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黄圃镇对甫小学,广东 中山 528400
内容摘要:“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词汇”,它的提出促进了学科教学策略和思维方法的调整。过去语文教学强调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力求面面俱到,却往往浮光掠影,无一所长,而“语文核心素养”则从“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将语文教学重新整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课外阅读作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其语文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语文 核心素养 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空心化”现象以及课外阅读评价的缺失
多年来,各地中小学和一线教师奋战在“课外阅读”的战线上,通过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推荐阅读书目、举办阅读活动等多种途径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一系列举措虽然收到不少成效,但在表面轰轰烈烈的“课外阅读”运动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所谓空心化,是指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和表面,随意性强,将它当成一种“任务”应付老师,譬如摘抄时随意选取一些段落词句,缺乏自己的思考,读完后只记得几个角色的姓名,对内容和思想却一无所知。读而无得,读而无用,导致课外阅读的质量不高,快餐阅读、浮躁阅读、浅阅读、功利化阅读现在已渐渐成为小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一大隐患,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并无多大裨益。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反映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把握,也体现学生的阅读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教学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内阅读内容的把握程度,从而对该节课学生的阅读质量做出评价。但是在课后,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却难以把关。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一、阅读书目不一、阅读时间长短不一,评价标准不具体、不明确,导致课外阅读质量评价的复杂化,也给一线教师增加了不少负担。
为此,不少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都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如:建立阅读成长档案袋,创建“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举办“阅读知识竞赛”……诸如此类的评价方式在推进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方面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足的是,由于评价标准的缺失,评价内容的零散、不成体系,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对于学生阅读质量的高、低的评判多凭感觉,而无依据。在此过程中,学生容易马虎“应付”,教师则疲于“纠正”,评价的往往是学生的阅读量,而不是思维发展、鉴赏能力,更不用提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了。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外阅读表现性评价设计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外阅读表现性评价,意在检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展现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与鉴赏水平等方面的素养。为此,在设计课外阅读评价时,首先应当明确“评什么、怎么评”这个问题。
(一)“评什么”——将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化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时,将学生的阅读素养与能力具化为“阅读量的多少、阅读面的宽窄、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有针对阅读内容的个人见解、阅读汇报时表达是否流畅”等几个方面。为将这些要素具体落实到阅读评价中,他们制定了比较切实可行的评价登记。(见表格1、2)
表1 阅读记录评价标准
得分 | 阅读量与阅读面(评价等级) | 得分 | 阅读深度(评价等级) |
5-6分 | 阅读各类型读物,大量而广泛 | 3-4分 | 理解准确,感受深刻,评论言之有据,更有独到的见解 |
3-4分 | 阅读不同类型的读物,数量一般 | 2分 | 领悟读物的深层意思,评论明确 |
1-2分 | 阅读量较少,类型单一 | 1分 | 基本掌握读物的主题,个点见解不多,或观点欠明晰 |
表2 阅读汇报评价标准
给分 | 汇报内容(评价等级) | 给分 | 汇报技巧(评价等级) |
6-7分 | 理解准确,感受深刻,评论言之有据,更有独到的见解 | 3分 | 能灵活运用适当的技巧,表达流畅,予人印象深刻; |
3-5分 | 领悟作品的深层意思,评论明确清晰 | 2分 | 能尝试运用不同的技巧,表达清楚; |
1-2分 | 基本掌握作品的主题,个人见解不多,或观点欠明晰 | 1分 | 尚能达意,唯欠技巧 |
从表中可以看出,香港考评局设计的阅读评价不仅对学生的阅读量有所要求,还对阅读范围、阅读深度提出了相应的标准,不仅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是什么”,还要求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评价、综合与运用,并通过阅读汇报来展示自己在阅读时获取的知识与技能。整个评价指向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欣赏与品读文学作品的能力等,体现在语文核心素养上,对应的就是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等多种能力的评价。
(二)怎么评——设计聚焦核心素养的阅读活动
聚焦核心素养的阅读活动不再是简单的记忆或者知识检测,而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展示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以香港考评局设计的阅读活动为借鉴,其评价包括阅读记录和阅读汇报两项评价活动,阅读记录要求学生简单记录平时阅读的心得,每项记录扼要记述读后的感受或评论;而阅读汇报则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文字报告或口头汇报。阅读记录经由教师指导,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汇报则统一在某个时间段内的阅读分享会上展开。
在此过程中,课外阅读不再是“读而无用”、“读而无得”的活动,而成为一个促进和培养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语文素养的过程;阅读也不再是随意拿起书本看一看,而成为一系列与阅读有关、围绕学生阅读素养展开的主题活动。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外阅读表现性评价的实施
应当认识到,仅仅通过一两次评价不足以断定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因此,在实施评价时,应当以诊断、激励为目的导向,将所有学生囊括其中,以免让评价活动变成“阅读积极分子”的展示舞台,从而忽略其他学生能力与素养展示与发展。
此外,课外阅读质量评价的有效实施,需要以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为保证。而评价的顺利推进,也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如制定《XX学校课外阅读质量评价手册》,年段或年级统一标准,以利于教师掌握评价的标准与内容。在正式实施之前,最好在部分学生中试用,并提供相应的评价示例。在实施时间上,制定统一的事项表,排除学校或社区活动的干扰,以保证课外阅读质量评价的整体、顺利开展。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可在评价结束后,为学生开具阅读能力报告单,帮助学生了解其阅读进程与阅读能力水平,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做出相应的调整。
构建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课外阅读质量评价体系,最重要的价值是使课外阅读最大限度地发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而同时,聚焦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统筹了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使课外阅读不再孤立于课内课程学习之外,而成为一只助手,推动了学生在课内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