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给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3

心血管内科给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邢辉

莱阳市中医医院 山东莱阳 265200

【摘要】 目的 分析心血管内科给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筛选2019年2月-2020年1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名患者为研究样本。患者住院期间共给药820次。对发生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及发生率进行分析, 并指出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给药护理不良事件中,医嘱类不良事件发生率6.3%,抄写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1%,给药类不良事件发生率10.4%,给药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3.8%。治疗药物种类中,未发生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组中,抗生素及呼吸系统疾病药物比例较之发生给药不良事件组的比例更高(P<0.05),而未发生组心血管系统用药比例较之发生组比例低(P<0.05)。给药途径中,未发生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组口服用药和肌注用药比例较之发生组比例更高(P<0.05),而未发生组静脉滴注用药比例较之发生组低(P<0.05)。护理人员因素中,未发生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组排班合理、专业技能强、职业素质强以及护理>3年比例较之发生组更高(P<0.05)。结论 心血管内科给药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分为医嘱类、抄写类以及给药类三种类型,与治疗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以及护理人员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时,需要进行特别注意,以降低给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药物治疗;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关因素;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也在不断上升,而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呈现出良莠不齐情况,这对医院护理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心血管内科是医院重点科室之一,收治的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且多合并基础疾病,病情比较危急,用药量比较大。在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过程中,需要对用药剂量、给药方式、给药时间等进行护理干预。而治疗过程中,降压药、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应用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还会引发各种危急事件[2]。而护理不当或者给药方式、给药剂量等错误,很有可能引发患者治疗效果受限、引发生命安全危象,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为了提升心血管内科患者用药效果及用药安全,本研究对心血管内科给药护理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并分析影响因素,作为护理干预的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9年2月-2020年1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名患者为研究样本。患者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48-75岁,平均(60.1±3.5)岁。包括心绞痛、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各20例。

1.2 方法

对100例患者接受的820次给药护理情况进行统计和记录,将给药护理中出现的医嘱类、抄写类、给药类(包括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用药途径、联合用药、溶媒选择等)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统计出现的不良事件[3]

1.3 观察指标

1.3.1 统计两组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及发生率。

1.3.2 分析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n(%)描述定数资料,以X2检验; P<0.05,组间比较存在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及发生率分析

由表1可见,给药护理不良事件中,医嘱类不良事件发生率6.3%,抄写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1%,给药类不良事件发生率10.4%,给药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3.8%,具体不良事件类型详见表1。

表1 两组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及发生率分析[n(%)]

项目

类型

给药次数

占比

医嘱类

用药频次

10

19.2

(52次,6.3%)

用药时间

12

23.1


用药剂量

10

19.2


联合用药

20

38.4

抄写类(58次,7.1%)

疗程

20

34.5


用药频次

18

31.0


用药种类

5

8.6


溶媒

15

25.9

给药类(85次,10.4%)

给药时间

38

44.7


给药方式

5

5.9


给药剂量

12

14.1


输注速度

30

35.3

合计


195

23.8

2.2 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2可见,治疗药物种类中,未发生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组中,抗生素及呼吸系统疾病药物比例较之发生给药不良事件组的比例更高(P<0.05),而未发生组心血管系统用药比例较之发生组比例低(P<0.05)。给药途径中,未发生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组口服用药和肌注用药比例较之发生组比例更高(P<0.05),而未发生组静脉滴注用药比例较之发生组低(P<0.05)。护理人员因素中,未发生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组排班合理、专业技能强、职业素质强以及护理>3年比例较之发生组更高(P<0.05)。

表2 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n(%)]

项目

类型

未发生(625次)

发生(195次)

药物种类

抗生素

150(24.0)

18(9.2)*


心血管系统用药

385(61.6)

156(80.0)*


呼吸系统用药

115(18.4)

15(7.7)*


其他

10(1.6)

6(3.1)

给药途径

口服

425(68.0)

15(7.7)*


静脉滴注

50(8.0)

156(80.0)*


肌注

85(13.6)

4(2.1)*


吸入

65(10.4)

20(10.3)

护理人员因素

排班合理

600(96.0)

56(28.7)*


专业技能强

585(93.6)

52(26.7)*


职业素质强

592(94.7)

71(36.4)*


护龄>3年

572(91.5)

60(30.8)*

注:与未发生组对比,*P<0.05。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给药护理,关系到患者用药治疗效果、安全性以及医院的服务质量,因此,必须要加强管理,提升护理质量[5]。而对临床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以及发生频率进行分析,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可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提高心血管内科给药护理质量及治疗安全性[6]

本研究中,针对100例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及其820次给药情况进行分析、统计,研究结果显示,给药护理不良事件中,医嘱类不良事件发生率6.3%,抄写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1%,给药类不良事件发生率10.4%,给药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3.8%。针对这一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发现临床护理人员对给药护理不是十分重视,但本次研究未对给药护理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进行分组,因此,只能从不良事件的类型进行分析。发现包括医嘱类、抄写类以及给药类三大方面存在护理疏漏,因此,需要从这三方面入手,提升心血管内科给药护理的效果和质量。对本次研究中引发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治疗药物种类中,未发生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组中,抗生素及呼吸系统疾病药物比例较之发生给药不良事件组的比例更高(P<0.05),而未发生组心血管系统用药比例较之发生组比例低(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在心血管内科应用的治疗药物中,抗生素以及心血管系统治疗药物更容易引发给药不良事件。尤其是心血管系统治疗药物,包括了抗血小板、抗凝药、降压药、降脂药等,药品种类多,用药方法复杂,还包括了溶媒因素和联合用药因素。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观察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并准备好急救措施。而护理人员巡视力度不够或者对患者基础疾病、过敏史等了解不够,很容易在遵医嘱用药时,出现给药护理不良事件,因此,在应用心血管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力度,并对患者情况充分了解,以提升治疗的安全性

[7]。研究结果还证实,给药途径中,未发生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组口服用药和肌注用药比例较之发生组比例更高(P<0.05),而未发生组静脉滴注用药比例较之发生组低(P<0.05)。这说明在心血管内科治疗过程中,口服给药及吸入给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其次是肌注,而静脉滴注引发的不良反应比较多。静脉滴注会对静脉造成一定的刺激,且给药速度和剂量控制不佳,也会引发患者心率过快,引发心血管扩张,并导致心脏不良事件[8]。比如,在患者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时,要为患者静脉滴注可达龙、酒石酸美托洛尔注射液等药物,在滴注过程中,要注意精确给药,保证稳定的输注速度,及时察觉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给予积极的干预。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巡视,并对输液速度及剂量密切关注。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经验,准确的调节输液速度,并提升自身技能,对静脉滴注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提前预防,以保证患者治疗安全[9]。对引发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的护理人员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未发生给药护理不良事件组排班合理、专业技能强、职业素质强以及护理>3年比例较之发生组更高(P<0.05)。说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临床操作技能,是保证患者给药质量和给药安全的重要因素。低护龄的护理人员,其对药物相互作用、给药剂量、浓度以及给药方式了解不全面,容易混淆,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护理差错和漏项。而护理专业素质不强以及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也使得其在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给药护理过程中,出现差错,引发护理不良事件[10]。在排班过程中,护理人员连续排班或者夜班多,容易产生疲劳感,因而在给药时更容易出现护理差错。在排班时,可实施弹性排班制度,避免护理人员过度疲劳或者带着情绪工作,引发护理不良事件。由上述分析可见,心血管内科给药护理中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比较高,而针对药物因素、给药途径因素以及护理人员因素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改进,可提升护理质量。

综上,心血管内科给药护理对整体护理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对发生不良事件的类型进行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影响因素,可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避免影响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本次针对药物因素、给药途径因素以及护理人员等几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希望为临床提供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李浩杰, 宋云虎, 唐亚捷,等. 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18, 18(1):2342-2345.

[2]于翠迪, 肖艳杰, 余天浩.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9, 40(7):420-425.

[3]胡法国,张莹,马翔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 48(2):167-170.

[4]吴玉萍, 李秋香, 李爱诚,等. 中部某医学中心护理人员给药错误现况及其相关因素探讨[J]. 医疗品质杂志, 2019, 13(6):44-50.

[5]李亚莉.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及防范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28):284-285.

[6]王代梅, 杨玉霞, 张荷群. 追踪方法学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 2018, 15(28):6-7.

[7]冯翠竹, 王飞琼. 老年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护理风险管控策略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 39(17):2070-2071.

[8]李娟. PDCA循环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价值体会[J]. 中国卫生产业, 2020, 17(8):162-164.

[9]宋颖.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3):280-281.

[10]钱银芬, 厉丽芳, 吴晓珍. 心血管内科中成药注射剂应用的潜在风险因素与针对性措施[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9, 27(11):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