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存量地区产城融合视角下城市设计策略思考——以深圳市坂雪岗科技城城市设计实践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0
/ 2

城市存量地区产城融合视角下城市设计策略思考——以深圳市坂雪岗科技城城市设计实践为例

陈佳骏

深圳市日杰瑞欣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增长,深圳的建设用地空间趋于饱和,城市发展已全面进入存量时代。与此同时,在当今知识经济引领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动力向创新经济全面转型的需求迫在眉睫,没有大规模土地增量的支撑,要实现产业和城市空间品质的全面系统转型,以人为本的产城融合发展成为必然选择。本文以具有存量发展与产业转型双重典型特征的深圳市龙岗区坂雪岗科技城城市设计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形成对存量地区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工作方法及策略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存量地区;产城融合;城市设计;方法分析

5f3e305ceb1d4_html_ee968b13dcf8cbb2.png

图1-1坂雪岗科技城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位置

雪岗科技城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南北两区研究范围面积共计37平方公里,周边山水生态资源丰富,是华为、中兴等通信龙头企业的总部所在地,位于深圳市城市发展的中轴线中段,是广深港创新科技走廊的核心创新平台之一,也是深圳市17个近期重点发展区域之一,是未来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核心空间载体。

而现状的坂雪岗科技城片区,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发展,形成城、村、产混杂的多元拼贴地区,面临着用地空间饱和、服务能力滞后、城市风貌混杂、城市与生态脱节等诸多问题,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坂雪岗科技城的从国际咨询到实施方案一系列城市设计探索,旨在通过城市设计的空间系统思维方式和场所营造手法,在高密度建成区探索一种引导片区城市面貌的系统改善和空间品质的全面提升,且直接面向规划实施的工作方式,以人的体验为中心,逐步实现世界级产业集群核心与国际化示范城区深度融合的远大城市理想和愿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高密度存量地区所带来的问题,也让我们对产城融合视角下城市设计的工作方法和策略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1. 存量地区产城融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问题

  1. 用何种空间策略引导健康的产城关系

坂雪岗科技城虽然拥有华为、中兴等国际通讯龙头企业,但并没有在片区范围内形成良好的ICT产业生态圈,龙头企业对周边产业的带动能力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大型企业的高新技术人才对现状城市服务能力和空间品质的诟病却由来已久,产业与城市空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相互促进作用。传统的产业园区规划普遍轻视产业链的选择工作,其并没有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提出相应的协调对接机制,在这一落后的产城融合理念下,产业的选择、调动很难得到保障,系统化、结构化、多样化的产业定位也无法展现出来[1]

  1. 如何在存量地区营造对创新人才有吸引力的空间

坂雪岗科技城未来的发展来看,人才的引入是核心,如何让高新技术人才和企业,愿意选择坂雪岗科技城,在此安居乐业,是科技城建设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现状的坂雪岗科技城城市意象缺失、城市与生态空间缺乏联系、空间品质低端、服务能力滞后,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人才的高品质的就业、生活、娱乐等直接需求,而拆除重建类的城市更新无法系统提升城市品质,反而会造成用地碎片化等负面影响,城市特色的营造,成为坂雪岗科技城城市设计工作中最直接的需求。

  1. 如何在存量地区快速提升城市服务能力

坂雪岗科技城虽然仅与福田中心区相隔一座银湖山,但长期以来,城市功能发展多以及承接中心区功能外溢为主,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以及高端产业服务能力也存在明显滞后,仅仅依靠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无法系统提升城市服务水平,由于更新的增量,还会不断推高公共服务需求,进一步加大公共设施需求压力。在全新的产城融合理念下,产城融合结构中应包含工业园、科技园、商务园等新型园区,从而为城市建设、产业建设提供必要性保障[2]

  1. 产城融合视角下城市设计策略

  1. 以“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形成能提供持续动力的产城空间格局

在城市设计工作中,城市的整体格局作为城市的第一印象,其直接反映了城市的配置水平、发展潜力与建设价值,基于此,如何在产城融合视角下建设最科学的城市格局,为后续的产业发展、扩张等活动提供支持,成为坂雪岗科技城片区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坂雪岗科技城山环水绕,拥有优质的生态本底资源,只是过去的粗放发展让城市与生态空间背道而驰,所以我们首先提出,恢复城市生态肌理的架构,通过打通城市与生态空间的生态廊道联系,对已盖板或长期污染的河道水系进行全面治理,以“反C型”的生态本底为依托,重新恢复地区原有的蓝绿格局,形成生态、生产、生活相融合的空间发展基础框架,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吸引力根基。

针对现有城市空间,我们提出依托片区轨道建设,尤其是在区域级的轨道枢纽地区,践行TOD发展理念,以交通导向的城市再开发理念,重塑片区空间增长秩序,引导城市功能在轨道站点地区多元复合,引导要素高效流动与交互,通过引导轨道周边的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逐步改变片区内空间无序蔓延的发展态势,形成引领片区存量转型的空间新秩序。

5f3e305ceb1d4_html_16da3d74af103d5a.png

图1-2坂雪岗科技城整体鸟瞰效果图


一方面,结合专业型博览中心的落户,我们也探索了EOD发展理念,在这样一个高密度建成区的实践,希望通过生态导向的开发,能将一个大型公共建筑,打造成为链接城市与自然空间的标志性平台空间,通过平时和展示的功能复合配置,既开辟了银湖山生态空间的门户,又构建了生态型的市民生活营地。产城融合理念应从时间、空间、类型、人本四个角度落实,在保障当地既有的区块建设价值的同时,提升城区服务水平[3],打造区域产业服务名片,探索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新模式。
  1. 培育优质的创新土壤,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特色鲜明的工作、生活、游憩场所,成为直接吸引创新人才的重要资本,所以在确立城市生态框架和存量空间增长秩序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空间资源特征,在片区内打造了城市综合服务、高新技术孵化、特色滨水生活、创新活力共享、生态产城服务5大各具特色的核心提升片区,为片区居民和企业提供个性鲜明的工作、学习、生活、交流场所;通过对现状4处岭南特色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将城市独特的文化品味以全新的格局展现出来。形成未来科技城的独特文化魅力;以“人文生活轴”的设计主题,形成串联上述特色片区的城市特色体验路径,塑造完整、连续、可辨识的城市感知路径。

基于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构想,片区产业发展不再是种瓜得瓜的“农田模式”,而是不断有新生命力涌现的“雨林生态”,创新孵化能力的培育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指标,坂雪岗科技城片区现状的旧村和旧厂房,创新驱动的自发式功能升级和置换已经初具规模,出现了坂田云里、坂田创意园、城市山海、万科星火等诸多特色项目。所以我们认为,坂雪岗科技城的产城融合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包容度,所以在空间基础框架的基础上,我们针对现状密度较高或综合整治情况较好的旧村和旧厂房,提出了现状保留和综合整治的建议,使其融入健康的城市结构的同时,保留低成本的居住和办公空间供给,保护已形成的城市产业创新活力。同时在未来的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过程中,结合存量更新的保障性住房和创新产业用房供给,引导低成本创新空间的集中预留和布局优化,形成长期的低成本空间供给机制,进一步培育片区创新孵化能力。

  1. 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切入点,形成良好的产城互促机制。

服务能力是创新发展的基本保障,所以我们针对综合交通、民生公共服务、高端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建议,希望用更好的城市服务,形成对未来产业和人才的有力支持,随着片区未来产业与人才价值的提升,从而更好的对城市空间形成反哺,逐步建立良好的产城互促机制。

综合交通方面,对上位规划中区域轨道设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片区轨道线位、站点设置和站城一体开发提出了优化建议,在片区建立以轨道为核心的公共交通出行模式;对片区规划道路断面中的慢行空间设计进行全面优化,提升片区慢行空间体验。

民生公共服务方面,通过统筹片区内存量开发路径和具体实施项目,依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要求,校核片区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存量更新配置、已有设施扩建等方式,补足片区基础服务缺口。另一方面通过借鉴新加坡、上海、南京等地成功经验,引入“准公益设施”概念,在经营性物业中,通过地价、财税补贴等政策工具,鼓励开发企业配给如健身房、游泳馆、小型运动场地等服务品质高、价格相对低廉的公益性设施,对政府部门运营的公共设施形成多元补充。

在高端服务能力方面,我们选取了三处可通过存量更新、闲置用地盘活等方式建设大型公共设施的用地,策划了涵盖歌剧院和小型剧场等高端演艺功能的坂雪岗艺术中心和1处集学习、交流、市民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文化馆。与深圳市政府选址的专业型科技博览中心共同打造区域级公共服务品牌提升城市服务能级。

结语: 在存量地区的城市设计过程中,产城融合已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布局的模式体现,而是深入城市空间格局构建、城市特色场所营造和城市服务能力提升等城市设计工作各个环节的重要理念,尤其是在将知识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产城融合发展,逐渐聚焦到为产业就业人群和科技创新企业的服务上,作为直接引导城市空间形态和特色场所营造的城市设计工作,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随着城市存量空间发展进一步深入,城市设计工作的方法与策略还有更多内容值得我们探索。

参考文献:

[1]贺传皎, 王旭, 邹兵. 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05):38-44.

[2]贺传皎, 王旭, 李江. 产城融合目标下的产业园区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深圳市为例[J]. 城市规划, 2017, 041(004):27-32.

[3]杜宝东. 产城融合的多维解析[J]. 规划师, 2014, 000(0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