恋与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

表1 青少年宠物依恋,人际支持和孤独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变量

宠物依恋

总体人际支持

宠物依恋

-

人际支持

0.29***

-

孤独感

-0.17**

-0.551***

注:*p<0.05,** p <.01, *** p <0.001,下同。

3.3 人际支持在青少年宠物依恋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关系

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宠物依恋越高,人际支持越高,这表明宠物并非人际关系缺失的补偿,而是催化剂,故建立三者之间的中介模型(见图1),并将性别、宠物种类,客观经济地位和主观经济地位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分析。

5f277d1c2a70d_html_eefbc41739957f19.png

图1 宠物依恋、人际支持和孤独感中介模型

结果显示,该中介模型拟合结果良好,2(22,N=332)=265.336(p<0.001),2/dƒ=0.978,SRMR=0.022,RMSEA=0.058(90%CI=0.000-0.066),CFI=0.966,TLI=0.954。中介效应的分析结果见表2。

表4宠物依恋、人际支持和孤独感中介模型的路径分析

路径

点估计

标准误

95%置信区间

p

下限

上限

F1→F3

-.023

.020

-.076

.044

.658

F1→F2→F3

-.101

.029

-.159

-.043

<.001

注:F1=宠物依恋,F2=人际支持,F3=孤独感。

另外,本研究也分别对青少年的人际支持水平的主观人际支持、客观人际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这三个维度进行了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人际支持的整体维度,还是在三个分维度上,它和青少年的宠物依恋和孤独感之间都是完全中介的关系。说明宠物依恋虽然不能直接减少青少年的孤独感,但它会通过提高青少年的人际支持水平,间接减少孤独感。

5 讨论

通过路径分析和模型验证,本研究发现宠物依恋、人际支持和孤独感在青少年群体中是完全中介的关系,宠物依恋通过提高个体的人际支持水平,进而减少个体的孤独感,这一结论进一步支持了宠物功能的催化剂假设(Esteves, & Stokes, 2008;McConnell et al., 2011)。另外,人际支持可以有效减少个体的孤独感,这一点已经在大量相关研究中得以验证(Mahon et al., 2006),本研究的结果也继续支持了该结论。鉴于完全中介的关系,宠物依恋虽然不能直接缓解中国青少年的孤独感,但它仍是一个有效的保护性因子,它的存在往往意味着饲养他的青少年有着更好的社会性发展,而非是孤独的标签。

此外,本研究结果没有支持补偿剂假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西方宠物研究中“催化剂”和“补偿剂”之争多见于老年群体的研究,而该群体在西方本身就相对缺乏人际资源。对于中国的青少年群体而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缺少同伴的存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同辈环境中。因此,对于中国青少年而言,并不存在人际资源缺乏的情况,孤独问题更多源自于个体缺乏融入同龄群体的能力或品质。显然,宠物在这一点上无疑是一种增益,而非补偿。

结合本研究中有宠物群体人口学变量的特点,中国养有宠物的青少年根本不需要补偿,他们本身就是同龄人中的优势群体,这表现在他们的父母离婚率更低,在城市中一直居住的比例更高,城市户口比例也更高。除此之外,有宠物青少年的主观经济地位也更高,更愿意去跟比自己好的群体比较。因此,宠物是人际支持缺乏的“补偿剂”并不适合中国的青少年群体。针对“补偿剂”所提出的调节作用模型,在本次研究中也没有得到验证,在有宠物的青少年群体中,宠物依恋的水平并不能调节社交支持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在包含有宠物和无宠物的青少年整体中,有无宠物这一类别变量也不能在社交支持和孤独感之间起到调节作用,这两点进一步佐证了宠物不是中国青少年社交缺乏的补偿剂,也不是人际支持的替代品。

参考文献:

Allen , J.P. , & Land , D. ( 1999 ). Attachment in adolescence . In J. Cassidy & P. Shaver (Eds.) Handbook of attach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pp. 319 – 335 ). New York : Guilford Press Al-Yagon, M. (2008) On the links between aggressive behaviour, loneliness, and patterns of close relationships among non-clinical school-age boys. Research in Education, 80(1):75-92.

Curb, L.A., et al. (201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match and pet satisfaction among dog owners. Anthrozoös, 26(3):395-404.

DeBerard, M.S. & R.A. (1995). Kleinknecht. Loneliness, duration of loneliness, and reported stress symptomatology. Psychological reports, 76(3c):1363-1369.

Esteves, S.W. & T. Stokes. (2008). Social effects of a dog's presence on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nthrozoös, 21(1):5-15.

Garnefski, N., & R.F. Diekstra. (1997). Adolescents from one parent, stepparent and intact families: emotional problems and suicide attempt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2): 201-208.

Krause-Parello, C.A. (2008).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t attachment support between loneliness and general health in older females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25(1):1-1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