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四川成都 610225
摘要:如今,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高中地理教育首当其冲,进入了地理核心素养时代。在此背景之下,深入研究地理教材,优化教育方法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着眼于高中地理教育中的小切口、大纵深问题,对地理试题中的小切口问题进行了概述,并对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小切口;大纵深
前言: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以小切口、大纵深方法开展教学十分常见,这是开展主干知识教育、开展拓展教学和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在实践工作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基于教材,做好小切口问题构建,明确其考察目标、合理调整问题难度,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一、高中地理小切口问题概述
小切口问题在高中地理试题中十分常见,所以在教学和学习环节也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关注。现阶段,小切口问题主要指小切口区域和小切口的地理事物,前者具有范围小、比例尺大的特点,后者则主要包括生物生产、自然地理事物、垂直地带分异规律等。在构建小切口问题时,教师需要基于教材和地理素材作业。比如,根据地理教材中的主题知识和具备时代特征的地理素材沟通构建教学活动中的小切口问题。
从本质上而言,小切口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为师生提供了实现课堂教学延伸、知识拓展和知识补充的机会,能对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地理教学的创新性进行充分展现,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十分有利[1]。在实践工作中,为了能切实发挥小切口问题研究的价值,教师需要基于地理基本原理和教材中的知识要点来设计与材料相适应的小切口问题,以便于实现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纵深研究。此时,教师需要通过合理规划,保证小切口问题源于教材,又需要通过科学设计让其高于教材。开展高中地理教材小切口问题的纵深研究时,师生应该以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为目标,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将知识点串联成网,增强其系统性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二、常见地理小切口问题分类
1.区域空间视角下小切口问题案例
地理学科具有着区域性特点,地理考试中经常会借助一些区域性地图,将地理的名称还有形状和一些符号进行呈现,从而考查学生对于区域位置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可以科学的对区域特点进行概括。这类问题所涉及到的区域都是小尺度的空间,会根据图中呈现出的地理事物,让学生去观察、分析还有比较。从而对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此考查学生地理读图能力,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2.地理要素视角下小切口问题案例
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就是地理要素。地理知识的学习基本都是从一个个地理要素学习开始的。自然地理要素包含了气候、土壤、水文还有生物等等内容,而人文要素包含了人口、城市还有农业、工业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个别的地理要素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地理现象进行理解。而且在平时的考试中对学生进行地理要素知识的考查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比如有这样的一个例题让学生从地形的角度去分析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具体的成因。这个例题就是地形这个自然地理要素让学生对气候特点进行分析。在高考中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但是通过这样的例题往往从另一个方向对学生进行了考查,让学生能够获得一个新的视角,实现了从小切口延伸到更加深度和广阔问题的可能,达到了小切口问题的纵深。
3.地理过程视角下小切口问题案例
地理过程就是地理事物现象发生发展还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强调了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特征。通过下面的这个图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同一个地理现象经过了四个阶段的变化,而且在空间上面也在发生着一定的转变。同时伴随着时间的变化,地理现象会在一个阶段和空间达到重合。对学生进行地理过程的考查主要是希望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间隔之内,尽可能详细的将地理现象的行为和发生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概括,同时也希望学生分析出地理现象和过程存在的一些关系。比如有这样一个例题就是让学生分析北欧地区峡湾形成过程。
三、小切口问题的大纵深化探究方法
面对高中地理的小切口问题,师生应该开展由点及面的纵深研究。笔者基于实际教学案例,对地理教材小切口的纵深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
2.1小切口问题研究示例
图1是高考课标卷Ⅲ中的一道考题,属于典型的小切口问题。从给出的题干材料和问题当中,我们可以对小切口问题的出题形式以及答题要点进行简要总结。研究小切口问题时,我们应该从题干、图片和问题中抽取关键性信息和核心考点,并基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对所获信息进行梳理和补充,为答题提供依据。在解题环节,我们需要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整体思路进行深入研究。
图1 案例题目
以问题(2)为例,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纵深化思考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在回答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前,先提出问题“影响鱼类产量的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调研和分析得出结论。而后组织他们根据鱼类的生物习性、环境温度、密度、饵料、气候和水质等影响因素对白斑狗鱼的产量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得出问题(2)的答案。在此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们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地理原理,对小切口问题的内容进行拓展分析,借助联系、发展和辩证眼光来解决问题。
2.2纵深探究策略
在实践工作中,要基于纵深化思维对地理教材中的小切口问题进行解决,就必须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在解决小切口问题时,学生们应该牢记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方面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挖掘,从而实现小切口问题的纵深分析[2]。
首先,基于区域空间的小切口问题。纵深化探究此类问题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试题分析和有效信息提取工作。此类型问题大多以小尺寸空间内的地理事物为考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区域现象思辨能力。所以,在解题环节就必须对所有已知信息进行深度挖掘,而后再得出相关结论。以《季风水田农业》一课的习题:阐述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原因为例,在解题时需要从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出发,基于地理环境影响因素开展综合分析。另外对于含有文字还有地图信息的小切口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三个步骤进行分析,一方面就是要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掌握材料的背景和具体的内容,能够提取关键的信息,让学生掌握题干的信息,找出关键的内容,对图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把握细节。其次就是要认清楚区域具体的位置,能够了解区域背景知识,将问题和背景知识进行整合,为回答问题做好一定的铺垫。最后就是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在解题中可以准确的解答。
其次,基于地理要素的小切口问题。这种问题中的地理要素既有自然地理部分也有人文地理部分,所以许多题目的解决都需要基于纵深化思维。在实践工作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整合自身已掌握的知识,以关键性地理视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和地理要素答题思维模型,为有效解决此类型问题做好准备。教师在引导学生建立地理思维模型的时候要注意整理和运用。当然很多地理要素无法一个个呈现出来,但是学生必须要作一个有心人,要能够对整合的思维模型进行一定的补充和修正,这样才能够夯实补充自己的知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处理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再次,基于地理过程的小切口问题。分析地理过程就是分析该区域的地理事象演变过程和规律,其中各个知识点之间有明显的连接性。所以,在解决此类型问题时,就必须追本溯源,找到地理知识的原点,进而实现对地理过程的整体分析和理解。这样一来,就要求学生们从多角度出发看待小切口问题,将“点”拓展成“线”和“面”进而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比如,探究城市化、人口迁移、工业地域形成等问题时,学生们应基于时间线、地理原理和规律来阐释答案。地理过程是按照时间线索具体发生还有发展和演变的顺序进行的,学生需要对基本的地理概念清楚地掌握,要能够明白地理原理还有地理规律。答题的时候要能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答题,也要明确知识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能够使用地理语言进行完成的表达,避免对其中想要阐述的内容出现一些遗漏。
最后,基于人类活动的小切口问题。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是此类型问题的主要考核点,在实践中为了能快速解题和答题,学生们应该学会实现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在教学环节,教师也需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和能力。比如,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他们能对二者的相互影响有正确认知,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学会辩证的看待人和地理之间的关系,能够分清楚人类活动对于地理环境造成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分析出我们人类活动长期和短期造成的利益影响,让学生能够从多个利益角度去分析问题。而且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这个实践活动对于解决地理小切口问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学会用地理的视角去解决问题,要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真实世界的䄦体验。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可以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意识。对于一些无法落实实践的活动,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模型让学生去体验,使得学生可以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进行方案设计,进行观察实验和操作记录,进而完成汇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多思考。
结论:总而言之,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以综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地理思维、实践能力和区域认知为目标。在这一环节,小切口、大纵深的教学思路十分适用,可以实现“以小窥大”。在实践中,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围绕教材科学设计问题和教学思路,通过必要性引导让学生主动开展知识探究和思考,进而对他们的地理素养进行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白明英,史彦雍,沈欣婷.高中地理教师微课教学行为的偏差及其矫正[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8,(3):109-111.
[2]杨小丽.小切口·大纵深·高目标——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为例谈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J].魅力中国,2019,(4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