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龙山小学 山东 泰安 271600
说起作文,学生害怕,家长束手无策,教师更是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无一缺憾,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感受不到学生生活的温度。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中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源头活水,哪来的清澈的渠水?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的花海,丰富多彩的生活,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等是学生习作生命之源的活水。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生活的真实体验是写好一篇精彩文章的前提。学生有了生活真实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情感转化成文字,真情实感。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教师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学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习作追求的目标,也是习作的精髓所在。
一、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习作课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本之源,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言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教学传统,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当然,作文也可灵活机动,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同学们有感而发,随时调整话题,把亲身经历、真情实感记录下来,这不就是最鲜活的文章吗?
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情可诉”,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僵硬,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是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同学之间情感体验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真情实感随文字自然流漏而出。
三、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习作与教学、学生的成长同步,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小学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地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限定,学生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果断”作指导,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地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何谈其生命力?
四、放眼生活,放眼世界,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世界风云,置身于社会,丰富情感体验,注入时代气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师引导孩子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国家、民族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袭击全球,学生停课不停学,开始线上教学。单纯的作文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认识新冠肺炎及有效的防护措施,关注疫情的发展,了解国家紧急情况下采取的各项措施,无一例外自觉遵守,武汉封城史无前例。随着疫情的发展,以钟南山、李兰娟为首的医务人员冲锋在抗疫最前线,他们是时代英雄,挽救人民的生命安全。分批返校,恢复线下教学,··· ···一幕幕感人之声的画面都牢牢印在每个人心中,这不是最美的篇章?情感体验也有保鲜期,教师跨越教材,引导孩子用文字及时保存情感,何乐而不为呢?久而久之,写作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有目标,有见地,把生活与学习融为一体,用文字表达情感就成了习惯,多彩生活就真正转化为精彩文章的活头源水。
教师创新话题让学生“写自己真实的心理活动”,“写自己真实的生活”“自己眼中的世界”,透过自己的视光,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出对生活的独到见解,童声童趣童乐喜越于纸上,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学生爱上习作,乐于表达,寄情于文字之中,文字之中见生活的温度,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尴尬,陶醉于话题习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