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尔敏论证模型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2


图尔敏论证模型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何丽娜

空军工程大学基础部 陕西 西安 710051

摘要论证是学生思维活动和推理过程的外显。在研究生课堂的英语言语交际过程中反映出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广度但缺乏整体逻辑性和言语组织能力。图尔敏论证模式通过建立从前提到反驳到结论的有机联系,深挖支持前提的基础,分析歧义的存在,使用限定词明确前提和结论的可接受性,提供了相比于传统逻辑方法更为明确的论证要素、理论框架和论证方法。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实际论证的过程和论证要素以及论证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思辨概念,理解论证的逻辑过程。

关键词:图尔敏模式、论证要素、论证方法、英语言语交际

  1. 图尔敏论证模型的源起和发展

当代英国著名思想家史蒂芬埃德斯顿图尔敏在1958年出版的《论证的使用》是论证宏观结构领域的奠基性成果,是在形式逻辑占统治地位的背景下,以法学为模型提出的论证模型,揭示了哲学论与认识论研究中所潜藏的理论问题。图尔敏模型是对绝对主义者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作为唯一恰当的 推理模式的批判,他认为这一结构形式过于简单,既不能区分事实和假定,又无法处理例外情况,因此结论存在歧义且都是“非真既假”的绝对断言。(邓杰,2012)。因此,图尔敏提出了包括主张、数据、依据、支撑、限定词和例外六个要素,提出了从提出主张到证明主张合理的完整过程,这一推理模型被称为图尔敏模型。1978年《推理导论》一书对早期的表述进行了拓展和深入,突出了论证的整体思路和要素间关联,原有的论据和论证关系也更为具体和明确,是论证在实践应用中的发展。“图尔敏模型”一经提出便成为当时极具革命性的理论,广受争议。但是书中提出的图尔敏论证模型揭示了不同语境或论坛中普遍适用的程序性结构,成为论证研究的现代经典,对当代论证理论、修辞学、言语交际研究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图尔敏论证模型中的关键要素和言语交流机制

图尔敏模式对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从事交流研究与教育教学者中间广受推崇,应用于大量关于交流技巧的教科书中。其在教学中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在于:1. 传统的论证模型往往要求学生针对现象给出解释,并追求解释的详尽,具体或生动性。2. 大多数批判性思维训练仍然禁锢在“提出问题-假设讨论-实验验证”或类似的模式下,即针对问题进行简单讨论后迅速进入结论,而这种追求结果的解释往往变成繁复、晦涩或者单调的说教,忽略了让学生参与探究、论证和表述论证的过程,浪费了语言操练和表达的机会。这两种程式化教学因为“过于注重探究的形式而忽视探究实质甚至不明探究缘由,造成物质性目标和功能性目标的双重缺失。” (任红艳,2012)而图尔敏模式中对于论证中各个环节的阐释和定位让论证目的更加明确,论证过程有法可循,论证结果更具说服力。

三、图尔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基于论证的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大量教学实践研究的证实(Hake,1998; Aufschnaiter,2008;Jiménez-Aleixandre et al.,2002;Cross,2008)。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论证学习法的开展需要侧重三个方面:

1. 论证内容的选择。对论证内容的选择决定了论证开展的可行性和效果。在讨论不同类型的议题时对于论证的各个要素的论证方式和侧重点会有不同。比如事实性议题需要着重强调数据、依据和支撑的可靠性,而价值性议题侧重于在主张和例外中找到突破口,政策性议题在进行陈述时对于限定词或“例外条件”的阐释会更具体一些。

2. 论证质量的评估

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式的论证有别于普通的讨论,论证更重视证据的支持,提倡观点的反驳。根据图尔敏论证模型假设及其结构,通常从两个方面判断论证的水平:一是论证是否包含相关理由:如资料、根据、支援等;二是论证是否包含反驳。使用图尔敏论证模型的大部分学者往往忽略反驳的重要性(如Venville等)。反驳需要具备比较、对比和区别等多种推理的能力,Osborne等(2004)认为,反驳的出现更能提升论证的品质,提高论证空间质量(任红艳,2012)。

3. 论证形式的组织

在进行论点构思时可以鼓励学生从容易可行的陈述开始,以陈述语句做原因的陈述或解释。也可以通过讨论概念连接或命题等是否科学并给出理由,做出思维导图。在进行论证时可以采用理论竞争,即提供观点和证据,选择认为正确的解释并说明理由,可以是故事和事实列举,说明出现某些现象的原理和理论。而在组织语言进行表述的时候已经形成了基于现象的观察、解释、讨论和反思,论证过程的设计和整个论点的建构过程。

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型的思维教学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的论证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同时,课堂中的论证式教学也需要教师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其他论题,比如基于论证的教学对学生科学学习心理机制的影响,基于不同议题的论证教学素材的开发,能否建构一个具备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论证能力评价量表等都是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Hake,R.R. 1998. Interactive-engagement versus Traditional Methods: A Six-thousand-student Survey of Mechanics Test Data for Introductory Physics Courses.[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66(1): 64-74.

Toulmin, E.2003.The Uses of Argument (Updated ed.) [M].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邓杰,2012,论测试辩论的理性逻辑与累进方法[J],《外国语》(7):72-73。

任红艳,2012,图尔敏论证模型在科学教育中的研究进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9):28-33。

谢耘,2013,图尔敏的逻辑观述略[J],《哲学研究》(8):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