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实验小学 435300
背景导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探索的一种积极表现。在学生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释放求知的天性,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可贵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三年级数学下册中,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这节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百以内数加减法,初步理解了三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而推出的;渗透了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它是整数笔算加减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算能力的形成,影响小数加减法及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因此它处于承上启下、新旧知识容易产生冲突的重要环节,给学生的质疑提供了素材和契机。
情景再现:
片断一:8减5不退位吗? 3减5要退位吗?
上课了,我出了两道这样的复习题目:
728-345= 473-158=
在计算第一小题时,就出状况了:先算个位8减5等于3,刚说完,叶桧纯就举着手。这是一个学习上有点障碍的孩子,我以为她是想接着算十位的,她却是说:“老师,我们昨天不是学习了退位吗?为什么不向十位借1呢?”其余的孩子“啊”了起来,我立刻说:“谁能告诉她为什么?”大家告诉她:“这里不需要退位,因为8减5够减。”她似懂非懂地坐下来。算完了第一题,要算第二题了,小叶同学这次手都没举,直接站起来,指着第二题,傻傻地扯着嗓门大声说:“老师,3减8要不要退位呀?”话一出口,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也有点忍不住。有的孩子还一边坏笑,一边盯着我,好像在说:“看看,胡老师,这就是你教的学生,看你把她怎么办?”我用手势示意孩子们安静下来,我说:“大家可能在说叶桧纯提的问题太简单了,但这更足以证明她的勇敢,不怕大家笑话。今天,是她最先做到了不耻下问。”然后,我指着3减8,对叶桧纯说:“来,你试算一下,3减8等于几?”她说:“减不了。”我问:“那就要怎么办?”她说:“要向前一位借1,所以要退位。”对于她的回答,看似应该是满意的,但我不抱太大的希望,因为不知道一会儿之后,她又会出什么差错。但在课堂小结时,我问:“做退位减法时,什么时候不需要退位,什么时候需要退位呢?”小叶同学又举手了,她非常清楚地说:“够减时,不用退位;不够减时,要退位。”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叶桧纯红着脸骄傲地坐了下来。我非常欣慰看到我们班有很多像叶桧纯这样敢想、敢说、敢问的头上加上引号的“笨”孩子。
片断二:退位点为什么不写小“1”呢?
在新课的计算环节,我提醒学生,退位时,大家千万不要忘了打退位点。我还特意用红粉笔打了一个点。这时,有一个学生一直举着手。我示意她说。
她问道:“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进位点是一个小1,而退位点是打一个小圆点呢?”我一听,脑瓜里迅速搜索合理解释。说实话,之前我也没有细想这个问题。我马上对其余的孩子说:“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马上投入到积极的讨论之中。
有人说:“是为了好看。”
马上有人反驳:“要是为了好看,那进位点也可以打点呀!”
又有人说:“其实退位点写个小1也没什么,本来就是借‘1’嘛。”
这时,赵珞寒同学似乎受到了启发,他说:“进位时,有时是进1,但数多时,可能会进2、进3,进位点就要写小2、小3;但退位时,最多只能借1,所以打个点就行。”
这时还有人附和:“嗯,以后学习乘法要进好几个。”
我追问,“你确定退位时,只能向前一位借‘1’吗?”马上有学生回应:“确定。因为向前一位借1个,当10个,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下面的数,肯定是够减的。”
看来,赵珞寒同学的解释是有道理的。我肯定了他的解释。
这时,另一个孩子,张奕清担忧地站起来:“老师,退位真只能退‘1’吗?以后在做除法时,不够除,会不会退2、退3呢?”
看,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远远超出了我所想象的范围。尽管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幼稚的,可是对于对除法竖式毫不知情的他们,这是值得考虑、研究的。虽然这不是这节课的研究内容,但我很佩服孩子们的举一反三、深入研究、拓展思维的能力,这让他们探讨的问题逐步深入,思维的火花在一次又一次的质疑声中碰撞,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升华,对知识的外延不断拓宽。最后,我告诉他:“你的问题很有意义。数学家们估计曾经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后来他们用其它的好办法解决了你担忧的问题。”
片断三: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能不能直接向百位借‘1’呢?
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是本单元的难点。在教学:403减158时。当我问到:“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办呢?”有个孩子举手尝试着问:“我们能不能直接向百位借‘1’呢?”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说向前借‘1’,都没有特别强调分析这个向前借1指的是什么?在这里应是指与它相邻的前一位,而不是它前面的任何一位都可以。这个孩子的问题,让我对“前一位”的解释引起了重视,一定要说是向前一位借1,而不能简单地说成向前借1。我还真没想到这孩子这么能借,都借到百位上去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予以肯定和否定,对大家说:“这好像是一个法子,那我们从百位借‘1’来试一试。”于是,我领着大家从百位上借‘1’到个位上进行尝试:
“百位上的‘1’是表示什么?放在个位上又是代表多少?”
“拿100来加3再减8,得多少?”
“95”“那怎么写?”
“个位写5,向十位进9吗?”
孩子们马上意识到个位不够减直接向百位借1,剩下太多了,引起了一系列的麻烦,立马否认了直接向百位借‘1’的方法。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尝试、探讨研究和分析,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只能向相邻的前一位借‘1’的算理。
片断四: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当10再减,为什么向百位借“1”,也当作10再减呢?
在教学完403-158,这个例题后,小结计算法则第2条: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再减。
刘清扬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当10再减。可是为什么向百位借‘1’也当作10再减呢?”看来,在前面的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摆木棒的直观教学,还没有能让所有学生透彻地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算理。抽象的计算法则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计算理论依据。看来,我们的教学不能忽视借助直观的物体或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我也才更深刻地认识到教材第42面下面安排的“做一做:借助计数器,拨一拨。”是为加强、巩固学生明白算理特意而作的直观教学活动的用心安排。我从电脑桌下翻出计数器,带着学生在计数器上计算做一做的几个题。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向百位借的‘1’是表示1个百,把1个百放在十位上是表示10个10,这个百没有放在个位上,不是100个一。所以从百位借1到十位,也是当10再减。
反思小结
这节课,我惊喜着孩子们的一个个问题,我把他们一个个质疑的问题,当成新的认知冲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新的问题进行探索学习,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习经历“质疑→讨论→实践验证→结论”这样一个深度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剖析或请同学补充订正,在关键时刻扶他们一把,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一次次的问题中获得了自主学习后的成功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每段学习活动的收获和意义,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为学生质疑的种子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让学生质疑的种子在课堂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能五彩纷呈,精彩不断。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