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山东省 济南市 250100
摘要:目前,我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完善,思想政治课程是促进学生成长主渠道,助力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发挥高校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利用课程主渠道作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丰富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探究高校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关键词:高校课程;协同育人;路径
引言
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培育有担当、有理想以及有能力的高素养人才,是当今高等院校的根本使命与职责。高校应切实发挥课程育人作用,而课程思政是实现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教育全过程、促使各类课程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并生成协同育人效应的主要体现。课程思政属于课程观,并非单纯开设一门课程,同时亦不是组织一项活动,是把高校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育及改革的各个关节,落实立德树人的目的。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践行课程思政育人,体现协同育人功能,是当下提高思政工作质效的必然要求。而要想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质效,需要及时创新高校协同育人路径。
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现象的持续深化,部分高校发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脱离的情况,导致思政教育工作因缺失课程育人协同性而无法提升实效性。 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并不是单一课程便能实现,需要利用课程体系的合力效应完成。 也就是说,课程思政要以课程体系系统化建设为依托,经过课程体系各课程间分工、配合以及联动,体现课程体系和价值教育的协同效应,如此才可落实育人工作总目标。不论实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特别强调了体育之于德育和智育的重要地位。他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因此,应该重新审视体育的本质和学校体育思想内涵,体育身体动作语言仅仅是一种载体,教育家夸美纽斯、卢梭等人非常重视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目前,各类课程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之路,体育也应该把握契机,在体育教学中体现思政元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体育课程育人和育德的功能。 2019 年国务院颁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从多个维度论述了体育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是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的群体是青少年,因此,在高等院校将体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挖掘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才能更好的贯彻和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所提出的注重体育核心素养在学生体育认识中的价值与作用。体育强国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好学校体育这主阵地,学校体育要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到体育课程的教学当中,改变传统的以重技术教学,轻文化传承的局面,注重学生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也为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体育应该不断加强跨学科的交流,“体医融合”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也推动了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发展,为健康中国助力。
2高校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1丰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方法
1)扩宽高校课程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途径夯实思政课程在高校课程中的首要地位,强化思政课程和高校课程协同育人中课堂主渠道的功能,以其显性教育为引领,结合其隐性教育内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专业知识讲授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用专业知识外化于行,思政教育内化于心,感受专业课程中的职业素养。目前,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到企业、到工厂或者实验室等地方进行实践,其余专业实践教学方法较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结合不同时期大学生的时代特色,非操作性较强的专业也应拓宽实践教学途径。2)更新高校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观念高校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过程中,要充分认识思想课程在高校课程中的核心位置,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课程之间协同育人与培养人才的内在联系,行之有效发挥没门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功能。整合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注重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融入主流价值观内容,创新教学手段,结合时代,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2.2学术味与思政味并重,转换思政教育方式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路径。首先高校要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让思政课的“学术味”更加浓厚。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注重社会生活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辩证思维,注重问题导向,要真正做到理论的学习是为现实生活服务。其次,要强化各类专业课程的育人性质,使各类专业课更有“思政味”。高校在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专业课程的同时,应着眼于各类专业课程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各类专业课程中融入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等要素,使专业课程转变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载体。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更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理论支撑。高校在专业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设计阶梯式德育的具体路径,使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全方位全过程覆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开发课堂教学新模式,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和转变话语传播方式,避免灌输式教学,要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创新育人路径,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真正实现“思政味”和“学术味”的有机结合。
2.3创新高校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育教学方法
将高校各门课程教学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是保障高校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果的重要保障。在保质保量开设思政课程,将立德和树人为根本任务,高校课程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技术人员素养教育也融入其中。因此,高校各个专业的教师必须结合时代要求,增强业务水平,夯实理论知识体系,合理设计教育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校内外、课内外教学活动,思政课程在高校课程育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行之有效融入到高校其他课程的知识体系中,创新协同育人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将课程思政育人观念落到实处,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积极配合,在实施思政教育工作或者自身专业课程教学中,落实全程育人及德育育人,并在发掘课程体系德育基因的同时,最大程度发挥思政教学育人作用及相关功能。通过实施转变课程思政教育手段、发掘课程体系的德育基因以及建设课程资源协同育人体系的策略,高效创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推动大学生政治素养、道德素质以及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荟.“课程思政”的价值蕴涵和实践路径探析[J].新西部,2019(26):159-160.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