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距离就是威慑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2
/ 2

教育:距离就是威慑力

许三珍

云南省昆明市第十四中学

刚入职的老师想跟学生做朋友,做学生的知心大哥、大姐,最后学生越来越不听话,纪律越来越糟,成绩越来越差。于是纳闷,怎么李镇西走进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我走进学生却被打得鼻青脸肿?教育是极具个性化的过程,教育方法和人的个性、气质、学识、阅历等高度融合,教育经验可以交流,但不能乱学、乱套,正如一件衣服A穿着合适,B穿着未必得体;甚至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都味道不同——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之间,传达着不同的感情。

方法各异,但有一些共同的原则我们可以遵守。

对于阅尽沧桑、段位极高的教坛老手,他们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搞活动时他们“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侦查时则武林高手般“万箭丛中过,片痕不沾身”,被惹恼了就“怒向刀丛觅小诗”,懒得见学生了就“独钓寒江雪”。但这些沧桑的高手经常告诫我们新教师:“不要和学生走得太近!”这是有道理的,对绝大多数年轻教师而言,资历尚浅,阅历有限,此时,保护好自己是首要任务。另外,好的成绩和教育效果,靠纪律来保证,纪律靠老师的威慑力,而距离就是威慑力,威慑力源于畏惧,畏惧源于陌生,陌生源于距离,距离源于你和学生的交流内容、交流方式和交流频率——这三者,是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中的。

首先,交流内容。不要透露个人信息,交流内容要严正

我反对跟学生透露个人信息,包括个人生活、家庭、学习、朋友、爱好等等私人方面的信息。我刚工作第一年,经常跟学生讲自己的成长经历、大学生活、家庭状况,经常展示个人爱好,等等。结果学生对我越来越了解,最终,他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把我玩弄于鼓掌之间。第二年,跨年级接手一个新班级,第一堂课就直接上课,不透露任何个人信息,就保证把课上好,学生不了解我,同时又享受着我的课,对我始终充满一种莫名的敬畏。现在,接手高三的两个班,规避了以前的错误,学生始终不知道我的背景,甚至摸不透我真实的性情,压根不敢像往届的跟我嘻嘻哈哈,教育教学效果大大好转。

师生交流的东西要减少嬉闹成分。韩愈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我要说“业精于严而荒于嬉”。新教师往往看不起老教师古板的教学、沉闷的课堂,认为有笑声、有趣味的课堂才是有素质的课堂,所谓“课堂之中,其乐也融融”;课后跟学生也要玩笑起来,不拘一格,所谓“课堂之外,其乐也泄泄”。结果呢,“凄凄惨惨戚戚”!课堂压不住了,学生稍有风吹草动就闹得不可收拾;学生对老师越来越不尊重了,师道尊严碎了一地。我主张师生间的交流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尽量严正——严谨、正气,教学所选的例子、传达的道理等,都要具有庄重感,培养学生严肃对待知识、严肃对待老师的习惯。

其次,交流方式。我主张正式、简明扼要的交流。

交流时要正式。年轻人认为要师生平等,要满面笑容,如和煦的阳光,软语温存,深情款款,给学生春天般的温暖,于是课堂是闲散的、温柔的,课后也是闲散的、温柔的,说什么做什么都带着“嬉”的感觉,没有仪式感,没有庄严感,慢慢地你发现学生越来越无理、越来越不听话、成绩越来越差。实践表明,学生没有静下来,老师绝不要开始讲话,否则不但毫无效果,还会给学生形成错误认识:老师讲话时我也可以讲,老师大讲时我也可以大讲,老师讲大时我也可以讲大,甚至老师吼我时我也可以吼他。另外,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提出某项倡议或颁奖、表扬时,要营造庄严的气氛,让学生学会以恭谨的态度对待庄重的事情。

交流要简明扼要。俗话说“话多不甜,胶多不黏”,跟学生交流,简明的几句话表明了自己的意思即可,不要发扬教师“诲人不倦”的传统,喋喋不休——一旦话多,学生不爱听,且学生从你无数的语言中摸清了你的城府和性情,对你遇事的反应了如指掌,今后便好拿捏你了。俗话说:“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简洁是一种美,也是达成有效教育的重要方式。

另外,关于谈心,我一直对这种教育方法存疑——谈是一种老师常用的教育方式,但我2018届带的班,因为刚工作,迷信传说中谈心的神奇力量,学生几乎都跟我谈遍了心,也都被我谈遍了心,但学生仍旧不听话,作业不好好做,对老师不尊重,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谈心的过程中,学生摸透了老师的脾性,你所谈的,未必直抵学生心灵,但毫无疑问,学生已把你摸得“一丝不挂”,把你心肝五脏看个“一丝不苟”,于是充分掌握了驾驭你的方法,为以后犯事并巧妙规避你的侦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根本的,你走进学生心里干嘛?窥探隐私?安插奸细?正常的学生你不用去“窥探”,而且隐私被人窥知是很不爽的,所以你闯进学生心里去很可能适得其反。问题学生你可以适当“窥探”,但真正要解决问题,还得专业方法,对症下药——正如医生会面临不同的疾病,不是无私地爱病人就能把各种病爱好的;老师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学生,不是走进学生心里就能解决一切的。其实我们掌握的很多有关学生的信息对处理问题帮助不大,我们只需要把握有关这个学生的最要害的东西!从来没有谈个心就把所有问题谈好的,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不同问题类型的学生要用不同方法去治疗。

最后,交流频率。需要“少”的智慧。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无”,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一个学生出现问题,你三天两头找他谈话,三天两头对他采取措施,三天两头要去改造他,他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最后适得其反——当同一性质的东西反复出现,人会审美疲劳,进而产生怨倦,所以有句话说:“要毁灭一首歌,就把它调做闹铃。”我们不能做学生的闹铃,唤醒学生不能靠吵、靠闹,教育需要等待时机,时机不成熟便一厢情愿地去吵嚷,徒劳而已。我现在接手的高三X班,每周二会用两节连堂课让学生做套卷,有个学生每次都趴着睡觉。我想给她做工作,但刚接手,时机不成熟,又是女生,更难下手——经验告诉我,有些问题暂时不予计较、不予处理,不会翻天;相反,如果处理了却处理不好,会吃不了兜着走。于是我不动声色,不做叨扰,一面静静地拍照保留她每次的作业,好的、不好的,“照单全收”,以待日后“不时之需”。到了第8周,机会来了,她写的随笔非常精彩,我让她交流,她得到极大鼓舞,课后便主动找我,让点评一下她的写作。我给她鼓励,顺势点出她的不足,告诉她如果有所改进会更棒。她干劲倍增,积极筹划、构思下次的随笔。此后再做套卷,她做得极好。经验告诉我,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一劳永逸,学生问题具有反复性,她好一段时间必然又会反弹,那我此时就不能忙着再做工作了,频率一高就会出事,宜静待时机——用俗语说,这叫“一节火把一节路”。

从初入讲台的懵懂少年到看清一切的成熟,带第二届学生和带第一届相比,我经历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我带第一届学生,一言以蔽之,曰:“嬉!”由于我天性放荡不羁,第二届再带学生,也有堕落为“嬉”的危险。第一天X班的课有三节,第一节学生就跟我乱开玩笑,但到第三节,这种状况已然绝迹,因为我掌握了有效的拉开距离的方法。日后教学和交流中,也曾出现“嬉”的倾向,比如课堂上讲的某个内容比较搞笑,学生就乱嚷起来,但我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法、克制言行——细致到表情,最终引导学生塑造了严正的风气。风气一肃然,有了距离,有了尊重,有了尊严,教学效率就高起来了,教育效果也就出来了。

此时,邓紫棋的歌声回荡耳畔:“爱要习惯远距离……宁愿换个方式至少还能遥远爱着你!”(稍有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