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财经学院
摘要: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积极探索培育高校社团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发挥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学生社团 育人功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社团的职责使命。“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下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充分挖掘社团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
1.响应新时代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的必然选择。共青团要把握好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学生群众基础这一政治责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团学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社团建设是共青团工作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学生社团的作用,高校应当进一步挖掘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让更多的力量向社团汇聚,凝聚青年,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
2. 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的题中之义。在“三全育人”格局下,能够广泛覆盖学生、深刻影响学生的学生社团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增长点。学生社团理应服务配合好教育教学部门,在“大思政”格局中做好战略配合者;在广阔的课外空间,学生社团可以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组织化成长空间,是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主角,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
3. 共青团组织提升引领服务凝聚青年能力的内在要求。相较共青团组织,学生社团的自发组织性使社团活动具有选择自主、目标自主和行为自觉的特点,更加强调在尊重成员主体性和个性的前提下通过平等协商形成集体行动,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必然选择。
4. 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和代际特点的客观需求。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学习方式、生活形态更加多样,价值观念更趋多元,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强烈。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趣缘社交”需要而形成的组织关系,社团成员之间共同点、交集明显,具有圈层化特点。以学生社团为场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代际特点,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更高。
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制度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完善的制度是社团发展和育人功能发挥的保障。然而,多数高校现有的社团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未能准确反映新情况、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同时,社团内部运行机制也不够健全。社团内部规范,在实际运行中没有及时更新修订,尚未形成科学、规范、闭合的管理体系,并不能为实际运行和活动开展提供规范保障。
2. 规范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传统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管理主体相对单一,加之社团数量较多,大量的管理是依靠社团联合会的学生进行,管理举措不够有力。指导教师对学生社团的整体运作情况不了解,存在只挂名、不指导、不管理的情况。另外,高校还存在一些非典型性“学生社团”,如校外组织在高校建立的分支或项目团队等,给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带来难度。
3. 协同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社团与班级、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共享性不够、互助性不足,“内循环”不够充分;与教学、科研、管理等部门的联动性不足、协作性不强,“外循环”也不够顺畅,在“三全育人”的格局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与其他组织不能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也影响了学生社团发展和育人功能发挥。
4. 高校对学生社团重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对学生社团建设重视不足,对学生社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功能开发不够是目前学生社团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虽然多数高校把学生社团定位为“第二课堂”,但在实践中缺乏长远规划,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有效引导。此外,由于经费、场地、设备等方面的紧缺,社团发展的内动力和外驱力不足,工作方式、活动载体创新动力不够 ,影响了学生社团的育人效果。
二、优化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策略
高校学生社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应当结合当前学生社团建设的总体情况和存在问题对症下药,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深化改革举措,优化教育策略,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1. 加强党的领导,提升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力。学生社团是青年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应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高校要构建强有力的学生社团领导体制,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行政支持、团组织具体执行和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社团工作格局,做到党政协同、部门联动;高校院系党组织要强化政治核心作用,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功能,牢牢掌握学生社团工作的领导权,确保学生社团工作与其他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
2. 强化思想引领,提升高校学生社团引领力。高校要解决好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学生社团应当在其中找准定位、认清优势。学生社团应当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将育人要素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帮助大学生实现“知识—信念—行为”的转化,引导学生认同主流价值观念。
3. 创新制度体系,提升高校学生社团保障力。一方面,加强社团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长效机制建设,形成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并将制度自觉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另一方面,要健全社团全程管理制度。科学合理、民主规范的社团管理制度是破解社团管理失范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社团运行的基本遵循。
4. 规范治理模式,提升高校学生社团协同力。一方面,二级学院在社团指导和管理方面应当享有更大的自主权,承担更重要的职责,推动学生社团逐步向多元共治模式转变。另一方面,要坚持分类指导、重点扶持、整体推进的社团建设思路。将学院的学生培养需求与社团管理有效结合。
5. 加强教师指导,激发高校学生社团驱动力
教师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是提高社团发展质量,发挥社团育人功能的关键要素。一方面,要强化社团指导教师激励计划,探索推动将教师指导学生社团纳入教学课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社团这个“隐性课程”来育人。另一方面,要从全员的角度考虑,形成由学科专业教师、党政领导干部、行政教辅人员、社会(企业)导师组成的多主体参与的指导团队,确保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J]. 陆凯,杨连生. 中国高等教育. 2018(Z2)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社团文化建设路径研究[D].张英.长沙理工大学 2018
[4]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武颖静.现代经济信息. 2019(17)
[5]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J]. 彭曼丽,崔梦飞.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01)
作者简介:韩玉娟,1985年10月出生,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梁山,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