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石油地质特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4
/ 2

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石油地质特征研究

刘欣欣

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河南濮阳 457001

摘要:研究了拐子湖凹陷的石油地质基本特征,指出该凹陷苏红图组、巴音戈壁组生油条件良好,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同层系的储集层亦较为发育。生油洼槽附近的缓坡带、大断裂及不整合面附近为油气的主要分布区。

关键词:拐子湖凹陷,烃源岩,构造,石油地质,储集体

1 前言

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地质调查工作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1983年至1995年先后开展了航磁和重力普查;2013年起中原油田对该凹陷进行了整体地震勘探,2015年钻探GC1井日产原油达51.67m3,预示着该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至2019年已部署10余口探井,基本厘清了凹陷结构及沉积特征,但目前对该区的烃源岩、储层等方面的认识仍不够明确。

2 地质背景

拐子湖凹陷位于银额盆地中部,为二叠系基础上拉张形成的中生界断陷,凹陷全区面积约2600km2,最大埋深6200米,分为南、中、北三个洼陷,具有单断箕状结构特征。其中中洼、北洼大部分已被三维工区覆盖。中洼主要发育四条北东向大断裂:拐子湖断层、GC1东断层、GC1断层、GC1西断层。拐子湖凹陷苏红图组沉积前受边界断层控制形成东断西超的箕状构造形态,呈现伸展构造样式。中晚期经历了抬升部分剥蚀和断陷到坳陷的转换的过程。新生界末期发生构造反转[1]。拐子湖凹陷整体上构造圈闭不发育以岩性圈闭为主。

拐子湖凹陷自下而上分为下白垩统的巴音戈壁组、苏红图组、银根组和上白垩统的乌兰苏海组以及新生界。白垩系自下而上岩性组合具有“灰-红-灰-红”特征[2]。巴音戈壁组与苏红图组是本区的主要勘探层系。巴音戈壁组下部以灰色、深灰色泥岩为主,上部为灰色、深灰色泥岩与灰色粉砂质泥岩互层,局部发育厚层砂砾岩。苏红图组整体上以紫红色泥岩为主,顶部发育薄层灰色细砂岩、粉砂岩。

3 石油地质基本特

3.1 巴音戈壁组生油条件较好

拐子湖凹陷苏红图组、巴音戈壁组是本区暗色泥岩集中发育段,地化分析表明苏红图组和巴音戈壁组烃源岩已成熟,具备生油能力(见表1)。

表1 拐子湖凹陷烃源岩综合评价表

层位

有机质丰度

类型

成熟度

综合评价

Toc(%)

平均

Pg(mg/g)

平均

银根组

0.2407

0.1826

未成熟

苏二段

0.6119

0.9535

2+Ⅲ

成熟

差-较好

巴二段

0.3635

0.6438

2+Ⅲ

成熟

差-较好

巴一段

1.1731

3.4672

Ⅰ+Ⅱ1

成熟-高成熟

较好-好

银根组钻遇暗色泥岩属不成熟烃源岩,苏二段下部钻遇的暗色泥岩,岩性为深灰色、灰色泥岩,TOC含量0.09~1.23%,,平均0.35%,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Ⅲ型干酪根,Ro0.67~0.88%,综合分析认为处于成熟阶段差-非烃源岩;巴二段暗色泥岩主要为深灰色、灰色泥岩,TOC含量0.09~0.61%,平均0.27%,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 为主,Ro1.01~1.33%,处于高成熟初期演化阶段,综合分析认为差烃源岩;巴一段TOC含量0.27~1.71%,平均0.81%,有机质类型Ⅱ1—Ⅰ型干酪根,Ro1.01~1.33%,综合分析认为成熟-高成熟中-好烃源岩。综合分析认为,巴一段烃源岩是拐子湖中洼的主力烃源岩,TOC含量高,生烃潜量大(见图1)。

5f28cf7de55dd_html_69661aa13979d2a9.jpg

图1 拐子湖凹陷GC1井巴音戈壁组地化剖面

3.2 扇三角洲砂体是有利储集体

拐子湖凹陷储层集中发育于苏一段上部和巴二段底部。非目的层新生界储层上部不成岩,下部成岩差,地层疏松;乌兰苏海组储层欠发育,均不具备油气储集条件。目的层银根组储层厚度大,地层欠压实,不具备油气储集条件;苏红图组二段上部碎屑岩储层不发育;下部碎屑岩储层较发育,但是储集条件较差;基底碳酸盐岩储层局部较发育,储层成因较为复杂(见表2)。

西部缓坡带,巴音戈壁组发育前积反射地震相,在凹陷西部发育一个物源,向东南方向延伸,已钻遇井证实为一扇三角洲沉积体。该砂体纵向上厚度可达50米,平面上分布广且稳定分布,岩性为细砂岩为主,储层孔隙度为8.1%-15.2%之间。

表2 拐子湖凹陷储层物性统计表

层段

储层孔隙度(%)

渗透率(X10-3)

最大

最小

一般

最大

最小

一般

苏二段

15.34

2.1

4.59-8.08

14.02

0

0.02-2.27

苏一段

19.8

3.17

4.99-8.34

42.93

0.01

0.27-1.92

巴二段

15.2

2.31

4.56-9.59

13.64

0

0.93-5.46

巴一段

15.55

1.32

5.1-10.82

14.9

0

0.21-2.62

苏红图组一段碎屑岩储层较发育,油气显示较为活跃,储集条件较好,为低孔-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巴音戈壁组二段碎屑岩储层发育,油气显示活跃,储集性能较好,为中孔-特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巴音戈壁组一段碎屑岩储层整体较发育,仅中部粉砂岩储层油气显示活跃,储集性能较好为中孔-特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同时局部发育泥岩裂缝储层。前中生界潜山(缝洞)储层,G6井缝洞发育,含油性较好,单层厚度达23.55米,油气显示活跃,是好的储层[1]

3.3储盖组合

结合本区地层岩性、油气资料及地质资料,分析认为本区自上而下共钻遇两套储盖组合配置。分别为乌兰苏海组、银根组和苏一段垂向上发育的红色泥岩与巴音戈壁组砂岩之间的自生自储储盖组合;巴音戈壁组底部暗色泥岩与下伏中生界变质岩缝洞之间的新生古储储盖组合。

4 油气藏分布规律

(1)靠近主力生油凹槽附近的缓坡带是油气的有利富集带。因为这样的凹陷烃源岩埋藏深度大,烃源岩处于大量排烃期,有利于油气供给。

5f28cf7de55dd_html_678f76add8a8650a.jpg

图2 拐子湖凹陷油藏模式图

(2)不整合面控制着油气的分布,其界面上下油气最为富集,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通道,不整合面上下的低位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的砂体,形成了良好的储集空间。

(3)控制断陷结构性大断裂,特别是反向构造带附近油气最富集。该断裂对油气的运移起到了较好的封堵作用。反向断层GC1西断层(见图2)形成的反向屋脊带,为油气分布的主要区带。

5 结论

拐子湖凹陷分为三个次洼,三维地震主要分布于中洼,初步探明中洼地质条件好面积大,多口钻井获工业油气流,且G6井钻遇基岩缝洞型潜山油气藏,表明该凹陷具有多期成藏

特点。在勘探中洼的同时应加强北洼、南洼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Reference

[1] 张学韬,杨小波,李洪波.银额新区地震资料解释与部署建议[R],2017

[1] 张斌,王宏语,樊太亮,等.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断陷早期沉积充填演化[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8,42(4):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