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重构研究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6
/ 4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重构研究1

杜海宝

沈阳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沈阳 110034

摘要:大学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已使得这门课程必须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和交流能力方面。深化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充分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已成为大学英语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趋势。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重构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及实施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国际化也成为热门话题,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指

标,成为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对于什么是教育的国际化以及怎样实现教育的国际化,学界众说纷纭,但又有很多方面是相近的。

综合不同学者对教育国际化的定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国际化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包括国家、组织和院校等教育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和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第二、教育国际化是一种过程,是教育融入国际、跨文化或全球化维度的过程,是教育由国家性向国际性转变的过程;第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策略选择,就是将跨国界、跨文化和全球化的维度整合到高等教育的目标、职能、课程和项目中,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人。第四、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通过同他国进行教育对话,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从而提升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教育国际化的主体包括国家和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两个方面,因此,要想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至少应该从两个层面入手,即国家层面和大学层面。国家主要从政策层面引导、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这方面有很多的国际经验,如美国的“富布赖特计划”、《国际教育法》、英国的“伊拉斯谟计划”和“苏格拉底项目”、澳大利亚的“留学澳大利亚”项目、新加坡的《新的起点》与“信息技术2000计划”、日本的《教育改革推进大纲》等都是从国家政策层面,从不同角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予引导和支持,从而极大促进了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水平,成为教育国际化的引导者和受益者。从大学层面来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体中的主体,大学应该承担起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任。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采用“引进来”和 “走出去”的策略,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科研管理、师资管理、外语学习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从而提升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教育国际化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而外语尤其是英语能力是国际化人才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无外语能力,就无从谈起国际化人才,因此,外语教育的国际化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语教育的启示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后,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国际战略化需求,国家在2002年颁布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培养一大批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和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2010年国家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一般应具备以下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扎实的本专业国际化知识;熟悉和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这些素质都是以较强的外语能力,尤其是专业领域内的英语交际能力为基础的。没有较强专业领域内的英语交际能力,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国际化知识,也无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活动能力。所以,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要求各高校“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

国际化是世界大学共同的发展趋势,是大学实现快速、高水平发展,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是培养语言和文化能力,还主要停留在EGP 阶段,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是忽视教育国际化和社会需求的结果。虽然近年来许多高校也陆续开设和增设了许多的ESP 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和英语岗位工作能力,但是,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发展情况参差不齐,随意性大,缺少科学性、系统性和合理性,有待规范和提升。因此,依据社会需求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兴趣与需求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有机结合,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重构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韩宝成教授认为,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较之以前的教学大纲,在教学方向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对综合应用能力的解释不明确,强调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缺乏对文化素质的描述。《课程要求》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还没有摆脱以语言本体为核心的传统观念,在教育国际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经限制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因此,韩教授提出,在坚持人本主义看法,以意义为核心,强调知识构建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的“5C”标准,重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同时韩教授认为应重新构建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文化知识和学科知识为载体,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和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他建议大学英语应分三个类别:通识英语、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的蔡基刚教授认为,应把学术英语课程规定为必修课程,逐渐把以普通英语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转向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满足学生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求。同时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理念,树立“大学英语存在的基础是必须为专业院系服务,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对英语的需求”的全新理念。

1.明确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要求,重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问题,目前学界存在不同认识。其中几个主要的观点是“大学英语应以通识教育思想为指导,重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宽广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周海燕,周景辉, 2009) 。与之相反,蔡基刚则提出“大学英语教学重点应从目前的通用英语立即向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向学术英语转移,并确立为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服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2011) 。第三种观点是兼收并蓄: “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该与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相一致,包括普通英语、专门用途英语、通识类英语,三者的比例要适当”( 王守仁, 2011) 。丁仁仑和戴炜栋( 2013) 也提出,就我国当前情势而言,建立以综合英语为基础,以专门用途英语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和本土化大学外语课程体系最符合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国际化

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化的视野和沟通能力。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的类型、类别、目的、结构、板块化等形式内容,课程设置包括语言文化类、专业类、国际化类、实践教学类等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主要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提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的敏感性。专业类课程主要建构相关专业知识体系,培养跨学科外语能力的知识体系。国际化课程培养学生了解国际事务并能正确处理的能力。实践教学类课程培养学生在“做中学”的实践沟通能力,在相关实践环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要有跨学科性和跨专业性,形成“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模式,开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思维思辨能力,丰富国际化课程体系内容,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学习,充分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增加更多更有个性的通识教育课程; 增加国际化课程,在纵向深度上解决课程的渗透性和融合性;增加课程设置的人文通识型、专业技能型、思辨批判型、自主选择型、国际拓展型、科学研究型和实践探索型的外语课程内容。

3.重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开设国际化课程。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解释,所谓国际化课程,就是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在内容上趋向于国际化的课程。国内各高校在进行外语教学过程中,往往选用中国本土编辑出版的外语教材。这些外语教材充分考虑到我国外语学习者的实际水平,不断在使用中修订、完善,为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国内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多数选文的作者为美国人,只有少数文章为英国或其他国家的作家。所选篇章主要涉及美国历史、文化、价值观等等,这就无形中左右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得学生更多关注美国,忽视了对其他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照和理解。这种对美国文化“一面倒”的倾向,不利于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世界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此外,目前人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看法,仿佛国际化就是跟踪当今世界最新、最近的资料、观点,这一点也体现在外语教学资料的选编和使用上。英语教材中所选篇章以求新为主,相当篇幅甚至来自国外报刊等媒体,缺少文化深度,对于西方人文思想经典的观照明显欠缺。事实上,一些快餐式文章完全可以指导学生借助互联网在课下阅读。让外语教学成为学生获取西方人文思想经典的平台,既有助于学生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将有助于提升高校外语教学的品质。为此,如何在使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西方人文思想的教学内容,这是当今外语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教材方面应选用或编写专业特色鲜明的高质量精品教材是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有效保障。无论多优秀的教学名师都需要先进的适用于学生的合适教材才能实现培养高质量的英才学生。教材建设是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引进、选用先进教材,同时,关注和研究国外语言院校的学科专业教材使用情况,积极引进、撰写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借鉴其优秀之处应用于教学思想与理念之中,融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提高于一体,渗透于国际化意识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之间,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外语人才。

4.重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国际化

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辨能力培养是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目前,国内高校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模式,对于外语人才的思维、思辨能力引导欠缺,有待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思辨创新能力。《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把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突出培养各级在校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外语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改革,应该向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辨能力的拓展开发,强调实践性、引导性、拓展性的课堂内外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师生的互动性,加强实践性教学和多样性教学。

在具体教学模式上,大学英语教学应吸收现代多媒体数字技术的优秀成果,如微课、幕课和翻转课堂等,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突破传统的“课堂授课—课后作业—检查作业”教学链条,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基于学习项目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提前自主完成英语语言相关知识的学习,经过小组讨论后将共同的疑问带至课堂,将课堂转变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教师应将MOOCs 平台上优秀且恰当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作为其自主学习的有效参考。这些教学资源应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集中关注具体的语言或技能知识点,方便学生掌握。微视频的时长应控制在10 分钟以内,且以流媒体方式承载,便于学生利用零散时间、利用网络随时随地学习。这种将“微课堂”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有效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5.依托网络,建立国际化的大学英语实践体系

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在实践教学中应用和检验,将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体系在实践中进行延伸,对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接受性做出的权衡性调整,这样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组织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聘请有经验的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践; 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外派学生在学习各阶段去国外进行相关机构实习;三是进行国际交流合作,建立长期的海外互派性质的研究学习基地;四是邀请国外知名高校学者专家来校讲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精髓,开展国际合作。五是充分利用各个高校的留学生资源,加强本土生与留学生交流与合作,实现本土生的国际化。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意义非凡,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结语

目前教育部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已经问世,其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要求我们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外语教育。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2] 韩戈玲,董娟,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3)

[3] 韩宝成,重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

学),2012(1)

[4] 李宝宏,尹丕安,多模态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一项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6)

[5] 李明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6)

[6] 毛晋华,MOOCs 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与重构[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7] 毛亚英,国际化背景下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J]。《外语研究》,2013(2)

[8] 朴玉,邹丽丹,高等教育国际化新进展及其对外语教育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2)

[9] 邵华,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1)

[10] 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9)

[基金项目]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辽宁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2015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JG15DB370),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度校内课题(课题编号:W201549)和沈阳师范大学第七批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课题编号:JG2015-YB048)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 2019-3-22

[作者简介] 杜海宝(1978-),男,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翻译研究。

1 [基金项目]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辽宁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2015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JG15DB370),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度校内课题(课题编号:W201549)和沈阳师范大学第七批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课题编号:JG2015-YB048)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 2019-3-22

[作者简介] 杜海宝(1978-),男,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