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酪原理查对方式在急诊非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5
/ 2

奶酪原理查对方式在急诊非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郎云丽 岳玲 徐丹

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 贵州兴义 562400

【摘要】 目的 探究急诊非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中采取奶酪原理查对方式干预效果。方法 抽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收治非住院静脉输液患者3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奶酪原理查对方式,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输液巡视、疼痛度、服务态度及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75%,低于对照组15.63%,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基于“奶酪原理”查对护理模式,能有效保障急诊非住院静脉输液患者安全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奶酪原理;查对方式;急诊;静脉输液

现阶段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目前医院发展中,需不断提高医院急诊输液技术,目前人们关注重点问题为静脉输液安全质量问题[1]。目前为规范医院急诊静脉输液护理管理,提高患者整体服务质量,以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就医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奶酪原理”查对护理方式为一类安全管理理论,用于医疗行业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2]。因此,文章就探讨急诊非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中采取奶酪原理查对方式干预效果如下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收治非住院静脉输液患者3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60例,纳入标准:①所有纳入对象均开展静脉输液;②意识清晰、愿意配合研究者;③整体依从性偏高,且知晓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①无法正常交流者;②合并意识障碍者;③具有影响本次研究顺利开展相关疾病,如心、肝功能障碍或猝发心血管疾病者。对照组中男95例,女65例,年龄18~72岁,平均(45.5±6.7)岁,观察组中男92例,女68例,年龄18~74岁,平均(46.4±7.2)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采取常规三查七对,核对患者相关信息,包括姓名、门诊号、药名、浓度、药量以及药物使用方法和药物相关信息等内容,核查无误后,并进行静脉输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奶酪原理查对护理方式,具体如下:①通过反问方式核对,操作前可邀请患者及家属核对患者基本信息、药物信息,确认无误后,邀请患者及家属在输液单上签字,方可进行静脉输液,预防护理人员单方面造成疏漏引发医疗事故。②依据我院实际情况调整为“四查八对一确认一注意”,增加一查为核对医嘱内容,患者及家属核查治疗单及药品相关信息,严格按照医嘱采取静脉输液,增加的“一确认”为:患者或家属确认无误后在输液单上签字;增加的“一注意”为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出现的输液反应,若出现不适症状及时通知相关医师。③输液后的倒查:穿刺成功后,要求护理人员仔细核对用物及输液单,排查各个环节,第一时间可进行纠正及挽回,预防风险事件及不良反应,减少医疗纠纷。要求排查非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环节中每一个环节,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错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进行解决,并做好记录、反思,总结护理失败经验及教训,不断改进。定期开展会议总结阶段性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要求维持输液室内部环境,保持干净、整洁、通风,护理人员维持仪表端庄、精神饱满,交流期间谈吐亲切、轻声细语。医护人员需不断更新急诊相关知识及技术,掌握药物性质,适宜注射部位和血管,提高穿刺技术,增加巡视次数,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对部分合并抗生素过敏患者,输液后20min内不可立即离开,需确认无不适症状方可离开。④总结失败教训:对实施期间出现问题进行记录,可纳入到下一个质量监督体系,持续不断提出、整改提高急诊非住院患者查对护理质量,以推动医院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采取我院自制调查量表,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包括输液巡视、疼痛度、服务态度以及舒适度,每项25分,分值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并对两组护理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包括针头脱落、穿刺失败、回血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5f602a40ef62d_html_1d95aada33bd7b00.gif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输液巡视、疼痛度、服务态度及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1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n=160,分)

组别

输液巡视

疼痛度

服务态度

舒适度

观察组

19.45±3.45

20.65±4.12

23.65±5.12

21.15±4.26

对照组

15.42±3.65

16.11±4.08

18.69±4.65

17.65±4.25

t

10.150

9.904

9.071

7.357

P

0.001

0.001

0.001

0.001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75%,低于对照组15.63%,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160,例)

组别

针头脱落

穿刺失败

回血严重

不良反应率(%)

观察组

2

1

3

6(3.75)

对照组

7

6

12

25(15.63)

X2

-

-

-

8.064

P

-

-

-

0.005

3 讨论

我国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及进步重要前提为医疗护理服务改革,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急诊为现代医院面对社会重要窗口,为医院医护质量及服务质量重要缩影。静脉输液为急诊非住院患者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输液期间若存在给药错误会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引起护患纠纷[3]。传统输液核查制度为“三查七对”,其制度为护士独立完成,目前缺乏相应监督制度,对输液安全性无法全面做出保障。 “奶酪原理”是归为一类安全管理著名理论,将其应用于医疗行业安全管理上,发挥着重要临床意义。“奶酪原理”的核心内涵诠释安全、安全管理重要性,提高护理同仁对护理查对制度深刻理解,具有现实指导意义[4]

文章研究指出,对纳入急诊非住院患者基于传统三查七对基础上联合“奶酪原理”核查制度,整体护理满意度显著升高,不良反应率显著偏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奶酪原理”是基于临床“三查七对”基础上,依据我院实际情况衍生出“四查八对一确认一注意”的查对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对输液开展中多个环节进行严格核查,对每个环节疏漏情况进行核查,降低疏漏发生率。反复核对患者信息,用药前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信息及药物情况核对,核对无误后,患者及家属在输液单签字,护士再进行操作,整体用药期间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及时发现用药时异常状况,并进行干预,核对医嘱,纠正不良反应发生事件,杜绝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降低医疗事故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输液安全[5]

综上所述,基于“奶酪原理”查对护理模式,能有效保障急诊非住院静脉输液患者安全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薛娇妍,唐永利.情景缺陷教学法及微格教学法对规范临床护生静脉输液查对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47(3):420-422.

[2]杨弋,黄燕,雷岸江.BEST培训法在护士PDA静脉输液查对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z1):62-63.

[3]张桂兰,周莹.品管圈活动在静脉输液查对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1):123-124.

[4]张莉平.静脉输液团队对低年资护士强化培训的效果评价[J].海军医学杂志,2017,38(6):563-565.

[5]陈笑,卢月彩,许艳萍.基于“奶酪原理”查对护理方式在门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