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在“探究一解决”中提升课堂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2
/ 2

优化教学策略,在“探究一解决”中提升课堂实效

林思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马龙小学 528311

摘 要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去发现、感悟、理解和解决问题,让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可以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而“探究——解决”即“实践探究——解决问题”,就是通过学生参与实践、交流、创造等活动,立足于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活跃的思维状态,在此过程中,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获得具体而有效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动手探究 有效教学 解决问题 数学学习

顾名思义,“探究——解决”即“实践探究——解决问题”,其课堂教学的宗旨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探索的时空,学生参与发现学习、动手探索、合作交流、领悟创造等活动,立足于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活跃的思维状态。若细思之,不难发现,在此过程中,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获得具体而有效的进步和发展。

5f694bf57cb5f_html_b93a1d3415fb34f2.png

图1 “探究——解决”模式下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

  1. 定义学习,在“探究——解决”中得到有效验证

众所周知,数学定义一般都相对抽象,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构成了一大矛盾。但是,传统的教学,教师通常会把定义“填鸭式”地“灌”或“塞”给学生,只重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对定义的理解,使思维呈依赖性,诚然,这违背数学教学的有效方式的初衷,也不利于丰富学生在获取新知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学习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实验、猜测、验证等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的教与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时,基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笔者引导学生动手“摸一摸树叶的周长”作为学习周长定义的切入点,完成对周长定义的建构。尽管有些学生会误认为“叶脉”也属于周长的一部分,然而,学生的这种错误的认识正好为后续的深入教学提供了可能;接着,通过描图形及找身边事物的周长等活动,在对话与追问、碰撞与交流、质疑与验证中,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观构成自己对“周长”内涵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探索多种测量方法,从测量规则图形到测量不规则图形,使学生在难度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解读周长的内涵。尽管在学习与交流过程中,有学生会发现自己对物体周长的解读有偏颇,于是及时更正自己的周长定义的理解,对周长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规律探索,在“探究——解决”中得到建构

随着笔者对教材逐步深入的解读,不难发现,教材力求从学生熟知的且存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对一系列数学问题展开探索,引领数学学习。显而易见,教材在编排此内容是侧重于规律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理解、解决问题及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多角度思考,学会运用规律解决数学问题,成功引导小学生融入到数学世界中去。而“探究——解决”的学习过程中就包含了探究数学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研究者提出,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贴近生活的游戏与活动入手,将摸索规律的任务渗透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实践、交流、归纳,从相关的认知活动中发现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5f694bf57cb5f_html_2596a9d45965f765.png

图2 《东南西北》教学背景分析

以二年级下册《东南西北》的教学设计为例,创设《西游记》中师徒到西天取经的故事情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脍炙人口儿歌与太阳的升降方向唤起学生关于方向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获得对方向的新认识;让学生体验规律探索的真实过程,经历多样化的思维过程,体验探寻规律对于解决问题的作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恰恰体现了有效教学的“有效性”。

  1. 法则建立,在“探究——解决”中得到体现

小学数学教学中,法则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例如四则运算法则、各种算法(如通分、约分等)、确定方向和位置的法则、三角形内角及三边关系的计算法则等等。既然是法则,即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探索。有这么一句话:不明白其用途的知识,学生会把它当作天外飞来的怪物。因此,法则教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以“有趣的思考”驱动学生学习,听到学生解读出相应的数学法则,从而使数学教学更有效。

以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方向与位置”中的《确定位置——数对》一课为例,本课以学生十分有兴趣的击鼓传花游戏引入,通过游戏“找位置及猜同学”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巧妙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中,让学生在愉悦的同时,初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在学生深刻认识“第几列第几行”的基础上,进而启发学生用数对提示藏花同学的位置。巧设游戏,加深学生对数对的认识,这时可能会出现学生A的好朋友是B,而学生B的好朋友确是C的“三角关系”,这样有意思的场景更使学生的记忆尤为深刻,从而实现从实景到平面图的成功转移。

下一步是,将学生的座位图,变成“点子图”,再变成“含坐标的网格图”,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地建构出网格中“一个位置、一个交点、一个数对”的对应关系,这一过程使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成过程。课堂至此,一个规定性的法则在实际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经历探究问题、质疑困惑、建构法则、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让学生获得用已有知识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情感体验。

有效教学是走向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值得我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从实际的成长需要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探究、创造等活动,将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有效的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