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镇卫生院,江苏省 溧阳市 213333
摘要: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物质之一,在临床检查中的血常规检验中,便能够明确患者血小板数量,并将血小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为医师做出疾病的正确诊断提供重要依据。而在实际血常规检查中,也时常会出现血小板数量异常情况,(对血小板异常情况的错误分析)并可能会导致误诊,对患者的后续治疗有消极影响。经临床调查来看,可导致血小板数量检验异常的影响因素较多,想要准确判断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的真实值,就必须要明确影响血小板数量异常的具体因素,然后来进行针对性的防范。本文中,笔者便围绕血小板数量异常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血小板数量异常;影响因素;对策
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异常
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变化
在导致血小板数量异常的具体影响因素中,疾病是主要原因,如巨幼细胞贫血、冠心病、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第一,巨幼细胞贫血。贫血是当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会表现出脸色苍白、四肢乏力等临床症状,机体内血液总量较少,且该病症临床分型较多,巨幼细胞贫血便是其中一种,据调查研究来看,主要是患者机体内部缺乏叶酸、维生素B12,进而会影响机体内RNA的合成及DNA的复制,同时,在其一系列病理反应的作用下,人体中可生成并提升血小板质量的巨幼细胞也会出现停滞现象,进而导致血小板数量异常。第二,冠心病。冠心病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中,该病症的直接病症因素便是动脉粥样硬化[1]。因多种因素影响,冠心病患者心脏冠状动脉处,血小板的防御机制被激活,使得血小板无限制滋生、聚集,不仅导致了血小板数量的异常,同时也形成了血栓,且由于血小板在该处聚集,且粘附于血栓上,会使得患者血小板数量异常减少。第三,白血病是比较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主要是因患者机体内造血细胞障碍,且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呈现出恶性增生现象,而血小板作为血液中的重要物质,在白血病的影响下也会出现数量异常情况。第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非常少见,是因患者机体内含有一种叫作血小板抗体的物质,从而会与血小板发生抵制,导致血小板数量异常,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血小板变化
除疾病所引发的血小板数量异常外,在治疗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出现血小板数量异常。据调查分析来看,一般是因药物的使用而出现血小板数量异常,经统计,可诱发这一问题的药物有脂肪乳、青霉素、地高辛、利巴韦林等。如在为患者使用脂肪乳时,由于脂肪乳体积较小,在2μm~20μm之间,而这一大小范围与血小板体积范围基本相似,因此在使用脂肪乳时会引发血小板计数异常。
检验前影响血小板数量异常的因素
(一)采血
血小板存在于血液中,其基本作用便是促进血液凝结,这就需要检验人员要注重细节,在采集患者血液样本时,要检查采血位置是否存在有外伤、采血时是否存在出血不畅问题等。对于采血部位存在有外伤的患者,需更换采血部位,出血不畅时应稍微用力挤压。值得注意的是,检验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化标准完成采血工作[2]。
(二)抗凝剂的使用
血样采集完毕后、检查前,需使用一定量的抗凝剂与血样结合,据相关对照实验来看,不同抗凝剂比例下血液样本中的血小板聚集情况也不相同。一般情况下需使用EDTA-K2抗凝比例要求,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抗凝剂的使用会使得血小板出现“卫星”样聚集,使得血小板分布不均,极易导致检验结果误差增大。
(三)检测时间
检查时间也是影响血小板数量异常的重要因素,且据实际情况来看,检验过程中出现血小板数量异常的主要原因也是检验时间较长而导致的。正常情况下,血样在提取后需在2h内完成检验,这也是血小板及其他血细胞能够在体外保持正常形态的最长时间,若是检验时间超过2h,血小板形态会发生改变,体积增大,甚至会出现聚集反应,最终导致检验误差。
(四)溶血和脂血标本
血液在脱离人体后便会发生溶血,其溶血反应发生时间较长,正如前文中提到,在离体2h内并不会出现较大的异常变化,但这也是导致血小板数量异常的一大重要原因,不可忽视。据分析来看,血液离体发生溶血后,血液内部除血小板外的脂类蛋白、小红细胞碎片等也会出现如血小板相似的聚集现象,且整体无规律性,这一情况的发生,便会使得血小板数量假性增高。
检验过程中影响血小板数量异常的原因
地线和电源
在检验过程中实验室内会应用到较多的设备,如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等,而在实验室内各种设备的应用中,必须要设置地线,但也有部分检验实验室并未关注这一问题,进而使得电磁脉冲信号会对血样检验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使得血小板漂移、血小板堆积形成小峰等。
试剂要求
血常规检查中,需使用到多种相应的试剂,如溶血素、抗凝剂等,可以说,试剂质量关系着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据对我院检验科相关调查情况来看,发生过检验试剂质量不过关、被污染的情况,或者是检验设备中存在有试剂残留等,以上情况均可能会影响血常规检查,进而导致血小板数量异常。
四、防范对策
血小板数量异常是导致血常规检查准确性的主要原因,以上描述中,分析了影响血小板数量的具体因素,大致可分为疾病、检验流程、仪器等方面。
在血常规检验前,要明确患者具体情况,如是否存在有可能会影响血小板数量异常的相关疾病;近期是否使用了脂肪乳、青霉素、利巴韦林等影响血小板数量异常的药物等。同时,检验科中,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培训规划,提升检验人员专业技能,尤其是检验前、检验中以及对设备的管理等方面。另外,检验科内还应增设监督制度,定期检查或突击抽查血液检验流程的规范性等。
在血常规检验后,如发现血小板结果异常,应由高年资检验工作人员立即推片染色镜检,进行初步判断,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手工血小板计数,镜检初步判断结果或手工血小板计数结果与血常规内血小板计数结果符合,排除采血检验前影响血小板数量异常的因素后出具报告。如不符合应检查并去除检验过程中影响血小板数量异常的原因。具体防范对策:
①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血小板变化:待药物代谢周期过后并低脂饮食三天后再检测。
②检验前影响血小板数量异常的因素:重新采血,尽量不使用末梢血,严格按照规范化操作流程采取静脉血,避免溶血、凝血,采血后及时混匀,及时检测。
③检验过程中影响血小板数量异常的原因:严格执行室内质控,保证仪器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检查地线和电源。并建议使用配套原装试剂,注意试剂保质期及开瓶(盒)有效期,杜绝交叉污染。
结语:血小板检查看似简单,实则对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从本文阐述来看,影响血小板数量异常的影响因素多,这就需要检验人员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严格遵守检验流程,并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血小板数量异常发生率,提高血常规检查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胡炜. 血小板首次输注出现输注无效的分析及对策[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6,30(11):718-720.
[2]周世平,王. XN-9000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相关参数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28(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