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第二实验小学 435300
摘要:“种子”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非熟悉的,将一粒种子放在适合它生长的土壤环境中,那么它就会茁壮的成长。在进行教学的时候,知识的强化正是由最初的一个点慢慢展开的,就好像一粒种子一样,需要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逐渐实现全面的成长,文中会结合一些相关例子来对“种子”知识以及“种子”课进行分析。
关键词:“种子”知识、“种子课”、数学教学
前言:将一粒种子放在土壤中,它会成长为它本来的样子,而这重点就在于种子自身的成长。“种子课”套用“种子”的概念,正是对某一类教学模式的形象化比喻,而这一类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对一个知识进行发散式的成长教学,使学生最初学到的这个知识点逐渐的成长为一个知识体系,而这样的知识体系又可以套用到同样逻辑的其他知识体系上面。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种子”知识学习想要达到的效果[1]。
一、明确“种子”的概念
(一)“种子”知识
我们将知识最本质的概念称之为知识的“种子”,学生在最初对知识体系进行学习的时候,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知识的这颗“种子”,只有在“种子”的环节就选好“种子”并打好基础,学生才能在未来过程中实现“种子”的茁壮成长。
(二)“种子课”
“种子课”就是教学过程中将“种子”播撒的步骤,在“种子”已经选好的前提下,为这粒“种子”选择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并且寻找到适合它生长的培育方法,如此下来,经过了课堂教育悉心培育的过程后,最初小小的知识“种子”就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并且茁壮的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知识体系,而同样的知识体系是可以套用到同类的知识体系当中去的[2]。
学生在对计量单位中的长度单位进行学习的时候,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厘米的概念,在掌握了厘米的概念之后,学生才会在更高年级的时候学到更复杂的距离换算。在计量单位这样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就可以将厘米的概念设定成“种子”知识,“种子”通过成长,学生会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然后再将同样的理解套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乃至更多的计量单位中去,那么这样一颗“种子”知识就算是彻底的成长起来了,“种子课”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二、“种子”知识的选择
小学阶段的教育大多以认知为主,很多的知识架构其实是类似的,如何在众多的知识中将适合作为“种子”的知识选择出来就是教师需要去研究与发现的了,只有教师对适合作为“种子课”教学的“种子”知识有了甄别的能力,才能在后面的“种子课”教育中对学生做出最具针对性的“种子”教学[3]。
“种子”的选择可以是一个知识架构中最原始的知识概念,但却不一定就是最“小”的那个知识概念,“种子”的“生长”可以是多种方向的,但“种子”的部分一定是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因为成活与成长可能性最大的“种子”才是一个合适的“种子”。
拿“长度单位”教学的知识点进行举例。学生最先学习到的是他们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厘米和米的概念,之后才是对分米以及毫米这些不常见的概念的渗透,毫米、厘米、分米、米这些长度单位的关系是平行而又持续递进的,但我们也很容易的就会发现厘米并不是长度单位中最小的单位,起码在小学的学习阶段毫米这个单位是要比厘米小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学生们最为熟悉的单位着手进行教学,因为在学生对于长度还尚未这个有概念的时候,熟悉的东西可以帮助他们更快的对知识进行理解,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厘米就相当于是长度单位中的“种子”知识。
再拿“角”的知识点进行举例。学生最先接触到的概念是直角,所以直角会成为“种子”知识,在明确了三角尺中直角的位置之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三角板重叠以及其他不同的摆放方式,在直角的基础上,角度的增大与减小会形成强烈的对比,以此来引发学生对于角度的思考,学生对于呈现出来的锐角以及钝角会逐渐的产生认知,如此,就是“种子”播种后得到的“果实”[4]。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也是不相同的,为了保证“种子”更好的播撒入每个学生的心里,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对学生们进行仔细的观察,及时的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出引导。
三、“种子”知识“土壤”的选择
教师在明确了“种子”知识的选择方法后,还需要明确的就是“种子”知识的“土壤”环境。最好理解的一种模式就是将“种子”知识按照领域与门类来进行播撒,这样会更方便同一类型的知识之间进行理解与套用。像厘米、米、公里这样的长度单位自然就是属于同一门类的,但如果将概念放宽来看的话,每个单位之间是有着固定的进率的,在学生对进率有了一定的概念之后,就可以将进率也套用到其他的相关门类中,比如时间的换算,比如面积的换算,再比如重量的换算等等,同一套认知逻辑是适用于同逻辑的知识学习的,这样也可以实现一粒“种子”的跨门类生长。
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不是现在才被创造出来的,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阶段是极为发达的,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让人出其不意的表现。
比如说,在对学生进行长度教学的课堂上,黑板上写着1-1=9,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这是不正确的,但是当教师在每一个数字的后面分别加上单位的括号之后,让学生在括号中填上能使这个等式成立的单位,学生所给出的答案却不仅仅是拘泥于当前课堂教学的长度单位的,有一分米等于十厘米的说法,也有一厘米等于十毫米的说法,同时还有一元钱等于十角钱的说法,学生在懂得了进率的关系后,还成功的将其活学活用了,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种子”知识的嫁接式教学也是成立的。这样的学习方法不只适合旧知识之间的杂糅,同样更适用于新的同类型知识的教学,最初小小的”种子“知识会在未来的教学与学习中起到莫大的作用。
我们再将“种子”与“土壤”的概念放大开来看,既然“种子”可以不一定是一个知识概念中的最“小”部分,那么适合种植“种子”的“土壤”也未必就一定是一类知识学习的最初时候,“种子”可以实现杂交,那么“土壤”也可以实现跨区域的跳跃式培养。
比如说,在对学生进行等式教学的时候,利用“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除零以外的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依然是等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将等式的算法设置成悬念,同时告诉学生们,答案揭晓的时候就是未来学习“因数和倍数”知识的时候,这样也是一种巧妙的培育“土壤”的方法。
结语:总的来说,“种子”的选择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种子课”教育的根本,“种子”的选择也不会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概念或是一种固定的形式。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也正是这样的意义,选择学生最适合也是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同时尽可能的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本,这是“种子”教学的目的所在。“种子”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类知识进行的最初掌握,在学生不断向更高层次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最初的“种子”会慢慢的成长、壮硕,让学生以更加轻松快乐的方式学习更多的知识,这才是“种子”教学方法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聂金艳. 注重思维建构,上好数学"种子课"[J]. 湖南教育:D版, 2018,78(11):29-30.
[2]王苏林. \"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特级教师余正强《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段赏析[J]. 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版), 2018, 100(011):59-60.
[3]王苏林. "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特级教师余正强《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段赏析[J]. 数学大世界(中旬), 2018,87(11):78-79.
[4]贾玉祥, 赵倩倩, 李育光, et al. 基于词语相似度的语义选择限制知识获取[J].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9,87(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