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济南, 250353
【摘要】随着高校大学生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对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发展成为党建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在思想认识、经费开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此,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势在必得。
【关键词】志愿服务;党性;实践性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总体上看,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党员素质高 、党性好 ,经过学习、教育、实践和锻炼后可以成为一名合格党员。但是大学生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思想不稳定,对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容易影响,存在或多或少的党性问题。
一、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性
1.入党动机不纯。党员入党必须思想上入党,如果一个党员仅仅是组织上入了党而思想上没有入党,那就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党员。由于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入党不是基于共产主义信仰赞同入党,而是基于复杂的功利主义思想入党。通过自身的学生党建工作经验,了解部分大学生的人党动机不纯,功利性较强。因而,对他们加强党性教育学习、实践和锻炼就显得更为重要。
2.党性理论知识薄弱,实践阅历和社会锻炼匮乏。大学生党员最大的优点是年轻,代表党的未来;相反最大的缺点也是年轻,党性理论知识薄弱,实践阅历和党性锻炼匮乏。虽然我们平时一贯重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筛选,加强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但由于受到课时、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这种理论教育也只能是处于最初级、最浅显的层次,短时期内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党性知识、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
二、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实践性”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分析其主要原因,一者是大学生课程多,作业忙,学校难以拿出更多的时间来组织学生党员进行实践锻炼和教育;二者是出于经费、安全以及实习基地等问题也往往不倾向过多组织学生党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因而,高校有必要在确保学生党员理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的基础上,加强和改善实践性教育具有很大必要性。
1.加强实践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党性教育的效果。高校虽然重视对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但理论知识毕竟抽象和枯燥,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内涵。而实践教育则能够让学生党员在身临其境和亲身力行中领会党的理论知识的内涵,感受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提高党性教育的效果。
2.加强实践性教育,在实践中体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并增长能力和才干。只有让大学生党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才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在实践中真正“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促使他们更快地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实践性”的基本经验
将志愿服务活动和大学生党员党性实践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既可以为志愿者服务体系注入强大的新鲜血液,更可以解决党员党性锻炼缺少实践活动载体等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 ,笔者结合齐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把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和学生党员党性实践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具体做法,得出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1.思想认识上要到位。志愿者服务是在党领导下开展活动,它立足于社会需求 ,多做党政关注 、群众急需、青年热心的好事和急事 ,通过实际行动 ,把志愿者服务和党性锻炼实践结合起来,正是党建带团建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2. 组织管理上要统一。在组织管理上,各二级学院一般都指派学团口最富有经验的老师担任志愿者组织和学生党支部的指导老师,各二级学院可以将这两个组织的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在管理上也可以统一,可以较好地节约资源和开支,使各项学团工作互补,从而提高学团工作效率。
3.必要的经费要保障。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开展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所以,高校各级党的组织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考虑到开展学生党员党性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在经费上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为开展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4.相应的制度要建立。有些高校为了响应上级的号召,开展一些具有突击性和应付性色彩较强的主题活动,没有对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作出制度性的安排,缺乏完善的活动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可操作性不强。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教育的社会实践要取得好的成效,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为正常开展活动提供组织保障体系。
5.活动内容要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我们提出要加强大学生党员实践性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而且力图做到社会实践和学生的专业特长相结合,通过实践,锻炼、增长学生的能力和才干。通过这些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党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但深化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党员的专业实践技能,同时还能在实践中总结和归纳一些新的观点和想法,对推动其进行后续的创新活动将会产生积极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晶环.青年志愿服务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
[2]程艳丽.加强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教育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8).
[3]王民众,狄涛.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思想政治工作研
究,2013.
[4]张瑜.地方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模式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7)