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 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 , 山东 潍坊 261041
摘要:为满足群众温暖过冬的美好生活需求以及促进能源结构和用能结构转变,使我市城市清洁取暖质量和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我们对中心城区清洁取暖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当前制约发展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下步工作措施和意见建议,为确保我市清洁取暖工作科学、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清洁取暖、热源布局、用能结构
一、背景意义
清洁取暖,一头事关百姓温暖,一头事关蓝天白云,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在北方地区实施清洁取暖作为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改善大气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为统筹热能资源,优化用能结构,服务改善民生,有序推进项目建设,使我市城市清洁取暖质量和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满足群众温暖过冬的美好生活需求以及促进能源结构和用能结构转变,我们结合全市“重点工作攻坚年”活动,对中心城区清洁取暖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当前制约发展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下步工作措施和意见建议,为确保我市清洁取暖工作科学、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一)上级决策部署情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在2016年12月21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要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宜气则气、宜电则电,以满足群众取暖需求为导向,推进供暖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加快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清洁供暖工作。国家相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迅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连续下发文件,大力推进相关工作开展。
(二)我市工作落实情况。我们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决策部署,明确任务目标,落实属地责任,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发展要求,系统梳理、科学制定了潍坊市推进清洁取暖工作实施意见、冬季清洁取暖规划、完善清洁取暖价格政策以及年度计划方案等一系列意见政策,为清洁取暖工作科学有序推进提供了政策保障。高规格成立了潍坊市清洁取暖和天然气产供储销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政策措施,健全推进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协调推进会议,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结合已有扶持政策,研究制定支持清洁取暖的财政、土地、金融等配套政策,积极落实财政补贴,抓好资金绩效评价,确保“好政策用好、好事办好”。按照“一次办好”要求,加快建立相关制度保障体系,减化相关项目核准和建设程序,完善项目相关准入、建设、运行标准,帮助企业协调征地、拆迁等相关工作,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将清洁取暖纳入对各县市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年度考核,奖惩罚劣、查处违纪,引导督促县市区快干、干好,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三)重点项目完成情况。一是热源建设。积极推进东部“大热源”华电潍坊发电厂机组改造工程,先后完成1—4#机组热电联产改造,供热能力达到4000万平方米;2020年将对2#机组进行抽凝背改造,总供热能力将达到4600万平方米。在潍城区南部、西部分别建成1座58MW(中电万潍)、70MW(五岳热力)区域锅炉房,供热能力增加400万平方米;2020年将在潍城区西部再建设1座92MW(市热力)区域锅炉房,供热能力再增加300万平方米。积极开发利用工业余热供暖,今年将建成潍坊特钢集团150MW工业余热供热首站,可满足坊子区东北部及高新区东南部300万平方米采暖需求。累计替代关停了9处热源厂,燃煤锅炉21台、生物质锅炉2台,总吨位1350吨/小时,年减少煤炭消费12万吨,供热节能减排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热源布局进一步优化。二是热网建设。实施供热管网“汽改水”工程,中心城区先后建成了潍坊发电厂至奎文区DN1400高温水主管道和潍坊发电厂至寒亭区DN1200高温水主管道,累计建设改造高温水供热管网557公里,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了高温水供热全覆盖,热网保障能力和节能水平大幅提升,供热网损由原来蒸汽管网的15%以上降至3%以下,可实现年节水500万吨、节煤10万吨。三是“智慧化”建设。建成了省内首个市级“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完成1万个用户室温采集点、平台硬件设施的安装和软件设计开发工作,各供热企业的基础数据基本录入完毕,实现了热源、热网、换热站、住户等供热能耗全面监测,全面提升城区供热行业智慧化运行能力,提高供热企业管理效率。
全市在2018年、2019年分别完成城市清洁取暖项目1115万平方米(计划数900万平方米)、1047.84万平方米(计划数893.3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分别完成589.5万平方米(计划数522.5万平方米)、453.35万平方米(计划数336.9万平方米),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020年计划建设516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计划建设195万平方米,目前各项工作正积极有序推进。
截止目前,中心城区总供热面积9533万平方米,其中,市政集中供热面积8481万平方米、以小区为单位的分布式集中供热面积516万平方米、分户式供热面积536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已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提前完成省清洁取暖规划要求的任务目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转作风、到一线,抓落实、促攻坚”活动要求,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锤炼工作作风,组织中心城区各清洁取暖主管部门、街道以及供热企业,深入走访了中心城区使用天然气锅炉、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燃气壁挂炉供暖以及分户供暖的居民小区,全面了解了无法接入市政集中供热的原因以及使用分布式、分户式供暖过程中和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倾听了居民的诉求和心声,摸清了制约清洁取暖工作推进的堵点和难点。
虽然,我市在全省清洁取暖面上工作表现比较优异,但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热源分布不均、用能结构不合理、末端管理不够规范、取暖效果整体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稍显乏力。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由于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电能供热设施造价较高,供电、供气价格也比较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不具备价格优势,缺少发展空间。我市虽然对煤改气和小型燃煤锅炉拆改工作制定了奖补办法,但对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供热没有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和财政补贴机制,制约了清洁能源供热的发展。二是缺少统筹规划。近年来,我市对集中供热统筹规划力度较大,通过热源厂升级改造和供热管网“汽改水”,实现了中心城区清洁化集中供暖。但是对于天然气、电、地热等清洁能源供热项目建设缺少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力度不够,且清洁供暖企业繁多,项目建设分散,设施质量参差不齐,不便于统一规划管理。三是经营主体管理不规范。目前,我市清洁能源供热市场还处于萌芽状态,清洁能源供热面积占不到中心城区供热总面积的10%。专业的清洁能源供热企业较少,清洁能源供热运行大多由用热单位或物业管理机构负责,未完全纳入行业管理范畴,缺乏规范的行业指导和管理。
(二)热源分布不均、用能结构不合理。一是热源总供给相对不足。目前,中心城区集中供热上网面积8481万平方米,实际缴费供热面积约占上网面积的65%,中心城区当前总供热能力约5800万平方米,按照每年新增上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计算,到2022年城区热源将达到饱和。目前尚有516万平方米居住小区采用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燃气锅炉等分散集中供热,供热质量不稳定,如一并纳入煤炭能源集中供热,供热能源将更为紧张。二是热源供给不平衡。东部城区建成潍坊发电厂大型热源,还有新方热电、恒安热电两个热电联产项目和奥华新能源一个工业余热项目,目前供热能力4950万平方米;西部城区规划4台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受国家政策限制目前还未启动,暂时以市热力、中电万潍、五岳热力三座区域锅炉房为主,总供热能力850万平方米,东西部热源供给能力严重不均。三是清洁取暖效果整体质量不高。虽然中心城区实现了清洁取暖全覆盖,但是除了通过市政集中供暖的居民小区外,其他通过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供热的分布式、分散式居民小区平均能耗较高,运行费用也较高,取暖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中心城区仅仅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三)末端管理不够规范。一是智慧供热系统还需完善。2019年市政府投资670万元,建成了市级“智慧供热”平台系统,并投入试运行。但系统功能还在调试阶段,信息采取不全面,未实现与企业实时信息的全方位对接,实时监控、应急处置功能还未进入常态化运行轨道。二是企业管理自动化程度不高。目前仅有小区换热站全面推行无人值守,部分企业仍未实现平台化运行和自动化控制,依靠传统的“人力”巡查管理模式,运行管理效率不高。三是部分清洁能源供热质量不高。使用地下水、空气源和天然气供暖的居民小区,部分存在设施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专业、回灌不彻底等问题,影响供热整体质量,也造成水资源浪费,该部分小区建设时未缴纳配套费,难以纳入市政集中供热。
四、下步工作措施和意见建议
从过去两个采暖季供暖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路径来看,目前中心城区清洁取暖工作应从“追求数量”向“侧重质量”方向转变,下步要重点解决“够不够用、好不好用、方不方便、实不实惠、节不节能”等突出问题。我们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切实强化引导扶持力度。各级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严格落实省、市清洁取暖规划要求,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统筹整合清洁取暖资金、生态文明建设奖补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通过财政奖补、价格引导、投融资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清洁能源供热的支持力度。将清洁能源集中供暖逐步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放城市供热市场准入和特许经营权限制。探索推行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机制,加快传统供热企业转型升级、设备更新换代,促进清洁供暖企业扩大规模,促进设备生产研发。
(二)积极开发大容量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能力。依据中心城区供热专项规划和热电联产规划,对具备条件的纯凝机组实施供热改造,优先开发30万千瓦以上大容量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能力,作为城市集中供热的主力热源。关停淘汰机组、燃煤锅炉的供暖面积原则上由大容量热电联产机组余热替代供暖。在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覆盖区域内,按照就近和经济原则,打破区域限制,发展中长远距离输热,推动富余供热能力向合理半径延伸。重点加快华电潍坊发电厂机组热电联产改造,配套建设调峰助燃站,总供热能力达到460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中心城区主力热源。
(三)有序推动工业余热回收供热。把工业余热作为集中供暖的重要热源之一。依托各类工业园区与工业集中区,对于具备工业余热供热的企业,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梯级利用,以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具有余热资源的企业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余热利用奖补资金,支持其采用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对外供热。中心城区重点推动潍坊特钢集团工业余热开发利用,配套建设高温水供热管网,发展成为中心城区重要的补充热源。
(四)稳妥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供热。充分考虑供应保障、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有序推进煤改气和煤改电供热。坚持以气定改,合理确定煤改气规模,确保做到“先规划、先合同、后改造”。实施煤改电要统筹做好配套电网建设改造,确保煤改电用户供电安全可靠。利用好《关于完善清洁取暖价格政策的通知》(鲁发改价格〔2018〕1269号)优惠电价政策,推广空气源、污水源、地源等热泵供热,提升电能取暖效率。通过财政奖补和价格引导等政策,鼓励有稳定负荷需求的机场、高铁站等公共建筑、城市综合体和商业聚集区等,结合天然气供应情况,适度有序发展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燃机,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加快寒亭区6×15MW分布式能源项目手续报批,促进一期项目落地,尽早实现冷热电三联供,增加寒亭区供热热源。鼓励利用低谷电,科学发展蓄热式电锅炉或蓄热式电暖器取暖,促进电力负荷移峰填谷,降低运行成本。
(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供热。围绕减少化石能源消费,积极推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取暖,逐步建立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互补、梯级利用的综合取暖供应体系。规范有序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建设地热、太阳能等多能源利用、综合供热供应示范项目,形成规模化清洁供热能力。依托太阳能资源和产业优势,推进“太阳能+”多能互补清洁供暖模式,将太阳能与空气能、地热能、天然气、电能等多能互补,在条件适宜的工业、公共机构等领域推广太阳能取暖系统。
(六)配套完善城市供热管网设施建设。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需要集中供热的,建设单位在编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时,应当就建设项目供热条件征求供热主管部门意见。积极推进与热电联产、工业余热、新能源供热热源项目相配套的供热管网、换热站等规划建设工作,做到热源改造和热网工程同步规划、设计、施工和投运,及时满足供热需求。实施中心城区既有供热管网系统优化和老旧管网改造工程,推进供热区域内热网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潍坊市“智慧供热”建设,2022年前,建成市、县(市)、供热企业三级联动智慧供热管理系统,实现从热源到管网、换热站、终端用户整个系统的智能化控制监管,推动供热资源优化配置和供热行业节能减排。
(七)全面推广绿色节能建筑。推进节能建筑扩面升级,全面执行新建居住建筑节能75%、公共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提升建筑门窗、分户墙、楼板等部位的节能要求。推进绿色建筑提质增效,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3层以下居住建筑除外),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能效水平高于现行节能标准的低能耗建筑和高星级绿色建筑建设;新建高度100米以下城镇居住建筑及集中供应热水的公共建筑,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验收;提升绿色建筑运营效率,水、电、燃气、供暖和空调系统实施分户、分项计量。
结束语:按照“集中供热为主、区域供热为辅、分散供热为补充”的原则,中心城区着力构建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区域锅炉房和热泵区域性供热作为辅助,以燃气壁挂炉和分散热泵作为城中村、老旧小区等分散取暖有效补充的供热格局。力争用3—5年左右时间,促进中心城区取暖用能结构明显优化,取暖清洁化水平大幅提高,热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污染排放大幅下降,保证空气质量改善和民生水平提高。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