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过程中休克的治疗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2
/ 1

麻醉过程中休克的治疗措施

郑江

广安市广安区格瑞尔医院 四川 广安 638002

在外科手术中往往需要注射麻醉药物达到无痛目的,使手术顺利进行。术前麻醉能改善精神紧张,抑制神经反射的传导,同时降低疼痛阈值。术中麻醉可镇静,镇痛,肌肉松弛,使各种反射消失和遗忘,满足手术要求。术后麻醉能够缓解术后疼痛。但患者在麻醉后存在一定的休克风险。麻醉过程中休克原因通常为对麻醉药物过敏,仅需过于紧张、低血糖等等。休克会导致组织器官低灌注,机体代谢紊乱、器官功能障碍、脑缺氧、意识不清、昏迷、酸中毒等等,对生命造成威胁。本文对麻醉过程中休克的治疗措施进行简单说明,希望能对大众有所帮助。

无论是静脉给药麻醉还是吸入给药麻醉都会对病人过敏时循环衰竭的代偿反应起到抑制作用。因此麻醉过程中出现休克时应当在第一时间停止麻醉,避免加重休克反应。椎管内麻醉以及神经阻滞麻醉病人应当辅助呼吸,维持呼吸正常,保证以及血氧供给。在其发生休克后需气管插管,利用呼吸辅助机持续低流量吸氧。为避免喉头水肿、气道痉挛影响气管插管效果,管道直径应当选择比正常气管插管管道小一到二号。插管后医护人员应当确认导管是否正确插入,而气管痉挛会增加气道阻力,不能仅通过手感判断插管是否正确,可结合呼吸末二氧化碳指标水平进行判断。

出现过敏性休克后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跨膜运动更剧烈,液体将流入组织间隙中,引起低血容量。扩容是抗休克治疗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措施,早期补充血容量有利于改善循环血量不足,避免微循环障碍。休克后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液。电解质溶液是常用扩容液体,能够平衡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管壁内外渗透压平衡。在扩容时往往需要输入晶体液(例如勃脉力A),避免血液黏稠度过高,改善微循环。准备输全血、血浆,补充血容量。治疗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动态调整补液的量和速度。还可使用右旋糖酐,低分子右旋糖酐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

在过敏性休克的治疗中常使用到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作用在于兴奋心肌、升高血压、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等。因此使用该药物能够改善过敏性休克引起的心率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等等。肾上腺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α、β受体,产生快速、强烈的兴奋反应。心脏β1受体兴奋则会促使心肌收缩,加快心率,改善心率过缓。骨骼肌β2受体兴奋促使血管扩张,血管内压力、阻力下降。同时β2受体还能够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扩张支气管,恢复气道呼吸功能。α受体兴奋将会促使皮肤、内脏毛细血管收缩,提高血压。儿茶酚胺类药物在治疗休克中较为常见,静脉滴注效果更好。NA、Adr、DA属于儿茶酚胺类药物。在神经源性、心源性休克的早期常用DA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针对过敏性休克则需使用Adr。

糖皮质激素是抗休克治疗常用药,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抑制休克后的炎性细胞活性,改善炎症反应、微循环。糖皮质激素还能够稳定溶酶体膜,抑制蛋白水解酶的释放,减少MDF的形成,避免因MDF表达水平过高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阻断休克的恶性循环。糖皮质激素还可抑制血管对某类活性物质的敏感性,改善的血流动力学。该药物还能够增强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提升抗休克效果。

发生休克后将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这一表现会加重休克的症状。抗休克治疗必须加强纠正酸中毒。较轻的酸中毒(16mmol/L的碳酸氢根)不必须应用碱性的药物,通常在扩容、纠正休克后可改善。若酸中毒症状较为严重应当予以碳酸氢钠溶液,治疗过程中定时观察动脉血气,调整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方案。H1受体阻滞剂可用于预防休克,该药物能够竞争组胺受体,缓解组胺表达水平过高引起的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麻醉过程中出现休克的几率较小,但只要发生休克患者生命安全必将受到威胁。因此在外科手术麻醉中应当重视休克风险,麻醉师在术前应当告知麻醉安全性,避免病人过度紧张,询问其药物过敏史,合理选择麻醉药物,予以H1受体阻滞剂预防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