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瑶族舞蹈特色课程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6
/ 2

少儿瑶族舞蹈特色课程建设研究

周小毛

韶关市青少年宫 512000

摘要:青少年宫瑶族特色舞蹈课程是传承瑶族舞蹈文化,推动瑶族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载体,而地域文化的融入与渗透则是提升特色舞蹈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文章从此出发,首先介绍了地域文化在瑶族特色舞蹈课程教学中的作用,然后探讨了基于地域文化的教学改革策略,包括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融入舞蹈发展历史、组织学生民间采风、发掘舞蹈文化底蕴、拓展课程师资队伍等。

关键词:少儿舞蹈;瑶族艺术;瑶族特色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区域、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分支。瑶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厚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现代教育中同样有着深刻的应用价值。通过探究瑶族舞蹈中民族艺术文化的现状和发展,研究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古老文化、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的相互渗透,韶关的乳源瑶族自治县是瑶族民族民间舞蹈赖以开展的文化土壤,经其不断发展和探索,逐步发展成一个与民族学、民族舞蹈关系密切的文化区域。 

一、瑶族与瑶族舞蹈的简介

乳源瑶族历史悠久,其主要居住于广东省北部山区,即现今南岭山脉一带的崇山峻岭之间。瑶族自称"勉"(读上声),属瑶族三个主要支系中的过山瑶。瑶族的称呼,以其居住地点和服饰不同而分别称之为“东边瑶”与“西边瑶”。 “东边瑶”又有“深山瑶”与“浅山瑶”之分。瑶族本身也曾以此互称。在历史文献上,曾以原乳源瑶族妇女戴板于首,称板瑶。同时亦有以原曲江县瑶族即今乳源游溪等地的瑶族妇女髻贯竹箭,称箭瑶。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瑶族习俗文化,具现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瑶族是迁徙频繁的民族之一,在其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瑶族人们勤劳、淳朴、坚忍不拔、顽强生存和热爱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为了保存本民族文化的延续,乳源瑶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和社会实践发展当中除瑶族语言成为全国瑶族“四大支系”的瑶语支,并在整个瑶族中分布最广,与世界各地的许多瑶族语言相通之外,乳源瑶族在婚姻、服饰、丧葬、歌舞等方面还形成了自己民族风俗。这些民族习俗是瑶族文化、历史发展的反映,也直接反映了瑶族的思想道德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思维准则。在信仰思想浓厚的瑶族中,最繁盛的就是关于盛大的祭祀、青年男女的情歌对唱以及婚丧嫁娶习俗等等都离不开舞蹈。因为其舞蹈的盛行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伴随瑶族舞蹈产生的特定瑶族音乐更是盛行。瑶族特色舞蹈是瑶族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强烈民族特色与区域特色的舞蹈样式,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表现,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发展到现在瑶族舞蹈主要的有:大长鼓舞、中长鼓、小长鼓、师公舞、陶鼓舞、铜鼓舞,而在当中,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表演形式主要有4人合舞、双人对舞等。动作主要有造屋、制鼓、耍鼓、模拟动物、祭祀等。舞姿刚健,风格淳朴。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一般以唢呐、锣鼓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

二、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少儿舞蹈教育通过启发、引导少年儿童对美的追求,使少儿在学习、训练、表演的过程中,通过健康向上,且具有丰富的符合少儿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的思想教育内容的少儿舞蹈节目,达到陶冶少儿情操,锻炼意志品质的目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民族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别,反映到民族舞蹈中便是浓厚的民族风格。因此,青少年宫在舞蹈课程教学中,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深层次发掘,使少年儿童了解我们民族舞蹈特色。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舞蹈基础的教学,比如肢体动作等,也要重视舞蹈文化底蕴的渗透,让学生在舞蹈学习的同时,得到人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瑶族少数民族舞蹈极为丰富,例如舞狮、舞龙、舞春牛等具有民族特点与民间风格的舞蹈,就以瑶族长鼓舞为例,长鼓舞是瑶族最为主要的民间舞蹈,已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鼓舞在瑶族历史悠久,它脱胎于起源很早的祭盘王仪典及一些巫术活动中的舞蹈,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教师在瑶族长鼓舞的教学中,要将祭祀文化融入其中,它以“曲”的身姿和“拧”的换位展示了动人的曲线美,反映出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不仅如此,长鼓舞中的肢体动作同样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底蕴,长鼓舞有多种表演形式,或专门表现造屋动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动植物有趣的形态,舞蹈动作矫健粗犷、生动活泼、神奇怪异、充满想象力  

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瑶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对瑶族特色舞蹈课程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特色课程建设的方式

3.1融入舞蹈发展历史

瑶族特色舞蹈课程教学既需要重视瑶族特色舞蹈动作语汇的教学,也要重视地域文化的融入,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舞蹈文化的融入。瑶族特色舞蹈属于民间艺术的范畴,而文化性则是民间艺术的主要属性,教师要以瑶族特色舞蹈为中心,借助舞蹈发展历史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舞蹈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老师在教授舞蹈课程的同时,不仅仅是讲解舞蹈的动作要领,还要对其舞蹈背后的特点、历史故事及寓意进行讲述;在瑶族,舞蹈的特点古朴、简单、节奏感强,动作变化少;就以《铜鼓舞》为列,是由8个男子或男女各半组成,其中两人右手执铜铃,左手执铙王鞭,中间一人身穿舞蹈服,手执铜铃,其余四人手执铙拔,围圈蹲跳耕山种土动作,随着音乐节奏一蹲一起,每个动作都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分,如此反要多次,庆祝食丰收,表示生活越过越好。激发学生阅舞蹈的兴趣,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3.2组织学生民间采风

瑶族特色舞蹈课程以瑶族民族民间舞为主要内容。瑶族民族民间舞属于人文风俗的范畴,但其诞生与发展与瑶族独特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深入民族民间舞的现场,就成为推动瑶族特色舞蹈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对此,青少年宫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民间采风,以田野调查的形式,让学生扎根到瑶族民族民间舞诞生与发展的土壤,近距离观察、体验瑶族民族民间舞。学生采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体验瑶族民众的生活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是瑶族民族民间舞的物质养分,学生只有走入瑶族民众的生活环境,才能把握住民族民间舞中的自然元素;其次,感受瑶族的社会风俗。瑶族特色舞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不少舞蹈均属于社会风俗的组成部分,把握瑶族特色舞蹈原生态的艺术品质。

四、拓展课程师资队伍

  对青少年宫课程教学而言,师资队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课程教学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瑶族特色舞蹈课程属于校本课程,是青少年宫立足于区域舞蹈文化而开发出来的课程,因此,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难以与国家课程同日而语。对此,青少年宫需要拓展课程师资队伍,坚持引进来的战略,将具备瑶族特色舞蹈表演能力的社会力量纳入到青少年宫教育培训课程中,提升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举例而言,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的宏观背景下,不少瑶族民族民间舞蹈均被纳入到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并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青少年宫可以结合课程教学的需求,积极邀请各族非遗传承人,参与到瑶族特色舞蹈课程的教学中,增强青少年宫特色舞蹈课程的教学力量。

结束语

  瑶族舞蹈在社会文化的历史大潮下,需要不断的呈现各种的新形式样式,需要新的变化和创新。对于未来瑶族舞蹈发展必须时刻牢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其创作过程中要以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为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内容和形式。学习瑶族舞蹈文化中《过山瑶》的创新特色,不断的引发思考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大潮中,不断保持自身原有的特色、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同时,多元化发展,多元化吸收、多元化创新。同时,新时代的继承人要扎实扎根的对瑶族特色舞蹈进行学习和继承,用心学习和领悟民族特色文化,将民族特色文化带到世界,共同将民族精华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拓展新的文化内容,不断吸收新的养分和精华,发展壮大瑶族舞蹈。

参考文献

[1]农村儿童舞蹈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J].段莉花.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6)

[2]试探推动青少年宫舞蹈教育之路[J].黄娟秀.美育学刊.2019(1)

[3]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丁翀.成才之路.2019(8)

[4]美国中小学舞蹈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赵端.教育现代化.2019(2)

[5]中小学舞蹈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实际对策[J].刘仲.黄河之声.2019(9)

[6]中职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J].李倩春.戏剧之家.2019(3)

[7]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青少年宫舞蹈教育[J].孔金娜.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1)

[8]论中小学舞蹈教育对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价值[J].李玲.艺术评鉴.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