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欺凌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4
/ 2

关于校园欺凌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郝前程

辽宁省阜新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23000

摘要:校园欺凌一直是国家、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多方关注下,校园欺凌的治理获得显著成效,但每年欺凌案例发生数量虽有所下降,欺凌案件总量仍骇人听闻。校园欺凌案件的频繁报道,施暴视频的大量流传,让我们在震惊中不禁反思,校园欺凌在治理过程中究竟还存在哪些问题?本文从学校、国家两个角度分析校园欺凌治理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解决对策。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学校、国家在校园欺凌治理过程中存在事前预防缺失,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缺乏主动性的问题,事后解决方式单一。对此笔者认为学校、国家应转变态度,化被动调解为主动化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事前预防与事后解决。

关键词:校园欺凌;事前预防;治理问题

引言

校园欺凌一直是国家、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家对校园欺凌给予重视,每年发生案例有所下降,但案件总量仍骇人听闻,一些校园欺凌案件被频繁报道,一些施暴视频在网络上大量流传。校园欺凌不仅对中学生的当前学习、生活造成影响,而且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也是长远的、难以修复的。

1 校园欺凌概念界定

1.1“校园欺凌”与“校园霸凌”、“校园暴力”的区分

界定校园欺凌概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其与最相近的两个概念(校园暴力、校园霸凌) 区别开来。

笔者认为校园欺凌与校园霸凌概念是相同的,两者是(bully)的不同音译,国内学者对校园欺凌一词的使用更频繁且校园欺凌更能突出对受保护主体身心造成的深刻影响,突出受害人的危机状态,故使用校园欺凌概念。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 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攻击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 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 姚建龙,2008)

1.2 “校园欺凌”概念界定

笔者认为,关于概念界定的主要分歧范畴为区域界定、主客体范畴、行为方式、危害结果等。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及其合理辐射区内,侵害者教师、学生或社会人员以肢体欺凌或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肢体欺凌、财物欺凌、强迫驱使、性欺凌(耍流氓)、网络欺凌等“软暴力”的方式伤害学生,并对其造成身体或精神伤害的行为。“校园欺凌”更能突出对受保护主体身心造成的深刻影响、突出受害人的危机状态。

2 校园欺凌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层面

2.1.1 学校事先预防措施流于形式

学校关于“校园欺凌”的事先预防方式多以主体班会、讲座形式展开,其内容多为“读PPT”,常常流于形式,难以深入人心。部分校领导、老师没有端正态度,并未将校园欺凌预防划入自己的职责之中,多为欺凌事件发生后才“亡羊补牢”加强教育。

研究发现地域歧视也是导致校园欺凌的诱因,即本地学生由于对方是外地生而产生歧视、不尊重对方,借本地优势联合欺凌外地学生。学校关于此问题未给予必要关注、教育缺失,往往成为校园欺凌的导火索。

2.1.2 学校事后处理方式单一,学生对学校产生信任危机

当校园欺凌发生后,某些学校领导、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使自己的责任最小化。急于使欺凌者、被欺凌者双方家庭达成和解,把欺凌事件视为绊脚石,急于踢开并无深刻反省。处理方式往往是对欺凌者批评教育、给予处分;对被欺凌这进行心理疏导。

学校老师、领导对欺凌事件的不重视,对事件常采取“谁先动手谁有错”“为什么他偏欺负你”的判断方式。学校对校园欺凌事件的不合理处理很容易引起欺凌者的“二次欺凌”。当不合理、无效的处理多了,学生便容易对学校丧失信任,面对欺凌只能寻求其它途径解决或默默忍受。

2.2 国家层面

2.2.1 社会治安不完善,缺乏对校园周边欺凌的治理

在每件校园欺凌案例中,都或多或少涉及社会人员,这一社会群体自学校毕业后暂时待业在家,时常在校园附近徘徊收取保护费或助长、实施欺凌行为。他们常是校园欺凌的先决条件,他们帮助或鼓动在校学生对其同学进行欺凌,受欺凌者也因畏惧欺凌者身后的“势力”而没有勇气反抗。

此类问题反映出社会治安的不健全。因欺凌场地常在偏僻隐蔽地带。治安管理部门难以探查到,因而形成治安盲区,为校园欺凌提供环境条件。

2.2.2 公安部门缺乏主动性,职责不明确

公安部门对于校园欺凌几乎没有事先预防手段。其忽视原因多为对此类现象的不重视,没有把维护校园周边治安纳入自身职责。这便导致了在校园欺凌案件中,公安部门长期处于被动调解状态。往往是有人报案、欺凌视频上传网络引起重大反响,公安、教育局等部门才引起重视、着手解决,缺乏主动性。

3校园欺凌治理对策建议

3.1 学校方面

3.1.1 转变态度,改进校园欺凌事先预防方式

校园欺凌具有周期性,校园欺凌发生隐蔽、难以察觉。由开始的矛盾到欺凌行为发生往往有几天时间。学校如果能在欺凌的矛盾阶段及时发现、调解,那么便很容易化解一场欺凌危机,防止悲剧的产生。因此,这要求学校领导、老师端正态度、明确职责。由被动解决到主动化解校园欺凌的转变。

3.1.2 重视事后处理,重获学生信任

学校对每件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都会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好的处理往往能遏制校园欺凌于无形,而坏的处理方式往往会助长欺凌者的气焰。因此,学校应重视每个欺凌案件,可通过公益劳动等活动改善欺凌者的心态,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欺凌主体双方进行持续关注,对“二次欺凌”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3.2 国家层面

3.2.1 适量给予执法部门自由裁量权,对监护人问责

针对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基于“宽容而不纵容”的刑事政策,有必要完善对校园欺凌的法律干预制度,其基本的改革方向是避免 “要么一罚了之,要么一放了之”的两个极端,通过完善少年司法制度以增加中间性干预措施与制度。完善中间性干预措施与制度,即完善少年司法制度。

3.2.2 与学校合作改善周边治安,严惩周边违法人员

校园周边发生的欺凌事件,学校限于能力、权限无法管理。那么,保障校园欺凌不危害社会治安的任务便交到了公安部门肩上。针对校园外部欺凌场地隐蔽问题,公安部门可在学生上下学期间对校门口及附近范围进行换岗监察。发现可疑人员要给予关注,对从事欺凌的社会人员进行严惩,打击校园欺凌嚣张气焰。

积极与学校合作,提高主动性。面对校园欺凌问题,公安部门应做到变被动调解到主动化解的转变。防患于未然,主动与学校进行联系,定期到学校开展普法活动。

4 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从学校、国家两个角度分析了校园欺凌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建议。从中发现学校、国家的事前预防缺失、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缺乏主动性。对此笔者认为学校、国家应转变态度化被动调解为主动化解,重视事后解决。最后,希望校园欺凌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得以缓解,给每一位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年学生营造稳定、安全的求学环境。

参考文献:

[1]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2):43-50.

[2]姚建龙.防治学生欺凌的中国路径:对近期治理校园欺凌政策之评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1):19-25

[3]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8(04):38-43

[4]杨岭毕宪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