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学习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学习能力

郭建霞

福建省福州市鼓山新区小学 350001

摘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靠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学会学习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可以举一反三,更广泛地猎取各方面的知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学法 指导 举一反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从叶圣陶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教师要把学习的方法指导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那么如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转变呢?这种转变必须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把获得的方法不断地概括化、系统化,学会将学到的方法成功地迁移到新的知识中。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学法指导,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呢?

  1. 从教到用,实现学法迁移。学法指导在课堂上的体现,常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不断用学到的方法来实现学习的迁移。如“基本字带字法”,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用学过的熟字作为基本字掌握成串汉字。例:青—清—请—精—请—睛—晴—情,再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掌握这些字的字义,最后教给学生“基本字表音,偏旁部首表义”的学习方法。但是教师仅仅传授教法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自己把学到的方法进行广泛的运用和验证,做到学以致用。如学习“令—领—零—岭—铃—玲”等字,只有让学生不断地把学到的方法进行运用,才能逐步实现学法迁移。当然在实现学法迁移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防止学法中的负迁移。如“声旁表音、形旁表义”这一学法,由于汉字的演变,如果形成定势,有些人就会读错字音。

二、由扶到放,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往往取决于学生能否清楚地认识这两种情境之间的统一性或相似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揭示出两种情境之间的相似点,通过由扶到放,实现学法迁移,让学生学以致用。如《桂林山水》一文第二、三自然段的结构完全相同。第二自然段先把漓江的水同大海、西湖相比,然后从“静、清、绿”三方面描述漓江水的特点;第三自然段先将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相比,然后从“奇、秀、险”三个方面描写桂林山的特点。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采取以扶为主,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感悟,了解漓江水的三个特点,以及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描写它的特点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这一段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做到教“法”举一;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从扶到放,让学生运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做到学“法”反三。这样从扶到放,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同类课文的学习中。

三、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写作与阅读这两者的活动既有联系,又有不同。阅读时,学生通过感知文字材料,根据作者的思路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作文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要表达的思想,选择和组织生活中积累或观察到的材料,以一定的先后顺序,段落层次,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写作和阅读的活动是互逆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阅读和习作中,要抓住互逆这一迁移点,可将阅读中的“解题”、“中心”、“划分段落”和作文中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结合起来,阅读举一,作文反三;或作文举一,阅读反三,从而实现读写结合,相辅相成。

四、课文归类,举一反三。为了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学习内容与经验。我在教学中,把写作特点相同或相似的课文归类,通过一篇带多篇的方式实现举一反三。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材本身就将特点相似的课文归并在一起,如单元各组课文之间及各组内各课课文之间,围绕着单元或各组的训练重点和教学目的要求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共同担负着完成本单元或本组的教学任务。每个单元都有一篇是基本篇。基本篇教学是整个单元教学的基础,是整个单元教学的示范课,靠它为整个单元教学定向、定度、定势。这种情况,是通过基本篇带动其他篇的方式实现举一反三。

另一种情况是我们教师可把相同特点的课文归并到一块,如《颐和园》、《游金华双龙洞》等游记课文。这些课文都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每游一处之前,都准确地运用了方位转换词。上述课文都是学过的课文,还可以补充一些同类特点的课外读物,然后以一篇带多篇的方式让学生举一反三。

五、从仿到创,同中求异。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也有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作文指导中引导学生从仿到创,就是以课文为范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别人的语言和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加以运用。如《赵州桥》一文有一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承上启下”的重点部分是“启下”。对此,我引导学生读中学写,进行“仿写”。要求学生按照下面过渡句仿写:(1)“王敏不但自己学习好,而且热心帮助学习差的同学”。(2)“妈妈不但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我,而且在学习上严格要求我。又如学习了《燕子》一文,可模仿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绘燕子外形特点的句型,简要介绍自己喜欢地一种小动物外形。随着仿写的增多,逐步从大同小异到小同大异,直至迥然不同。

这样通过从仿到创,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六、从教到悟,实现知识内化。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更要引导学生悟法。如我在教给学生部首查字法后,一个学生在运用时发现有些特殊字另有规律,像“书、为、来”这些独体字,就没有明显的部首,可这些字如果查第一笔的笔画,则都能查到。为此得出了一个规律:凡是找不到部首或部首不明显的字,一般应查起笔的笔画。这个方法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又如在教学形近字“清—请—请—睛—晴—情”时,让学生自己说说用怎样的方法记住这几个字时,有的学生不会死记硬背,他懂得利用汉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非常轻松辨别并记住了这几个形近字的字形。唯有自学的内因作用,学习才能显出价值和作用,通过师授学法到自己悟法进而实现知识内化。

七、利用文本资源,指导提问策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会提问就是学会求真,学生提问的习惯从小就要养成。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爱提问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的策略。课文中有许多培养问题意识的可用资源。如看课题可以提问,如《自然之道》,这“道”是什么?人们是怎么认识的?有时候还可以从课文中内涵丰富的词句进行提问,例如《少年闰土》:“啊,闰土的心理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我面对闰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叹呢?到了中高年级,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从内容上提问,还要学会从语言形式上进行提问,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写,不那样写?从语言形式上发现问题,比较、对比是常常采用的策略。当读到新的、异乎寻常的,或是违背常规的语言形式时,学生就应该油然而生疑问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做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学生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