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量化特征及易损性的门诊队列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0
/ 1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及CT易损征象的特点。方法将2017年1至12月于阜外医院门诊就诊,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连续患者纳入单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经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患者2 660例,病变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共5 078支。将入组患者及病变血管根据年龄分别分为5组:≤40岁、41~ 50岁、51~60岁、61~70岁、>70岁组。根据CCTA图像测量并计算各病变冠状动脉的斑块负荷,斑块的脂肪、钙化、纤维成分体积比以及各年龄组斑块CT易损征象的出现比例。分别使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及各影像参数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特点,同时使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冠心病常规危险因素与CT高危斑块的关系。结果斑块的不同成分在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不同。各年龄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均以纤维成分为主,各组的斑块中纤维成分体积比分别为83.33% (75.42%,91.60%)、81.51% (74.44%,89.07%)、81.85% (74.88%,88.88%)、82.33% (74.03%,89.20%)、80.99%(73.43%,88.19%)(χ2=9.775 ,P=0.044)。斑块的钙化体积比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各年龄组钙化成分体积比依次为1.10%(0, 5.53%)、1.19%(0, 7.58%)、2.29%(0, 10.45%)、3.97%(0, 14.25%)、6.84%(0.40%,17.55%)(χ2=146.719,P<0.001)。脂质体积比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类抛物线变化,以41~50岁组患者的斑块脂质体积比最高,各年龄组冠状动脉斑块的脂质成分体积比分别为10.94%(5.71%,19.31%)、12.18% (5.81%,19.56%)、10.48%(4.83%,17.14%)、8.14% (3.23%,15.11%)、7.20%(2.44%,13.68%)(χ2=137.470,P<0.001 )。斑块的CT易损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正性重构和低密度斑块征的出现率以及各年龄组粥样硬化斑块中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比例均大致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以41~50岁年龄组最高(73.9%、91.9%、73.4%)(χ2=8.678、3.970、21.577,P=0.07、<0.001、<0.001),但正性重构征象出现率在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性别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T高危斑块的比例减少(回归系数为-0.08);而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T高危斑块的比例较高(回归系数为0.188)。结论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逐渐增加,斑块脂质成分和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比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趋势变化,以41~ 50岁组比例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