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0
/ 2

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

高亚仙 刘勤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 新疆 塔城 834601

摘要 目的:探讨急救中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的效果。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改进后的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救治,比较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对照组实施前及观察组实施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就诊至心电图诊断时间、等候给药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急诊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成功率、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不良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救中护理流程能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救治时间,降低救治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及治疗满意率[1]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急救;护理流程;救治成功率;满意率

1资料及方法

    1. 一般资料

分别于急救中护理流程实施2019年6月—2020年5月20例AI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相关标准;②入院后经心电图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③均在知情同意下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院前死亡病例;②精神障碍、认知障碍、沟通障碍者;③达到急诊室后心脏骤停者。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的20例AIM患者设定为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6.2±3.7)岁,心肌梗死类型:前壁心肌梗死6例,前间壁心肌梗死3例,下壁心肌梗死4例,广泛前臂心肌梗死7例;观察组:男9例,女11例,年龄35~40岁,平均年龄(50.9±2.2)岁,心肌梗死类型:前壁心肌梗死6例,前间壁心肌梗死6例,下壁心肌梗死5例,广泛前臂心肌梗死3例,两组临床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按急诊常规性救治流程对AMI患者进行抢救,即患者入院后由急诊科接诊护士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并遵医嘱对患者进行急诊救治,并做好血常规、心肌三项等检查,同时评估患者生命体征,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转运至心内科CCU病房做好溶栓准备,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对症治疗。

1.2.1护理流程设计

科室总结既往AMI患者入院后急救措施,结合科室人员分工特点,确定参与急救的护士数量,按照科学的急救方法体系,进行救治工作[2]

1.2.2护理流程及分工

将AMI急救措施按实施主次先后顺序流程进行设计及分工,护士接诊患者后进行评估,并为患者开放绿色救治通道,启动AMI溶栓治疗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溶栓药物、医生在规定时间到位、各类监测设备。由护士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气道情况评估、意识及呼吸频率评估等,尽快收集患者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即刻告知医师。协助患者快速完成各项检查启动绿色通道,同时简明扼向患者家属介绍病情,并做好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安抚工作,签订知情同意书。

1.2.3护理操作流程

在科室内患者发生AMI,由护士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气道情况评估、意识及呼吸频率评估等,根据医嘱迅速给患者口服心梗一包药。同时辅助医生立即开放静脉通道、行床边心电图、静脉采血,记录患者发病、采血时间、心电图时间。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达,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AMI患者溶栓成功率、满意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医疗纠纷发生率的比较,见表1

两组AMI患者溶栓成功率、满意率、不良事件发生率

及医疗纠纷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溶栓成功率

患者满意率

不良事件发生率

医疗纠纷发生率

对照组

20

18(90.00)

18(90.00)

2(10.00)

1(0.50)

观察组

20

20(100.00)

20(100.00)

0(0)

0(0.00)

χ2值

P值

8.421

0.004

10.667

0.001

5.769

0.012

6.234

0.012

3讨论

3.1急救中护理流程实施的意义

急救中护理流程属于新型的急诊护理模式,通过护理分工使每位护士在实施急救前能明确自己在急诊救治中扮演的角色,明确自身职责,分清责任主次,避免单人操作时忙乱及由于分工不明确而导致重复操作,确保护理服务质量。

3.2急救中护理流程实施前后对AMI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

本研究为了明确护士职责,规范急诊护理程序,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于2019年6月—2020年5月建立急救中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急救,结果显示,实施后AMI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就诊至心电图诊断时间、等候给药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急诊救治时间均短于实施前(P<0.05),且实施后患者溶栓成功率、患者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而不良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这表明急救中护理流程能有效提高AMI患者救治效率及救治效果,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3]。高能级承担着患者护理任务,对专业护理能力要求较高,因此由高能级护士担任[4]。低能级负责执行医嘱、给药、采血、建立静脉通道等,在患者急救中从事程序化工作,工作较为被动,不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因此由低能级护士担任。通过角色分工使高能级护士在急救实践中能扮演好各自角色并承担相应任务,做到了工作职责清晰,主次分明[5],避免担任操作时由于忙乱而影响护理质量,使整改急诊配合过程更加顺畅,因此提高了急诊AMI患者救治效率。另外,急救车是病情危急患者实施救治是必要的工具,护理流程根据护士能级合理分配急救车,并根据操作项目分类摆放急诊室所需的物品,确保患者进行救治时护士能在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取得所需物品,确保操作流程更加顺畅及便捷,降低了医疗纠纷发生率,同时也为AMI患者急救节省宝贵的时间,提高了AMI患者溶栓成功率。

4小结

综上所述,急救中护理流程能有效缩短AMI患者救治时间,降低患者救治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及治疗满意率。

参考文献

[1]苏小妹,贺珊,吴志红,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2(10):130-131.

[2] 段兵华.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24):41.

[3] 李旺.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分析[J].医药卫生,2019,2(25):5646-5646.

[4] 段明珍.探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J].中国急救医学,2017,37(01):44-45.

[5]苏小萍,陈瑞敏,孙未,卢阳阳. 冠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健康心理控制源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