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岳县千佛乡初级中学 642366
摘要:自读课文已经引起了学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一线教师,对自读课文教学策略的深入实践跃跃欲试。但由于语文教材使用周期较短,一线教师对自读课文教学策略的探究还停留在初期探索阶段,以上研究成果中部分观点还有待商榷。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旁批使用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旁批使用研究
引言
随着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自读课文作为教读课文和课外阅读的中间环节,是阅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重要的教学价值。
一、自读的相关概述
(一)“自读”课型的发展演变
语文学科自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课标基本都有对课型的区分,从整体来看,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类是必须精读精讲的文章,属于精读课文;另一种则是可略教或者可不教的课文,统称为“略读课文”,等同于现在的自读课文。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语文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自读”的认识也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自读”的概念一直存在于课标中。厘清“自读”百年来在课标中的发展变化,才能更好的制定与之相适宜的教学目标,发挥“自读”的价值。
(二)自读课文概述
“自读”的过程需要媒介来实现,这个媒介就是“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培养阅读能力的文章。初中语文教材规定“阅读单元的课文分教读和自读两类,篇名前标有*的为自读课文。”在教材中,自读课文作为与教读课文相对应的阅读课文,两者的编写体例差别显著,设置助读系统,以旁批、阅读提示代替教读课文的预习提示和课后习题,彰显了自读课文的独特地位。
(三)“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教读”和“自读”的区分很明确,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自读课文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以此培养阅读能力的文章。那么教读课文就是实现知识与技能有效迁移的前提。总的来说,教读课文是自读课文的基础,自读课文则是教读课文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二、教学现状
自读课文尤其是现当代自读课文的教学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将自读等同于教读,细致讲解;二是将自读等同于学生自己阅读或课外阅读,放任自流,缺少教师的引导。自读课文的教学现状一是把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等同,二是认为自读完全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教师对自读课文没有指导。在这两种教学倾向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第三种倾向:将自读等同于略读。部分文献还对教学现状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目前自读课文现状是由于教师传统教育观念,师生阅读主体意识缺乏和学生的阅读兴趣及能力不足造成的。综上,可以看出自读课文教学中两种误区:要么等同“教读课文”,要么完全由学生自读。这种教学现状的成因较复杂,主要集中在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观念四个方面。
三、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旁批使用研究
(一)从自读课文的教学上看
对教师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要重视整体联系的教学观念。可以从单元编排角度、对比阅读、学习任务群、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等角度进行教学联系;教师要增强对语文教学指导用书的辨析,区分出其中一些有误的解读;强调教师的文本解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自读课文位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旁批是:“以‘四月天’为例,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综合性学习的练习系统更加系统、灵活,运用性更强。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就通过“声情并茂诵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分门别类辑古诗”三个部分,从诗歌的朗诵到对诗歌艺术形式的运用,最后根据主题进行诗集整理。综合性学习的诗歌练习更加集中,更加灵活,使学生更能懂得诗歌的魅力和艺术内涵。课外古诗词没有课后练习题的部分,它的练习系统主要在阅读提示中。课外诗歌的学习重点是学生通过自学来运用已学的知识,所以阅读提示中的练习系统可以看作自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
(三)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得益于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下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可从三方面做起:首先是乐于阅读的心态;第二是制定学习计划,比如12月计划,本月要阅读4本课外书,每周一本。第三是有问题意识,人类的好奇心促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同样在现当代自读课文学习中,可以提出一两个问题主动与同学老师进行沟通,不仅促进自己学习,而且带动身边同学对自读课文的兴趣,自行查阅资料,对自读课文制作阅读闯关小游戏或提问、九宫格填写自读课文阅读知识的小竞赛等。
(四)关注意象,从意象里体会诗境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是诗人感情与客观事物的紧密融合。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在诗歌中通过意象与读者沟通,所以了解意象,是体会诗境、领悟诗情的重要手段。练习系统中也通过对于“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把握诗人的诗情。例如九年级下册中的第一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后练习题第二题,“诗人用一系列意象,形象地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情感。试结合每节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乡愁》的旁批:“诗人为什么要选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达乡愁?”分析意象的特点,更有利于赏析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意境。经过从古至今的发展,不少意象有了特定的含义。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把握常见意象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赏析和感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现状的给出相应的对策;师生对于教材自读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方法更加清晰。只是期望在教学实际情况中结合学情灵活地进行教材选编上的微调;提到的教学建议,将在自读课文教学实践中去验证。将会继续关注自读课文的教学动态,日后在教学岗位上不断学习和调整。提升学生对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鉴赏能力,促使学生追求更高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宋慧杰.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旁批设计初探[J].文学教育(下),2019(09):72-73.
[2]秦淑芳.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编排与使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9.
[3]廖观阳.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旁批设计的教学运用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