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魏有刚治疗胃癌经验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6
/ 2

中医魏有刚治疗胃癌经验探析

周长萍

马鞍山市中医院 安徽省马鞍山 市 243000

摘要:名中医魏有刚认为胃癌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毒蕴”,治疗当根据分期的早晚,明确治疗目的,分为术后杭复发转移及晚期带瘤生存,提高生活质量的“两期”治疗理念,用药强调辫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遣方用药,注意时刻顾护胃气。文章对魏有刚教授的胃癌诊疗思想进行初步总结和探讨,力图窥一斑而见全豹。

关键词:魏有刚;胃癌;中医药治疗

魏有刚,副主任中医师,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继承人,国家级名老中医范绍荣先生继承人,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传承人,中和医派弟子,马鞍山市名中医。擅长中医药治疗肿瘤病,特别是对消化道肿瘤胃癌的治疗,声名卓著。本人有幸侍诊左右,聆听教诲,受益匪浅。兹不揣浅陋,述其要于万一,以供参考。

1胃瘤发病以脾虚为本,癌毒为标,倡“脾虚毒蕴”学说

魏有刚主任认为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胃癌这个病名,但是通过临床病象的描述,胃癌可归属于中医胃脘痛、伏梁、反胃、噎幅、履瘦、积聚等范畴。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胃病者,腹膜胀,胃院当心而痛……月融因不通,食饮不下。”《济生方坛“伏梁之状,起于脐下,其大如臂,上至心下,犹梁之横架于胸隔者,是为心积……其病腹热面赤,咽干心烦,甚则吐血,令人食少肌瘦”心下,即剑突下,胃之部位。文中这些描述与中晚期胃癌表现的疼痛、食少、进食梗阻、呕血、消瘦和胃院部肿块(心下至脐)相吻合。《丹溪心法·翻胃》:“噎隔、反胃,名虽不同,病出一体,多由气血虚弱而成”提出了噎膈是以进行性吞咽困难,食人即吐为主要表现,并伴有腹胀、吐痰涎等症状,与胃癌所致责门狭窄的症状相同。

魏有刚主任认为胃癌的病机当以脾虚为本,癌毒为标。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多和正气虚弱有关,如《素问》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活法机要》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景岳全书》云:“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诸病源候论》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之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正气虚则成岩。”《卫生宝鉴》云:“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度,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医宗必读》有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胃癌的发生也不外,由于饮食不洁(节)、忧思恼怒、细菌感染、先天察赋虚弱等原因导致脾胃虚弱,气血化生发源,水谷运化失司,导致气滞、痰凝、血癖、热结、水湿内蕴,热久为癌毒,停积于胃,发为胃癌。胃癌发病其脾虚为本,邪实为标。对邪实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气滞、血痕、痰凝、水湿、热毒等病因上,当以癌毒立论,因为这些常见的病因不能体现肿瘤病难以治愈,容易复发转移,预后差的特点。肿瘤病在病变机制上当有其特殊性,唯有“癌毒”才能体现其耗损正气、毒邪难清、广泛侵袭的特点。正如《仁斋直指方》指出:“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毒根深藏。”“癌毒”邪深毒藏是肿瘤发生、传变、转移的重要原因。魏有刚主任认为对于在肿瘤病治疗过程中,即使病人一般状况很好,运用中医传统的四诊方法已无证可辨,我们也不可以说病人痊愈,而应该将现代医学检测的结果,包括肿瘤微小转移灶检测的异常,甚至基因检测的肿瘤易感性等等都应该纳入中医广义望诊的范畴,从辨证上来说,属于当“癌毒”,临床上应该进行抗癌中医中药的治疗。

2明确目的.分期论治,强调胃癌中医药“两期”论治

在胃癌治疗中,魏有刚主任认为应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基础上,按照胃癌综合治疗要求,进行中医药的全程参与。治疗当先根据胃癌临床分期,明确治疗目的,强调中医药“二阶段”论治。对于临床分期较早,存在手术根治机会的,中医药治疗当以防止肿瘤的复发转移为主;对于临床分期晚,无手术根治治疗机会的,当以人为本,在“带瘤生存”的情况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对于能够行胃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魏有刚主任指出虽然手术和化疗有了较大进步,但并不能使患者长期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仍是患者的最终死因。中医药抗复发转移治疗是胃癌根治术后的主要目的。魏有刚主任认胃癌根治手术后,绝大部分患者需进行六个疗程的巩固性化疗。术后患者临床多以脾胃受损、气血两虚、机体阴阳失调为主。此时宜采取扶正为主的治法,是为“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魏有刚主任遵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重视胃癌术后患者在共性基础上存在的个体差异,具体分析患者阴阳、气血的盛衰,结合肿瘤的种类、病理类型等一系列症候群,对长期临床应用孟河学派治疗胃癌的经验加以总结,归纳出以健脾养胃法为主,分别配合理气、温中、养阴、清胃、实脾等方法进行胃癌术后患者的中医药治疗,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

对于晚期不能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魏有刚主任认为其无临床治愈机会,其治疗当以人为本,在“带瘤生存”的情况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魏有刚主任查阅大量中医古籍,包括《普济方》《济效良方》、《脾胃论》《和剂局方》《证治准绳》等,结合我院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晚期胃癌脾虚毒蕴,治疗当健脾养正消瘤为主。临证以后世比较推崇的古方“健脾资生丸”和“血瘤丸”进行临床化裁,疗效颇为满意,使很多晚期病人治疗后从中获益。魏有刚主任认为这两张古方最为切合晚期胃癌的病证特点,一则健脾扶正,滋养后天;一则攻邪除结,两方交替或作适当加减,临床效果颇佳。

3病证合参,机圆法活,益气健脾基础上的病证用药

在胃癌诊治中,魏有刚主任认为需要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病是纲,证是目,纲举目张,病在肿瘤的诊疗中是主导的方面、宏观的层面,把握了病,就把握了整个疾病的发展脉络;证是微观的,从证而治,是中医治病的一个基本原则。病证结合的要点,有证以证为主,无证从病。辨证应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辨病应抓住患者的病期及患者的一般情况,从肿瘤的诊疗来看,总体上是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然病期不同,处理侧重点不同。明确患者寻求中医的治疗目的:是手术放化疗后调理康复,或是放化疗中的减毒增效,或是中医药的姑息治疗,治疗目的明确,就能整体的把握疾病的诊疗。不注重辨病治疗,可能会贻误治疗时机,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对于胃癌术后患者,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在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很多时候出现无证可辨的局面,这种时候就更应该采用辨病论治。

魏有刚主任认为胃癌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毒蕴,其中脾虚为本,毒蕴为标,在临证治疗时以益气健脾为基本大法,取“脾旺不受邪”、“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之意。《医方考黯出:“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赢弱矣。若治重症者,宜以脾胃为主。”常用方如四君子汤、附子理中汤、黄芪建中汤等。药用太子参、炒党参、炒白术、怀山药、炙黄芪、云获等、生芭仁、红枣、炙甘草等。“受水谷之人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脾非阳不运,因而常于益气健脾方药中酌加温阳药,取温脾助运之意,药如淡吴英、干姜、桂枝、附片。用药中常酌加开胃消导之品,使胃能受纳水谷药物,药如焦碴曲、谷麦芽、鸡内金。中虚气滞者酌加陈皮、木香、砂仁、积壳、台乌药等调理气机,使其补而不滞。对于癌毒内蕴的状况,魏有刚主任根据痰毒、热毒、癖毒、水湿毒邪的不同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佐以化痰软坚、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利水等治法,辨证选用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见穿、紫丹参、山慈菇、土茯苓、藤梨根、蜀羊泉、山豆根等被现代药理证实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