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强蛟镇初级中学 浙江宁波 315612
【摘 要】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围绕信息技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项目化学习方式。由于项目持续时间长、课程融合度高、学生参与率低等局限性,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开展项目化学习,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本文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现状,以Excel项目化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核心素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性
虽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出合格的数字公民,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内容的单向传授,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培养,在表面上看来,学生顺利完成了任务,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机械式地记忆和模仿,并不能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教学课程轻视性
不少学生只注重中考科目,认为信息技术在中考中只占五分,是小科目,不重视。因此常出现以下现象:每当上信息技术课时,总会出现上课学生到不齐,他们可能留在教室画黑板报,可能被老师留下来罚作业或补作业,导致课上到一半总有三三两两的学生进教室,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兴趣不浓。
(三)学生能力软弱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而且内容感兴趣就多听,也会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就干脆不听。特别是进入机房上课,不少学生更多是在想着上网游戏、听歌等,学习效率不高,致使课程教育难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基于项目化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
项目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的一种教学模式。项目化学习强调将项目置于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协作探究,设计方案、学习新知、探究实践,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建构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项目任务,最后对项目成果、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一种创新的学习模式。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重新建构,并运用到实践探索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在完成项目后的评价阶段则通过反思总结、巩固所学、拓展提升,使项目化学习的过程更加完整。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知识建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潜移默化中也促进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研读教材,设计项目
项目化教学强调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目标和学生需求确定合适的项目主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并融入到项目之中。因此在备课时教师需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对教材进行仔细研读,细致分析,打破教材的线性结构,来设计合理的项目。一堂好课的开始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或者解决问题的兴趣。基于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联,而且有挑战性的情境,同时告知学生教学目标,以有效推进整个项目顺利开展。
以Excel综合课为例,结合教学目标、学生能力、生活经验确定项目《我的日常支出》,引入网络上的热点新闻“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引导学生关注个人花费的统计和预测,唤起学生的信息意识;通过分析统计日常支出,使学生意识到父母的付出和良苦用心,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二)问题分解,细化项目
在学校中,由于信息技术课一周只有1~2节,但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至少花上三节课才能完成,时间跨度太长,不利于项目的顺利进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项目进行分解。在分解项目时要考虑整个项目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把这些问题一一细化后,分解成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子项目,再想办法逐一解决,最终完成这个项目。由于子项目中问题很多,环环相扣,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帮助学生设计并解决问题,可将思维导图引入到项目的分析中去。
根据《我的日常支出》教学目标,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师生讨论最终将项目进行剖析,利用思维导图得出如图1所示的结果。分解项目有利于学生深挖项目背后所蕴含的用意,在细化项目又可以降低项目难度,培养学生的分解与抽象的能力。
图1
(三)建构知识,实施项目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以学生为核心,由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将旧经验和新知识相互结合,从而建构起新的经验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性接收的同时对知识进行主动构建,而不是被动接受灌注;对应的教师则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认知构建而非单纯传授知识。
例如:在设计“数据处理”这个子项目中,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从收集来的数据中可以得到什么,如何得到想要的结果,为什么要得到这些结果等问题,从而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主动结合生活经验,不断提出问题,改进问题,最终通过组内讨论、师生互动生成若干个可行性问题,如图2所示。比如在解决“小组成员日常支出费用最高者”这一问题中,有些同学想到之前所学的Sum函数,希望可以利用函数的方法来求出最大值,但是不清楚具体函数名,教师建议学生可以自主查看常用函数里是否有最大值函数,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得到最大值函数的名称和使用方法,或者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一起搜寻最大值函数。最终,学生虽然课上没有学习过最大值函数和它的使用方法,但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将之前所学的函数使用方法运用到最大值函数中,顺利得出结果。部分学生在后续讨论过程中提出也可以用排序的方式得出最大值,教师对学生给予肯定,并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和自主迁移,将已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中去,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在与团队成员交流合作,共享信息中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也强化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在利用微课、网络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工具辅助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
图2
(四)小组交流,分享项目
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可以引导每个学习小组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分享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并在此过程中汲取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共同分享作品制作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我的生活支出》这一项目中,由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因此每组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的方式,处理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在分享成果时可以请代表介绍本小组设计问题的意图,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收获和团队之间的合作情况,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达到信息价值最大化。
(五)多元评价,生成反思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有效的评价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合理的评价标准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十分重要。以本课为例,①自评:根据任务评价标准进行自查完成作品的第一次修改;②互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检查,提出建议或指出优点,优化作品;③师评:针对小组展示的作品,根据评价标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采用表现性评价语言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而不单单是分数或者等级。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如下表格是《我的生活支出》项目的评价标准:
评价项 | 评价标准 | 自评 | 互评 | 师评 |
内容 (25分) | 项目设置合理,能启发学生的思考(15分);问题的提出贴近生活,有研究价值和可操作性(10分)。 | |||
功能 (20分) | 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能解决实际问题(20分)。 | |||
技术 (30分) | 掌握Excel工作表的使用;会编辑单元格信息、增删行列(5分);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15分);对表格进行美化修饰(10分)。 | |||
创新 (25分) | 提出的问题原创性高,见解独到(10分);能够合理利用Excel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0分);能设计独具特色的图表(5分)。 | |||
总分 |
注:100~90为优秀,89~75为良好,74~60为合格,60 以下为不合格。
在自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作品进行修改,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小组互评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评价同伴的作品,学习同伴的优点,指出同伴的不足,并给予改进意见,同时结合自身的作品,进行改进;在师评的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在鼓励的基础上适当提出建议,指出学生作品的共性之处,引导优化和提升的方向,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方式,发挥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
三、结语
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强化学习目标,使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完美融合。项目的生活化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要求教师能设计合理的项目,学会多学科知识间的融合设计,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蓝柳庆.基于PBL教学法的在线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8(9):58-61.
[2]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微课设计[J].教育信息技术2019(7):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